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随着情商理论的提出与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情感商数(EQ)在人的发展中往往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而,数学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价值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素质的培养,对改变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的状况至关重要。下面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商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一个转变:由重智商轻情商向重情商转变
数学教育不仅要重视智育的功能,而且要发挥德育的功能,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的情商价值,使之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重智商轻情商的结果是智商与情商的发展都受到限制,而重情商的结果是不仅学生的情商素质得到提升,智商也同步得到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味关注智商,会使很多学生畏惧数学,而这种畏惧感会压抑学生大脑学习,使学习过程变得低效甚至无效。相反,若把重点转移到情商培养上来,不但可以使师生互相欣赏,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也会打开思路,培养出一种豁达大度的智慧和生命状态来。
情商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的优点,聚焦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如,有的同学在课堂上靠瞎蒙,居然也蒙对了,这有可能是他的直觉能力强,也有可能是他真的是靠蒙对的。这时,我会说:“你们看,数学真是太好学了,一不小心居然给做对了!”,这就是把“他们一不小心做错了”,从观念上转变为“一不小心做对了”。这两者从情商的角度来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前者关注的是错误,是消极的人生观,后者关注的是正确,是积极豁达的人生体验。当学生做错题时,我们并不正面指责他,而是先说一句:“恭喜你!”当他以为自己做对了时,我又话锋一转:“你又有了一次纠正错误的机会!”这样,把正确和错误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消除了学生对于出错的畏惧心理。
二、关注情感体验,融情商教育于知识学习中
对学生而言,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从情商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教育和智慧的启迪,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滋润。这就启示我们,数学教育中不仅仅是解题教学。解题教学中所体现的情感体验,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诗化的数学课堂才能启发学生的灵慧。
其实,每个图形都蕴含了人生哲理:三角形的稳定,正方形的方正,五角星的美,圆的完美都可以与人的内在修养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把学问与人生修养相结合的文明古国。我们可以朝这方面努力,着力唤醒我们民族潜意识中的情感内涵。我喜欢在课堂上介绍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介绍易经八卦与二进制,河图洛书与幻方的渊源。于是,数学课成了数学发展的历程介绍,成了数学审美课。
三、营造“共享”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有情课堂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长。“共享”的课堂,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有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在具体的做法上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情感教育
通过中国数学史及数学家介绍,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古希腊数学史及其他数学家故事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古代数学家优秀的人格魅力会引领学生为学好数学而不解努力,而且通过数学史的介绍,使不少数学概念及解题过程有了背景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更有意义,更容易接受;通过数学的实际运用可以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通过数学的严格的思维训练,养成言必有据,步步有据的严谨作风;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其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情感。总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可以有机渗透情感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一头牛,你把它牵到河边,它不一定会喝水。但你在饲料中加了盐后,它到河边一定会豪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同样也是基于学生思维中内在的饥渴。让学生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听起来很美妙,但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处于知识的饥渴的状态下?问题太简单,太容易,学生没有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也会兴趣索然,产生厌倦情绪;只有难易适中,学生才能有努力探索的空间,才会有探索的积极情感。因此,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解学生已有的状态,以及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状态,就是一门艺术。
3.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体验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心理学家发现,“犹抱琵笆半遮面”的女人是最有魅力的,一览无余的景致缺乏想象的空间,曲径通幽的游览才会产生探索的兴致。因此,在教学中切忌对于知识点的和盘端出,应该通过我们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
4.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感性认知相结合
我们要在教学中把思维能力培养与感性认识相结合。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当学生的感性材料不足时,就不要急于推出偏于理性的概念与过程。
5.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方法
数学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难易的不同。要多介绍一些数学的思考方法,如假设法、换元法、添加辅助线法、转化法等等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发散其思维,寻找到自己最满意的思路。
如一辆新的自行车,前轮可骑5000千米报废,后轮可骑3000千米报废。现在对于这辆自行车,可以前后轮在骑到一定里程时互换前后轮胎,使之可以同时报废,则这辆新自行车最多可骑多少千米时,要同时更换前后轮胎?
如果采用多设几个未知数,列出方程组的方式也可以解决此题的。但是有位同学大胆提出了他的解法:假如前轮报废换前轮,后轮报废换后轮,由于5000与3000的最小公倍数是15000,所以骑了15000千米时,前后轮同时报废,这时前轮报废了3个,后轮报废了5个,共报废了8个,那么2个车轮报废时,就走了15000÷8×2=3750千米。
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具体的思考方法就更多了。其实,数学思考过程要坚持的原则,是要转化问题,使之与我们已有的认知产生关联,常常需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尝试,这本身就需要学生情感上做一个有耐心、注意力专注的人,这也是情商素质良好的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趣妙横生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人的情感投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开放、自由、有趣、富有探索意义的背景,让数学课更有趣、更活跃、师生关系更融洽,构建一个富有情感生命的课堂,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灵性生命,提高其情商素质的目标。
一、一个转变:由重智商轻情商向重情商转变
数学教育不仅要重视智育的功能,而且要发挥德育的功能,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的情商价值,使之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重智商轻情商的结果是智商与情商的发展都受到限制,而重情商的结果是不仅学生的情商素质得到提升,智商也同步得到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味关注智商,会使很多学生畏惧数学,而这种畏惧感会压抑学生大脑学习,使学习过程变得低效甚至无效。相反,若把重点转移到情商培养上来,不但可以使师生互相欣赏,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也会打开思路,培养出一种豁达大度的智慧和生命状态来。
情商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的优点,聚焦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如,有的同学在课堂上靠瞎蒙,居然也蒙对了,这有可能是他的直觉能力强,也有可能是他真的是靠蒙对的。这时,我会说:“你们看,数学真是太好学了,一不小心居然给做对了!”,这就是把“他们一不小心做错了”,从观念上转变为“一不小心做对了”。这两者从情商的角度来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前者关注的是错误,是消极的人生观,后者关注的是正确,是积极豁达的人生体验。当学生做错题时,我们并不正面指责他,而是先说一句:“恭喜你!”当他以为自己做对了时,我又话锋一转:“你又有了一次纠正错误的机会!”这样,把正确和错误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消除了学生对于出错的畏惧心理。
二、关注情感体验,融情商教育于知识学习中
对学生而言,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从情商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教育和智慧的启迪,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滋润。这就启示我们,数学教育中不仅仅是解题教学。解题教学中所体现的情感体验,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诗化的数学课堂才能启发学生的灵慧。
其实,每个图形都蕴含了人生哲理:三角形的稳定,正方形的方正,五角星的美,圆的完美都可以与人的内在修养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把学问与人生修养相结合的文明古国。我们可以朝这方面努力,着力唤醒我们民族潜意识中的情感内涵。我喜欢在课堂上介绍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介绍易经八卦与二进制,河图洛书与幻方的渊源。于是,数学课成了数学发展的历程介绍,成了数学审美课。
三、营造“共享”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有情课堂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长。“共享”的课堂,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有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在具体的做法上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情感教育
通过中国数学史及数学家介绍,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古希腊数学史及其他数学家故事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古代数学家优秀的人格魅力会引领学生为学好数学而不解努力,而且通过数学史的介绍,使不少数学概念及解题过程有了背景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更有意义,更容易接受;通过数学的实际运用可以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通过数学的严格的思维训练,养成言必有据,步步有据的严谨作风;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其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情感。总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可以有机渗透情感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一头牛,你把它牵到河边,它不一定会喝水。但你在饲料中加了盐后,它到河边一定会豪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同样也是基于学生思维中内在的饥渴。让学生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听起来很美妙,但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处于知识的饥渴的状态下?问题太简单,太容易,学生没有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也会兴趣索然,产生厌倦情绪;只有难易适中,学生才能有努力探索的空间,才会有探索的积极情感。因此,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解学生已有的状态,以及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状态,就是一门艺术。
3.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体验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心理学家发现,“犹抱琵笆半遮面”的女人是最有魅力的,一览无余的景致缺乏想象的空间,曲径通幽的游览才会产生探索的兴致。因此,在教学中切忌对于知识点的和盘端出,应该通过我们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
4.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感性认知相结合
我们要在教学中把思维能力培养与感性认识相结合。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当学生的感性材料不足时,就不要急于推出偏于理性的概念与过程。
5.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方法
数学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难易的不同。要多介绍一些数学的思考方法,如假设法、换元法、添加辅助线法、转化法等等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发散其思维,寻找到自己最满意的思路。
如一辆新的自行车,前轮可骑5000千米报废,后轮可骑3000千米报废。现在对于这辆自行车,可以前后轮在骑到一定里程时互换前后轮胎,使之可以同时报废,则这辆新自行车最多可骑多少千米时,要同时更换前后轮胎?
如果采用多设几个未知数,列出方程组的方式也可以解决此题的。但是有位同学大胆提出了他的解法:假如前轮报废换前轮,后轮报废换后轮,由于5000与3000的最小公倍数是15000,所以骑了15000千米时,前后轮同时报废,这时前轮报废了3个,后轮报废了5个,共报废了8个,那么2个车轮报废时,就走了15000÷8×2=3750千米。
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具体的思考方法就更多了。其实,数学思考过程要坚持的原则,是要转化问题,使之与我们已有的认知产生关联,常常需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尝试,这本身就需要学生情感上做一个有耐心、注意力专注的人,这也是情商素质良好的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趣妙横生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人的情感投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开放、自由、有趣、富有探索意义的背景,让数学课更有趣、更活跃、师生关系更融洽,构建一个富有情感生命的课堂,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灵性生命,提高其情商素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