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思想和方法,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江泽民同志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不仅仅源于天赋,更重要的是源于后天的教育。传统的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了解与理解,仅以记忆知识、存储知识、应试为目的,它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们应该从学生阶段开始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那么,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提供优良土壤。
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增强师生相互尊重、理解、支持的课堂教学合作意识,做到教学相长。在创造教学的课堂合作中,师生角色应当是动态的,应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在哪种形式的合作中,教师都应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要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强化课堂合作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种合作的氛围中展开的,这种氛围的优劣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态度和热情。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合作氛围,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发挥”。这就要求我们为挖掘学生潜在的智慧而创设一个课堂合作场所,这个场所以“情”和“境”为依托,以促进课堂教学合作和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关键,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要用鼓励的语言、专注的行为不断去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得到保持,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激发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创新提供内驱力。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因此,老师始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创新、创造成为每个学生内在要求和强烈愿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使其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所学内容有意识渗透数学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例如讲到“欧拉定理”时,介绍数学大师欧拉非凡的数学创造能力和顽强的毅力,其他数学家计算彗星轨道需要几个月,他只需三天;过度的工作使得欧拉双目失明,在失明后的十七年里,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口述近四百篇论文和多本专著。祖冲之运用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欧洲一千多年。介绍这些事例,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数学家的坚毅品质,以及为数学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问题为中心,为创新扎实基础。
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一是尝试用趣题引入,找一些比较有趣且科学性较强的事例、问题作为素材引入新知识,这样既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又可为学生创造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讲授“对数”概念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个“折纸登天”的问题。“假设有一张足够大的纸(厚0.1mm),将它对折100次之后,会有多厚?如制作那样高的天梯,能登上喜马拉雅山吗?能登上月球,到达织女星吗?”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只能凭直觉来回答,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这时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在学习“对数”之后答案自会揭晓,你会发现即使是150万光年的距离,也只是我们这个“天梯”高度的一个零头而已。趣题的提出,无疑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激活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对学习“对数”产生强烈的愿望。二是创设情境。我们在教学中还应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探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思路来组织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创设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线性规划之前,先引入如何在给定的资金下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有趣。高中生一般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因此,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或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平台,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教师应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还应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形成坚实的基础,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创新打下扎实基础。
四、善待“偏常”,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在美国》里有这样的一则故事,某次测验有一条题目与“对数(log)”有关,主人公不会作答,但在后面写下这样一句话:“log(原木) is fun.”由对数想到原木。老师改卷时,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并以批语加以表扬。传统观念认为,循规蹈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上课时淘气顽皮、不守常规的学生让人难以忍受,其实,这些学生很可能创造性强、有创新能力,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的“奇怪”,恰恰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学生有意无意表现出的叛逆行为。爱因斯坦、爱迪生就曾经因表现出类似行为而被赶出校门。因此,教师对这些学生一定要认真分析,千万不要讽刺、挖苦,视为异端,一定要予以关心、鼓励,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从而形成师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融洽。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尽可能使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感到快乐和自豪;争取学生合作和信任,时刻让学生都认识到:课堂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学生犯错误,切不可作简单的否定,一棍子打“死”,扼杀学生思维火花、创新天性。
总之,只有提供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学生才有思考、想象和创新的动力。只有通过想象,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才能得到提高,思维才会变得富有创新性。同时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的探究能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那么,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提供优良土壤。
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增强师生相互尊重、理解、支持的课堂教学合作意识,做到教学相长。在创造教学的课堂合作中,师生角色应当是动态的,应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在哪种形式的合作中,教师都应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要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强化课堂合作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种合作的氛围中展开的,这种氛围的优劣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态度和热情。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合作氛围,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发挥”。这就要求我们为挖掘学生潜在的智慧而创设一个课堂合作场所,这个场所以“情”和“境”为依托,以促进课堂教学合作和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关键,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要用鼓励的语言、专注的行为不断去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得到保持,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激发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创新提供内驱力。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因此,老师始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创新、创造成为每个学生内在要求和强烈愿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使其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所学内容有意识渗透数学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例如讲到“欧拉定理”时,介绍数学大师欧拉非凡的数学创造能力和顽强的毅力,其他数学家计算彗星轨道需要几个月,他只需三天;过度的工作使得欧拉双目失明,在失明后的十七年里,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口述近四百篇论文和多本专著。祖冲之运用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欧洲一千多年。介绍这些事例,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数学家的坚毅品质,以及为数学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问题为中心,为创新扎实基础。
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一是尝试用趣题引入,找一些比较有趣且科学性较强的事例、问题作为素材引入新知识,这样既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又可为学生创造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讲授“对数”概念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个“折纸登天”的问题。“假设有一张足够大的纸(厚0.1mm),将它对折100次之后,会有多厚?如制作那样高的天梯,能登上喜马拉雅山吗?能登上月球,到达织女星吗?”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只能凭直觉来回答,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这时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在学习“对数”之后答案自会揭晓,你会发现即使是150万光年的距离,也只是我们这个“天梯”高度的一个零头而已。趣题的提出,无疑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激活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对学习“对数”产生强烈的愿望。二是创设情境。我们在教学中还应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探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思路来组织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创设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线性规划之前,先引入如何在给定的资金下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有趣。高中生一般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因此,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或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平台,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教师应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还应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形成坚实的基础,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创新打下扎实基础。
四、善待“偏常”,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在美国》里有这样的一则故事,某次测验有一条题目与“对数(log)”有关,主人公不会作答,但在后面写下这样一句话:“log(原木) is fun.”由对数想到原木。老师改卷时,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并以批语加以表扬。传统观念认为,循规蹈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上课时淘气顽皮、不守常规的学生让人难以忍受,其实,这些学生很可能创造性强、有创新能力,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的“奇怪”,恰恰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学生有意无意表现出的叛逆行为。爱因斯坦、爱迪生就曾经因表现出类似行为而被赶出校门。因此,教师对这些学生一定要认真分析,千万不要讽刺、挖苦,视为异端,一定要予以关心、鼓励,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从而形成师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融洽。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尽可能使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感到快乐和自豪;争取学生合作和信任,时刻让学生都认识到:课堂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学生犯错误,切不可作简单的否定,一棍子打“死”,扼杀学生思维火花、创新天性。
总之,只有提供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学生才有思考、想象和创新的动力。只有通过想象,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才能得到提高,思维才会变得富有创新性。同时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的探究能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