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是把学生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然而,学生阅读的水平并不乐观。读书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教会了学生读书,也就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以下就阅读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结合我的学习及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重视阅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1.丰富阅读教学内容
阅读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源,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这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
当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总量的规定,充分说明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科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才有助于知识面的拓展、视野的开阔、能力与素养的真正提高。因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读物的选择上,采取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互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2.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
(1)课前预习。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给出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来查询、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帮助理解文章。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也能在短短四十五分钟内将文章的中心抓住,领会全文的重点所在,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2)课堂教学中疑和问的设计。疑和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课堂中的疑和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引线和技巧。这一步的实现,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后归纳并回答,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3)课后复习和课外阅读。首先,课后复习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义,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其次是课外阅读。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达到“不教”或“放”的一种检测。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1.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阅读教学的根本,通过交流弄懂课文主要内容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文字,穿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讲究的是“读”和“悟”,而“悟”是一种以“读”为基准的逻辑性特强的心理过程。因此,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并进行理性思考,通过形式灵活多变的“读”,使学生的认知层面深入到课文的“内心”,真正达到学生与课文的融合。
2.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的意义在于: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交流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课堂上,学生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在听同学发言时往往只注意到谁在讲,而忽略了讲的内容。所以,我在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听同学发言时要弄明白他讲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其次,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要等同学讲完再发言。这不仅表现了你有礼节,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最后,如果有不同的观点或理解,不轻易否定他人意见,可用“对某某的回答我有补充……”或者“我认为……”等方式参与交流。这样良好的交流舞台使学生保持理解的心态,无拘无束,思维的火花不时迸发,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要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有效,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适时的点拨、启发、鼓励,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领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重视阅读教学中环境氛围的创设
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前提下,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到发展,师生双方才会敞开心扉。
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以平等、民主、亲善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没有理由小瞧任何一个学生。
总之,丰富阅读教学内容,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并从阅读背诵中领悟体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的真谛,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正是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新课程实施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责编陈剑平)
—、重视阅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1.丰富阅读教学内容
阅读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源,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这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
当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总量的规定,充分说明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科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才有助于知识面的拓展、视野的开阔、能力与素养的真正提高。因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读物的选择上,采取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互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2.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
(1)课前预习。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给出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来查询、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帮助理解文章。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也能在短短四十五分钟内将文章的中心抓住,领会全文的重点所在,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2)课堂教学中疑和问的设计。疑和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课堂中的疑和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引线和技巧。这一步的实现,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后归纳并回答,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3)课后复习和课外阅读。首先,课后复习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义,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其次是课外阅读。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达到“不教”或“放”的一种检测。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1.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阅读教学的根本,通过交流弄懂课文主要内容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文字,穿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讲究的是“读”和“悟”,而“悟”是一种以“读”为基准的逻辑性特强的心理过程。因此,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并进行理性思考,通过形式灵活多变的“读”,使学生的认知层面深入到课文的“内心”,真正达到学生与课文的融合。
2.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的意义在于: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交流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课堂上,学生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在听同学发言时往往只注意到谁在讲,而忽略了讲的内容。所以,我在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听同学发言时要弄明白他讲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其次,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要等同学讲完再发言。这不仅表现了你有礼节,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最后,如果有不同的观点或理解,不轻易否定他人意见,可用“对某某的回答我有补充……”或者“我认为……”等方式参与交流。这样良好的交流舞台使学生保持理解的心态,无拘无束,思维的火花不时迸发,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要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有效,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适时的点拨、启发、鼓励,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领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重视阅读教学中环境氛围的创设
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前提下,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到发展,师生双方才会敞开心扉。
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以平等、民主、亲善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没有理由小瞧任何一个学生。
总之,丰富阅读教学内容,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并从阅读背诵中领悟体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的真谛,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正是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新课程实施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