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2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单一的知识传授不是教学的全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正所谓“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去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以一种发现问题的心态去听课,去理解教材,积极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在策略方法上,应注重指导,提示,点拨,启迪智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无数科学家的成长道路已证明了这一点。而培养兴趣则是热爱的先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一)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教师尊重学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无拘无束,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
  (二)建立乐学情境
  “课堂教学应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也只有建立一个宽松愉悦的乐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放得开,弛的远。一个毫无生机的课堂,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多大的发展。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将学习的知识精编成简短的故事或一个个情景片段等,如做一些保险业务,汽车运输,有奖促销等题目,这样既贴近生活,学生也有兴趣学习。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如果教师给学生问题过于单一,枯燥甚至机械,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没有空间,也就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时间上
  这里的时间指教师提出问题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教师要有足够耐心去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这一点许多老师平时都没有注意到。往往花好长时间编出一个好题目,结果匆匆收场,不光没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反而得到了窒息,这样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空间上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空间上的跨度即要有纵深感,又要注意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哪怕是一点点。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的练习,学生能有所创新的题目。在学习“圆”时,我问学生:车轮为何做成圆形,车轴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如果上楼梯圆形车轮还有优点吗?你能帮助设计吗?作为活动题让学生思考,是很有好处的。
  总之,我们不要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给他们条条框框,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给学生一片自由天空,让学生想象插上翅膀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一种通过对骨质切开后仍保留骨膜及软组织附着与血供的骨段,施加一定的牵张力,以延长或扩宽骨骼,达到治疗畸形或缺损的外科技术.自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核心。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在培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就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入手,来谈谈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也叫思维的丰富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
期刊
该实验将双黄补缓释药条应用于动物的人工牙周骨缺损中,然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期牙周组织各部分再生的情况并对牙周组织中骨形成蛋白2(B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础教育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受到识字障碍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写作。关系到学生掌握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顺利完成识字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最终实现总目标呢?本文试图从当前小学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说起,剖析《新课标》对小学识字教学的要求,从而探索出适应《新课标》要求,适合小学生
期刊
到了高三最后冲刺的复习阶段了,讲练、练讲的单调枯燥是可想而知的。不少的教师认为就要题海战术,就要以时间换成绩,这也确实是无法之法。然而有经验的教师,对人本理念多有悟解的教师,实际上也时刻与学生共呼吸,时刻未忘有趣有理有效的绿色课堂的构建,尤其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挖掘着情趣,培养着能力,进行着激励,收获着成功。  “阅读训练”的专题课又开始了。教师按时来到课堂,发现还有好几个学生没来。问在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先学后教,顺学而导”表面上看起来教师教得轻松,其实学生要学得好,教师就要导得好,扮演好组织者、与者、引导者的角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堂好课都应建立在“以生为本”的思想基础上,而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学定教”也正顺应了这一思想潮流。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呢?现将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大家商榷,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