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课异构”中透视课堂目标的达成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课异构”,基于教者对教学理念与教材不同的把握,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它很适合开展教学研究。下面两个案例都是同课异构中的一个片段教学,我们可以透过教学流程合理分析、解读课堂,从内容到形式,从现象到本质,来透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第16课《黄山奇松》第三自然段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课例一]
  (1)黄山奇松何止这三棵,读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哪个词来写的?
  巾心句:黄山松千姿百态。词语:千姿百态。
  (2)黄山松还有哪些姿态呢?(学生读有关句子)
  (3)(观看视频)黄山奇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课例二]
  (1)黄山奇松何止这三棵,读渎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哪个词来写的?
  (黄山松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
  把“下姿百态”换个词来说说?(姿态万千,姿态各异,姿态不一)
  (2)文中写到了几种姿态?这些姿态用什么词连接了起来?
  (3)文中把这么多姿态分成了几组?从何看出?为什么要这样分?(两个字写出整体的姿态;一个字把松树拟人化了;用了比喻的写法把姿态写活)
  (4)还有别的姿态吗?(省略号表示了出来)也来学着说下去,仿写句子。
  (5)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用了“总分总”结构)
  (6)观看视频,感情朗读。
  [比照分析]
  从课堂的有效性来观照这两种预设方案,显而易见,预设一的达成目标浅显单一,只是让学生了解本段是围绕中心句写的。另外走马观花式地通过文字和视频感知黄山奇松不同的姿态。
  而预设二的目标极其丰富,不但了解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关注了写作方法和构段形式。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细腻,训练相当扎实,重视了写法指导。不仅让学生知道这段文字写了什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写的。在构段方式上,关注了总分总的结构;在写作修辞上,关注了拟人和比喻;在标点运用上,关注了分号和省略号。另外,还关注了“千姿百态”和“或”这两个词的意思。最后通过仿写,把阅读与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册第14课《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
  主要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它以一组数字来具体反映:“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教学实录一]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学生用书上的语言重复陈述了一遍,说出了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师: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生: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板书:列数字)
  生:通过与篮球场比较写出了三个俑坑面积之大。(板书:作比较)
  【教学实录二】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完这一段,兵马俑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师:课文是用什么方法介绍它的规模宏大的?
  生:课文用了一组数字写出了它的大。(板书:列数字)
  生:用作比较的方法写出了三个俑坑面积的大。(板书:作比较)
  师:(出示这一组数字,并有意把顺序打乱)请再仔细读一读课文,看看这每一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请给这些数字分组。
  生:(交流分组情况)第一组介绍了三个俑坑的情况;第二组介绍一号坑。
  师:读着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
  生:兵马俑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
  (师评价,板书:作比较)
  生:我觉得一号坑的规模更是宏大,三个坑的总面积是19120平方米,而一号坑就占了14260平方米。
  生:我也觉得一号坑了不起,三个坑一共有近8000个兵马俑,而一号坑就有6000个左右
  生:一号坑真的好大啊!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有两个田径运动场大呢!
  师:如果你能把这些信息很快记住,那你一定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小导游了。自己先练练。
  (生再读课文,并用心记忆)
  (指名学生上台做小导游)
  [比照分析]
  同一个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课堂的呈现完全不同。
  前者,重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写了什么,学生照本宣读,轻捕淡写,兴趣一般。而对“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写作方法的领悟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在理解上很是肤浅,在思维上也没有得到训练。不仅目标简单,而且落实也是不到位的
  后者的目标定位要宽泛些,关注了文本的表达顺序,突显了“列数字”的写作方法,通过给数字分组,让学生对照数字去文中寻找,赋予这些数字特定的含义,使抽象的数字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上台做小导游介绍,既加强了记忆能力的训练,也给学生创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同课异构”是一种颇有意味的教学活动,人们倾注于课堂,就如同漫步在“百花园”中,凭栏观望,驻足欣赏,揽香人怀,流连忘返。课堂不同的风景,引出不同的“争鸣”,引发参与者智慧观点的碰撞与共存,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促使教师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新教材教学作更深一步的探讨,提高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日标的把握能力。
其他文献
<正>一、后/冷战时代关于"一个民族"的想象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电影产业全面兴起以来,出现了大量以"间谍"为题材的商业电影[1]。其中《生死谍恋:鱼》(1999年,以下简称
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让学生“愿意问”  只有让学生“愿意问”,才可能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后,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要求积极质疑。进入初三以来,我发现课堂上本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的只有几个人,能够主动提出疑问的几乎没有,很多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我首先从思想上宣传质疑的好处,要求他们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