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医学研究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规范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3月笔者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45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单灶及多灶临床病理学的差别,并分析多灶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多灶PTMC患者与单灶PTMC患者在性别、年龄、癌灶最大径及是否合并HT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灶PTMC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8)及包膜侵犯(P=0
其他文献
老师:“小小,你用‘要么……要么’造句。”  小小想了想:“卖冰棒啦!要么?要么?”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行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与π形吻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0月~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5例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食管空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overlap吻合组(n=41)与π形吻合组(n=54)。统计两组在术中、术后及吻合口相关并发症以及随访指标(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吻合口溃疡)的发生情况。结果两吻合组中,overlap吻合与π形吻合组手术总时间分别为248.5±44.6min、23S±40.2min;
内皮细胞作为血管内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其生存命运转归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的内皮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坏死和焦亡等多种方式,其中细胞焦亡作为新近发现并伴随炎性因子释放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以及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内皮细胞焦亡成为冠心病病理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血管内皮细胞焦亡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潜在作用和分子机制,旨在更好地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发现新的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靶点。
这是全新的时代。  高楼伸出了兽头雕饰,我屹立其上,俯瞰这座高速成长的都市。耳边随时会响起大型机械的声响,在雪白的蒸汽中听着,仿佛怪兽在嘶吼。  我盯着那只老鼠,已经超过一个小时了。他的行动十分谨慎,在我看来却破绽百出。  我稍微动了动,身上传来钝重的“咔咔”响。我被改造至今已经第三年了。原本我是一只老猫,别说快从岗位上退休,甚至都快从生命的舞台上退休了。是席卷全球的后工业革命浪潮拯救了我。半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