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对物理学科而言,有许多新的观点、好的做法不断地出现,并且也涌现出成功的典型。但是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教学;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27-1
引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依赖性很强、性格很脆弱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同时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
一、物理素质教育的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质疑精神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用一个开放的、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头脑去不断提出新观点,否定旧理论,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树立理性的权威观。
3.转变教师角色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生观,构建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平等的、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达到“四个允许”:错了允许重来;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不断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推动,也就是要做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准备一些辩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摆观点,举例子,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勇于讨论的习惯。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手足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学生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结束语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在物理教学中时时刻刻想到,并努力做到、做好、做扎实,我们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取得成功,使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我们要不断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素质教育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夏磊,徐洪海等.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启示.现代物理知识,2010(02).
[2]江毅.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6).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教学;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27-1
引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依赖性很强、性格很脆弱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同时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
一、物理素质教育的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质疑精神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用一个开放的、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头脑去不断提出新观点,否定旧理论,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树立理性的权威观。
3.转变教师角色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生观,构建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平等的、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达到“四个允许”:错了允许重来;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不断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推动,也就是要做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准备一些辩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摆观点,举例子,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勇于讨论的习惯。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手足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学生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结束语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在物理教学中时时刻刻想到,并努力做到、做好、做扎实,我们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取得成功,使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我们要不断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素质教育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夏磊,徐洪海等.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启示.现代物理知识,2010(02).
[2]江毅.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