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准备活动的“三要、三不要”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w897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备活动指较剧烈运动前所做的一系列身体练习。旨在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预先得到适当活动,为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和做各种运动动作做准备,以预防伤害事故发生。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那种简单地跑跑步、做做徒手操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高效的课堂需要的是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功能多样的准备活动。
  本期研讨中,教师们围绕准备活动的功能与价值、准备活动与主教材之间的关系、准备活动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初步达成了共识:准备活动要有趣味但不要有趣至上,准备活动要有深度但不要喧宾夺主、准备活动要有力度但不要用力过猛。
  一、准备活动要有趣味,但不要有趣至上
  准备活动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进入课堂。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准备活动的趣味性,比方说,教师可以在准备活动中做游戏、进行各种图形和路线的跑动、健美操、武术操等。需要注意的是,要有趣而不要有趣至上,一旦“有趣至上”,就有可能把一些不合适的游戏等引入课堂。如,有的教师在课上设计了“吃鸡”(网络游戏)的准备活动,意图用网络游戏来吸引学生,却忽视了网络游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合适的。
  二、准备活动要有深度,但不要喧宾夺主
  把主教材的技术动作合理地融入准备活动,既可以为主教材的学习做好铺垫,也是深入挖掘准备活动价值的一种体现,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准备活动内容之一。比如在教学双杠支撑摆动前摆下时,就可以在准备活动时设计仰面的支撑移动。需要注意的是,把主教材的技术动作融入准备活动,可以是常规准备活动 专项准备活动的模式,也可以是包括主教材技术动作的常规准备活动,切忌准备活动时间过长、内容过多、难度过大,这样就会喧宾夺主,显得头重脚轻,不利于主教材的学习与掌握。
  三、准備活动要有力度,但不要用力过猛
  通过准备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活动身体各关节与肌肉群,避免运动中受伤,这是准备活动重要的功能。因此,准备活动要有力度,要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身体,但这些刺激需要由浅到深、由小到大,而不是直接就大强度地刺激。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篮球行进间上篮时,安排了运球折返游戏的准备活动,学生为了在游戏中取胜尽全力地去行进间运球,这样一来,学生消耗就过大,在准备部分心率就会超过每分钟120次,不符合人体运动的生理变化规律,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容易引起创伤,这就是准备活动用力过猛的典型表现。
  综上所述,设计一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需要分析学情、教材、场地器材等多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满足教学需要又让学生喜爱的准备活动。体育教师要从根本上重视准备活动,并且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王彩云(上海市崇明区东门中学,202150)
其他文献
体育课堂上,无视纪律、戏弄同学、爱出风头的学生屡见不鲜,但敢教训教师的学生我还真是第一次碰到。那天体育课上,当我宣布课堂练习任务时,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正跟身旁的同学窃窃私语,并逐渐眉飞色舞,情绪高涨起来。对于他这样的表现我已习以为常,在我提醒课堂纪律后,其他“同伴”便不再跟他“呼应”,于是他发出了抗议的声音,惹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听到笑声,他更是洋洋得意,他就是班里的“刘捣蛋”。  虽然我心中不悦,
研讨背景:目前,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大中小学延迟开学,许多学生在家进行线上学习,学习的同时不忘锻炼身体。近期,多地教育部门为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居家体育锻炼,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居家体育锻炼方案与指南,而学生居家参与体育锻炼,锻炼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尤为重要,本期话题研讨旨在指导学生居家进行科学锻炼,制订科学适宜的“居家运动”运动量,真正使得“居家运动”成为提高学生身体免疫力和健康水
新兴体育项目是指新创编的或新兴起的,正处于逐步发展、推广中的体育项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把新兴体育项目定义为:“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国内新创或国内开展不久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项目。”新兴体育项目所具有的时尚性、休闲性、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不仅在教学层面对传统运动项目资源的有效补充,而且是满足现代青少年学生对运动时尚追求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适当引入新兴运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性质”的“健身性”指出:“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運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动作、组织、氛围等方面,分析改进体能练习的策略,从而达到过程增“趣”、效果添“味”的效果。  一、增加动作多样性,满足好奇心  问题分析:在常态体能练习中,教师多采用定时、定量等带有一定负荷量的规定动作。这种体能练习内容的单一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推进的核心,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和运用。教师应精心设计并组织问题优化体育课堂,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并围绕学生的问题探索和激发能力培养组织教学活动,并在已有的知识架构内,寻找适当的行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涉及课的目标、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时,应思考在哪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疑问,这
推铅球作为田径项目开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曾经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田径教学中广泛开展,近年来由于学生体育课安全因素的考量,一些学校将其从日常教学内容中删除。为促使更多青少年接触到铅球项目,国际田联本着参与性、教育性、安全性的原则研制开发了软式铅球,让更多学生能参与到基础田径运动项目学习中去。软式铅球不仅有效解决了安全问题,更能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推铅球动作主要包括背向滑步推铅球和原地推铅球两种,
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建构了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学业质量要求。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在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精神长相、行为习惯、认知倾向与价值追求等方面不断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的重构:从传统的追求动作铸型、体能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看《加勒比海盗》、玩《王者荣耀》长大的孩子,我们能否站在儿童和家长的视角,以“用户需求”思维,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体育学科,激活学生学练欲望呢?笔者在一节二年级体育课上进行了尝试。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到“池塘边”挑战小青蛙,学习“助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你们有信心挑战吗?  学生:有!(場地布置成池塘,包括体感交互一体机也呈现池塘景象,学生通
“完整法”与“分解法”都是体育教学中进行技术动作教学时常用的基本方法球类项目的运动条件复杂多变,因此在应用“完整法”教学时,不但要教动作,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或运用,要从整体观的角度出发,思考不同场景下可能出现的变化,考虑到不同运动条件和运动概念的变化,不仅要学以致用,更应“用以致学”,在大运动观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方法应用。  一、整体观的呈现  “完整法”与“分解法”都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供选择的基
化学是在近代兴起的一门学科,无数的科学先驱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翰·道尔顿(1766-1844)就是其中的一位。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因而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道尔顿出生在英国坎伯兰的一个贫困的乡村。他的父亲是一名纺织工人。童年的道尔顿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条件。10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