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本 开源引流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spark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振彪先生曾说,我们的课本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可以说,不好好地利用文本是一种浪费,作文教学完全可以以文本为突破口,指导方法,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开凿源头活水,引来涓涓细流。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主要的依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样作文教学也必须扎根于文本这块沃土,下面谈谈利用文本资源进行作文教学的几种做法:
  
  一、立足文本,进行仿写
  
  朱光潜曾说过:“文艺不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摹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此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也告诉我们仿写是写作入手的有效方法,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素有定评的名篇佳作,教师可以加以精选,作为例文加以仿写训练,可分为全仿和点仿。全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可以仿语言、仿结构,甚至仿标题等。要根据范文的不同特点而确定仿写点,每一次仿写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当然,仿写不应是终点而应是起点,仿写不是机械地学其皮毛,而要仔细揣摩、有机运用,要引导学生从范文的思想内容,构思立意或表现手法等方面受到启发,加以引申、模拟、构思自己的作文,达到创新的目的。古人云:“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为了使仿写摆脱“依葫芦画瓢”的局面,仿写应把握以下三点:
  1.取其旨,叙自己的事。就是指取他人的旨趣,表达自己的心声,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依托,才能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之感,如有学生学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写作《我要活着》,叙述自己幼时丧父、家境贫困,母亲又患绝症的遭遇,表达了要珍惜生活、坚忍地活着的主题,写得真切感人,超出原有的作文水平,这其实是作家与学生的一次心灵碰撞,自然能擦出思想的火花。
  2.摹其思,写自己的话。“思”即构思,是作者在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的设计安排,课本中有些作品的构思巧妙,令人叹服,引发学生模仿的欲望,如《项链》的结尾给学生启发很大,也尝试着写作事件波澜起伏,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把握了小小说的精髓。
  3.仿其形,立自己的意。就是说借用既成文体的形式(外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如学了《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可以借用先叙后议,以游论世的形式,写作《登太湖山》,也可以对文句形式进行模仿,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学生据此形式仿写为:“成绩已使我目不忍视,排名尤使我耳不忍闻”,这种语句用在文中凝练而生动,成为文章鲜活的亮点。
   仿写训练,可以引发拓展学生的思路,掌握作文技巧,丰富学生词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作文教学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二、立足文本,重新创造
  
  立足于文本的重新创造,就是指故事新编,这种写法源自鲁迅,具体讲就是立足于课文,按照话题,重新编造故事,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许多满分作文都是凭此获得的。如2003年的《楚王的忏悔》、2004年的《宝钗鸣冤》、《孔雀东南飞新传》等,写作故事新编必须要以文本为依托,只有熟悉人物和故事,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原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熟悉故事是编写故事的前提,但是既然是新编,却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必须出新,编出新情节,表达新主旨,要借旧人旧事写出自己的思想,新编的故事要给人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感受,这种写法,极大的激发学生创作和阅读原著的兴趣,能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达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创新”的要求,产生了不少佳作。
  这类作文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①续写式。既在人们熟知的情节后面作续写,如《阿Q后传》、《十年后的玛蒂尔德》、《西游后记》等,这类文章往往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让古今中外人物一起走入文章,令人耳目一新。
  ②扩充式。即对原文的“空白”进行扩充,原故事只是一个由头,如依据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写作《昭君怨》,对诗中没有涉及的昭君盼汉、怨汉的心理进行细腻地刻画,依据《信陵君窃府救赵》中描绘如姬的文字,写作《如姬传》。
  ③翻案式。即写出与原作品立意不同甚至相反的故事,为原文人物鸣不平,如学了《红楼梦》,有学生写了《宝钗鸣冤记》,大胆突破人们褒黛贬钗的定势思维。
  ④链接式。将古今中外文学画廊里的典型人物或中外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链接起来,穿越时空限制,通过一个主题把他们拼接起来,有同学有写作《诚信》时,请来了葛朗台、阿Q、玛蒂尔德,“一个见利忘义、贪婪攫取,一个金钱障眼、混混沌沌,一个虽债台高筑仍能自力更生,在一场金钱官司中,他们各显其性。”这类文章写出文章,写法大胆,思路新颖,立意深刻,显示出写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巧妙的构思。
  故事新编已被广大师生接受,无可否认,这确实是作文出新的一个好方法。
  文章对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言,它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重要的训练基地,放弃文本,无疑是入宝山而空手归的不智之举。
  [作者通联:浙江黄岩院桥中学]
其他文献
经典诵读,顾名思义,当以诵读为主要展现形式,但又不能局限于读,同时也是需要赏析,更需要审美。从一般意义上看,国学经典需要以鲜明的诵读为明线,以蕴藏的赏析为暗线,架构了板块清晰、螺旋上升的课堂结构,引领学生以审美的视角,通过诵读与赏析的融通,在经典中走了一个来回。   一、多种形式朗读,读出经典的魅力   1.消除障碍,为正确而读。从学情来看,国学经典的文字和言语形式,与当下的表达习惯、语言规范,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小品文,也是苏轼怀人散文中的名篇。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很不喜欢这篇文章,追问之后才知道,他们觉得写的比较“散乱”“随意”,有的段落无关紧要,情感的气脉似乎不易把握,这成了教学中的一个疑难。事实上,这正是苏轼在叙事艺术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竹子里的世界  竹子是本篇叙事文里出现的重要物象,是开启文本的引线,
语文新课程倡导“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美好教育愿景才能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既定目标的要求,用生成激活课堂。走进语文课堂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已知经验教师不可能完全掌握。他们的思维活动教
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反映的是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农民生活,被编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可是却对教参的一些解读很难认同,因为无论是细节理解、文意文脉的梳理,还是主题的把握,教参的解释都难以令人信服。  在“整体把握”中,教参中这样分析——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愚公移
案例背景:  今天批改开学第一篇作文,写最难忘的寒假生活。看到一篇写自己跟爸爸吃麻辣烫的好文章,真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叫人禁不住唾津潜溢。谁知竟是班上最怕作文的戴晶晶“写”的。一时间我哭笑不得,准又是从哪儿“借”来的文章,这家伙算是屡教不改的“惯犯”了!并且还正在影响着几个同样怕写作文的懒小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切实有效地杜绝学生抄作文这一现象呢?我思之再三,精心预设、生成了以下案例:  情境描述
学案一般由教师写,是教案的一部分,指导学生如何学。如果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自己学会写学案。笔者经过许多年的探索发现,教师只有两个角色——方法的指导者和习惯的培养者。把正确的方法给孩子,然后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最后把良好习惯化为人生效益。舍此而做的一切似乎都是画蛇添足,除了满足教师的表现欲,对孩子却是毫无益处。还有什么比写出渗透深刻体验和独立思想的学案更有成效的呢?  文本
关联词使用的正确位置,一般语法书都规范为:几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在主语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应在主语前。高考有关关联词使用的病句,也以此为判断标准,违反这一规范的句子将被严格认定为病句。笔者写过一篇《从一类病句谈关联词位置》的短文,也持这样的观点。而严建军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1期上的文章《关联词语位置的四种情况》认为,关联词语的使用有四种位置,并列举名家典范作品中的大
语文是一门课程,一门传承知识、文化与思想的课程。语文教材的文选式结构特征,在赋予语文课文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精致的表达等诸多语言与文学意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用宏观的、整体的意境氛围遮蔽了课文中微观的、精妙的细节呈现情态,使得日常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意义的整体感知与领悟中,忽视甚至漠视了对文本中言语训练内容的反复玩味。这样的遮蔽,一方面直接造成了相当数量语文课堂的大而
吴泓的学生们告诉记者,他们非常享受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乐此不疲。为什么?我们在探访中找到了答案:这个过程既温暖心灵,又充满挑战,它启动了学生的自主思维,激发出学生的个性活力,催生着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能够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不断地确证自己,实现自己,享受自己。这个过程也正如马克思所说,“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在专题学习的网络平台“家园网”上,吴泓共设置有28个专题学习,这些都是静
王家新,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他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写作,几经变化,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对于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诗歌《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说,“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