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气送我去登月》的异议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an79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明与创新》2006年第1期登出了吴凯、赵建军所写的“空气送我去登月——关于人造天梯与太空列车的探讨”一文。我看后,觉得其中的人造天梯与太空列车的动力存在巨大缺陷,即进入基座的空气不可能自然而然完成,比如文中提到的“进入基座的空气将要完成的是从高气压到真空的流动过程,其风力之大,流速之高可与台风、龙卷风相比”。我的理由如下:众所周知,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居于空气底层的压力最大,越往上走,空气的压力越小,直至太空(此处为真空),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越来越低,直至为零。要形成空气由高气压往低气压流动,就需要给空气一个动力,如加热空气,象工厂里的烟囱往上走。查遍全文未看到空气的动力何在。顺着作者的思路,如果空气从基座的高气压区流向真空(即太空),那么地球上的大气不都跑光了吗?全部跑到太空了,人也就不能活了。
  其实,要实现空气从地面升到高空,只要在基座周围搭起塑料薄膜大棚,利用太阳光加热大棚里的空气,空气一受热,就往基座处流动,然后顺着天梯向上流动,这样就有了空气流。或在基座底部建立发电站,利用发电站的余热加热空气。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所建造的建筑物也不断升级,楼房的层数越来越高,而且不同使用的建筑楼房还有各自特色的艺术风格,跟着
音乐剪辑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门实用性技能课程,笔者以高校舞蹈编导专业为例,从课程前期准备工作、技艺和艺术齐头并进的两个方面,总结了音乐剪辑课发展中的一些知识点,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