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系联了以“業”为声符的15个字,分析它们的同源类义关系,以补王力《同源字字典》及刘均杰《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再补》未收之不足,同时也试着从同声符的字出发寻找探求同源词的又一方法。
关键词:業 同源 类义
形声字分为声符与形符,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形符主义,声符主音。但我国的语言文字学家很早就发现声可表义这一现象,最早可追溯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宋朝王子韶提出的“右文说”认为:形声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而左边的义符只有类别范畴,而右边的声符表意义。右文到清代向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发展为“音近义通”说。
本文对从“業”得声的15个字,从考察同源字词的角度,即“音近义通”的标准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它们能构成一定系统的同源关系。
首先,从语音角度来考察这些“業”声字,即要考察它们的上古音。
由上表可知,这些“業”声字在上古为疑母、泥母或匣母,泥母和疑母为准双声,疑母和匣母为旁纽,属同韵部盍部,因此,它们为声近韵同关系。
其次,从意义角度来分析“業”声字。
一、“業”字形义考
“業”,《说文》:“業,大版也,所以饰悬钟鼓,捷業如锯齿,以白画之,象其鉏鋙相承也。从丵,从巾,巾象版。《诗》曰:‘巨業维樅。’。”《尔雅》:“大版谓之業。”郭璞注云:“筑墙版也。俗作。”《广韵·業韵》:“業,事也、大也、叙也、次也、始也、敬也、严也。”《诗·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毛传:“業,大板也,所以饰栒为县也……植者为虡,衡者为栒。”《文选·张衡〈西京赋〉》:“洪钟万钧,猛虚趪趪,负笋业而余怒,乃奋翅而腾骧。”薛综注:“當筍下,爲兩飛獸以背負,又以板置上,名爲業。”由此可知,“業”的本义即“大版”。
二、“業”声字语源义分析
由于声符的音表示的语源义有多元性特征,便可能向不同方向孳乳。本文对以“業”为声符的15个字加以分析,找出其从不同方向发展的类义关系,进行归纳阐释。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高、大(、澲、驜、礏、嶪嶫、、、鸈)
“”,是“業”的孳乳字。“業”增加了形旁“片”,更加明确地表明词义的类别范畴。
“澲”,《广韵·業韵》:“横水大版。”
“驜”,《广韵·業韵》:“驜,驜驜,马高大。”《集韵》:“驜,马高大谓之驜。”
“礏”,《集韵·盍韵》:“礏礏,山高貌。”经常与“磼”连用,写作“磼礏”。《史记·司马相如》:“嵯遏磼礏,刻削峥嵘。”司马贞索隐:“磼礏,《埤苍》云:‘高貌也。’”
“嶪”,《集韵·業韵》:“岌嶪山貌,或书作嶫。”唐·李白《明堂赋》:“巃嵸颓沓,若嵬若嶪。”宋陆游《铜壶阁记》:“人徒骇其山立翬飞,嶪然摩天。”“嶪”和“嶫”是位移异体字,字形由上下结构变成左右结构。
“”,《篇海类编·身体类·心部》:“,惧也;危也。”危,《说文》:“在高而惧也。”
“危”表示“高”义。《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陆德明释文:“危冠,李云:‘危,高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陵三嵏之危,下碛历之坻。”《国语·晋语八》:“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高诱注:“危,高险也。”现在的俗语“心提到嗓子眼”也表示很惧怕的意思,因此,“”表示心高而惧。
“”,《玉篇·阜部》:“,险也;危也。今作業。”《广韵·業韵》:“,危貌。”《集韵·業韵》:“崖险危貌。”险,《玉篇·阜部》:“险,高也。”《六书故·地理二》:“险,高峻危绝之谓险。”《易·习坎》:“天险,不可升也。”孔颖达疏:“言天之为险,悬邈高远,不可升上,此天之险也。”元·关汉卿《一枝花·杭州景》套曲:“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因此,“”表示山崖高险。
“鸈”,《广韵·業韵》:“鸟名,知人吉凶。”古代人们敬重神灵,能知人吉凶的“鸈”被看作神明的象征。《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犧牷牲。”陆德明《释文》:“天曰神,地曰祗。”《说文·天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从大。”由此可知,“鸈”就像神明一样,高高在上。
用王宁的同源词义素分析法来分析,可以得出:
=/筑墙板/+/高大/
澲=/挡水板/+/高大/
驜=/马/+/高大/
礏=/山/+/高大/
嶪(嶫)=/山/+/高大/
=/心/+/高/
=/山崖/+/高/
鸈=/神明/+/高大/
因此,本组共同的语源义为“高大”。
(二)表示连续(、)
“”,《广雅·释诂二》:“缝也。”《集韵·業韵》:“补缝也。”《古文苑·王延寿》:“踅拏发以䌜缚,遂缨络而羁縻。”章樵注:“,谓以绳索系缚。”缝补衣物、系绳索都要讲究逻辑方法,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才能完成。因此,“”有表示次序的意思。
“”,《集韵·葉韵》:“续也。《方言》:‘秦晋续绳索谓之。’”《玉篇·刀部》:“,接续也。”接续绳索也要有一定的次序,因而“”表示次序。
用同源词义素分析法来分析,可以得出:
=/缝补/+/次序/
=/系绳索/+/次序/
因此,本组共同的语源义为“次序”。
(三)动(曗、、、、)
“曗”,闪光貌。
“”,《广韵·盍韵》:“,首动貌。”表示头在动。“”和“”是异体字。骨,《说文·骨部》:“肉之敷也。”饶炯部首订:“人身惟头多骨,帮篆象人头隆骨。”而“頁”《说文》:“头也。”因此,两形符表示的意义相同,是换符异体字关系。
“”,《集韵·業韵》:“口动貌,或从欠。”《说文》:“欠,张口气悟也。”“”和“”是换符异体字。原理同上。表示口在动。
“”,《集韵·盍韵》:“睡貌。”《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可惜如许大师僧,千道万里,行脚到遮裹,不消个睡寱语,便屈却去问,如何是学人自己。”睡觉时眼睛便停止转动。
“”,《广韵·業韵》:“引也。”由于牵引则动。
用同源词义素分析法来分析,可以得出:
曗=/光/+/动/
()=/头/+/动/
=/口/+/动/
=/眼睛//+/动/
=/牵引/+/动/
因此,本组共同的语源义为“动”。
“業”是声兼义的,而从“業”孳乳的字都是在“業”的假借义之上产生的,因此能构成一个个同源义场。以同声符系联同源词,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且可行的方法。因此,特提出自己的拙见,望方家批评批正。
参考文献: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毛远明.训诂学新编[M].成都:巴蜀书社,2002.
[3]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4]孟广道.对“卒”声字的理解[J].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王玉洁重庆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400715;王丹丹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業 同源 类义
形声字分为声符与形符,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形符主义,声符主音。但我国的语言文字学家很早就发现声可表义这一现象,最早可追溯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宋朝王子韶提出的“右文说”认为:形声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而左边的义符只有类别范畴,而右边的声符表意义。右文到清代向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发展为“音近义通”说。
本文对从“業”得声的15个字,从考察同源字词的角度,即“音近义通”的标准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它们能构成一定系统的同源关系。
首先,从语音角度来考察这些“業”声字,即要考察它们的上古音。
由上表可知,这些“業”声字在上古为疑母、泥母或匣母,泥母和疑母为准双声,疑母和匣母为旁纽,属同韵部盍部,因此,它们为声近韵同关系。
其次,从意义角度来分析“業”声字。
一、“業”字形义考
“業”,《说文》:“業,大版也,所以饰悬钟鼓,捷業如锯齿,以白画之,象其鉏鋙相承也。从丵,从巾,巾象版。《诗》曰:‘巨業维樅。’。”《尔雅》:“大版谓之業。”郭璞注云:“筑墙版也。俗作。”《广韵·業韵》:“業,事也、大也、叙也、次也、始也、敬也、严也。”《诗·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毛传:“業,大板也,所以饰栒为县也……植者为虡,衡者为栒。”《文选·张衡〈西京赋〉》:“洪钟万钧,猛虚趪趪,负笋业而余怒,乃奋翅而腾骧。”薛综注:“當筍下,爲兩飛獸以背負,又以板置上,名爲業。”由此可知,“業”的本义即“大版”。
二、“業”声字语源义分析
由于声符的音表示的语源义有多元性特征,便可能向不同方向孳乳。本文对以“業”为声符的15个字加以分析,找出其从不同方向发展的类义关系,进行归纳阐释。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高、大(、澲、驜、礏、嶪嶫、、、鸈)
“”,是“業”的孳乳字。“業”增加了形旁“片”,更加明确地表明词义的类别范畴。
“澲”,《广韵·業韵》:“横水大版。”
“驜”,《广韵·業韵》:“驜,驜驜,马高大。”《集韵》:“驜,马高大谓之驜。”
“礏”,《集韵·盍韵》:“礏礏,山高貌。”经常与“磼”连用,写作“磼礏”。《史记·司马相如》:“嵯遏磼礏,刻削峥嵘。”司马贞索隐:“磼礏,《埤苍》云:‘高貌也。’”
“嶪”,《集韵·業韵》:“岌嶪山貌,或书作嶫。”唐·李白《明堂赋》:“巃嵸颓沓,若嵬若嶪。”宋陆游《铜壶阁记》:“人徒骇其山立翬飞,嶪然摩天。”“嶪”和“嶫”是位移异体字,字形由上下结构变成左右结构。
“”,《篇海类编·身体类·心部》:“,惧也;危也。”危,《说文》:“在高而惧也。”
“危”表示“高”义。《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陆德明释文:“危冠,李云:‘危,高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陵三嵏之危,下碛历之坻。”《国语·晋语八》:“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高诱注:“危,高险也。”现在的俗语“心提到嗓子眼”也表示很惧怕的意思,因此,“”表示心高而惧。
“”,《玉篇·阜部》:“,险也;危也。今作業。”《广韵·業韵》:“,危貌。”《集韵·業韵》:“崖险危貌。”险,《玉篇·阜部》:“险,高也。”《六书故·地理二》:“险,高峻危绝之谓险。”《易·习坎》:“天险,不可升也。”孔颖达疏:“言天之为险,悬邈高远,不可升上,此天之险也。”元·关汉卿《一枝花·杭州景》套曲:“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因此,“”表示山崖高险。
“鸈”,《广韵·業韵》:“鸟名,知人吉凶。”古代人们敬重神灵,能知人吉凶的“鸈”被看作神明的象征。《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犧牷牲。”陆德明《释文》:“天曰神,地曰祗。”《说文·天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从大。”由此可知,“鸈”就像神明一样,高高在上。
用王宁的同源词义素分析法来分析,可以得出:
=/筑墙板/+/高大/
澲=/挡水板/+/高大/
驜=/马/+/高大/
礏=/山/+/高大/
嶪(嶫)=/山/+/高大/
=/心/+/高/
=/山崖/+/高/
鸈=/神明/+/高大/
因此,本组共同的语源义为“高大”。
(二)表示连续(、)
“”,《广雅·释诂二》:“缝也。”《集韵·業韵》:“补缝也。”《古文苑·王延寿》:“踅拏发以䌜缚,遂缨络而羁縻。”章樵注:“,谓以绳索系缚。”缝补衣物、系绳索都要讲究逻辑方法,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才能完成。因此,“”有表示次序的意思。
“”,《集韵·葉韵》:“续也。《方言》:‘秦晋续绳索谓之。’”《玉篇·刀部》:“,接续也。”接续绳索也要有一定的次序,因而“”表示次序。
用同源词义素分析法来分析,可以得出:
=/缝补/+/次序/
=/系绳索/+/次序/
因此,本组共同的语源义为“次序”。
(三)动(曗、、、、)
“曗”,闪光貌。
“”,《广韵·盍韵》:“,首动貌。”表示头在动。“”和“”是异体字。骨,《说文·骨部》:“肉之敷也。”饶炯部首订:“人身惟头多骨,帮篆象人头隆骨。”而“頁”《说文》:“头也。”因此,两形符表示的意义相同,是换符异体字关系。
“”,《集韵·業韵》:“口动貌,或从欠。”《说文》:“欠,张口气悟也。”“”和“”是换符异体字。原理同上。表示口在动。
“”,《集韵·盍韵》:“睡貌。”《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可惜如许大师僧,千道万里,行脚到遮裹,不消个睡寱语,便屈却去问,如何是学人自己。”睡觉时眼睛便停止转动。
“”,《广韵·業韵》:“引也。”由于牵引则动。
用同源词义素分析法来分析,可以得出:
曗=/光/+/动/
()=/头/+/动/
=/口/+/动/
=/眼睛//+/动/
=/牵引/+/动/
因此,本组共同的语源义为“动”。
“業”是声兼义的,而从“業”孳乳的字都是在“業”的假借义之上产生的,因此能构成一个个同源义场。以同声符系联同源词,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且可行的方法。因此,特提出自己的拙见,望方家批评批正。
参考文献: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毛远明.训诂学新编[M].成都:巴蜀书社,2002.
[3]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4]孟广道.对“卒”声字的理解[J].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王玉洁重庆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400715;王丹丹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