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在陈列布展工作中的策划与设计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150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革命人物类纪念馆是一个传承中国革命历史事迹和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是一个集文物收藏、保存、展示、宣传、研究和教育的社会公共机构。本文以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在陈列布展工作中的策划与设计为研究课题,浅析陈列布展工作中的策划与设计工作在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在积淀的策划方法、设计布展上要把握的方向。
  【关键词】革命人物类纪念馆;陈列布展策划;设计布展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革命人物类纪念馆是为缅怀、紀念和宣传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先烈而设立的专题纪念馆,为实现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革命先烈生前留下的珍贵文物、史料、图片等珍贵革命文物、史料,按特定的时间顺序和科学合理的布局进行展示。与其他类博物馆或纪念馆相比,革命人物类纪念馆与确定的革命人物和特定的历史时段、事件相关联,有着具体的缅怀对象,蕴含着丰富而有价值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对人们群众、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少年的精神信仰、爱国情操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陈列布展的策划和设计在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工作中的作用
  在革命类人物纪念馆工作中,最重要的先导工作之一无疑于革命类人物纪念馆的馆舍建设工作。而革命类人物纪念馆的馆建工作与陈列布展工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的馆建工程还没有开启的特定情况下,陈列布展的策划与设计工作应先导于革命类人物纪念馆的馆建工程目标,这是革命类人物纪念馆多年来积淀的工作经验。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的馆建工程与陈列布展工程相比较,革命纪念馆馆建工程表象属于先期工程,正常思维是先要有革命人物类纪念馆馆建工程的实施,才会产生陈列布展工程一系列的呈现条件,但也是因为先有馆建目标,因此,陈列布展的策划与设计内容才应先导于馆建目标的设计内容。一切的馆建目标都是为了与陈列布展的策划和设计目标达成一致,相得益彰。事实上,革命类人物纪念馆的馆建工程目标必须提前纳入陈列布展的策展内容和设计范畴,若在馆建工程实施以前对陈列布展工作的主题研究不足,展出目标不清,展出内容重视不够,或是忽略了陈列布展内容的策划和设计,那么,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的馆舍建设的功能必定会残缺不全,无法真正适应陈列布展工作的需求,标志性革命人物纪念馆的理念也无法实现,结果直接影响陈列布展工作的效果和纪念馆的开放运行。因此,陈列布展的策划和设计在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工作中始终发挥着先导作用。
  例如,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在1989年1月对外开放的时候,受时代发展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罗炳辉事迹展览只能临时使用当时的文化馆办公楼仅有的条件布置展览和开放,展览内容除了展板几乎别无其他,社会影响力受限。如果不是当地老百姓清楚小地方的地理位置,外地人几乎难以想象那座矮小的白墙房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罗炳辉将军的纪念馆。直至2007年11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及省、市委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罗炳辉将军纪念馆进行了第二次改扩建,这次改扩建非常重视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的建筑设计理念,馆的正面设计成为一面庄严肃穆的红旗造型,象征罗炳辉将军是云南乌蒙山的一面旗帜!旗帜下面呈现的是为罗炳辉将军的题词:人民功臣,罗炳辉将军。馆房正大门的梯步中央,用4米高的花岗岩磊建底座,托起了一座骑着战马,拿着望远镜的罗炳辉将军高大威武的铜像,沿着梯步边缘,可以看到大量的战争场景浮雕……这样紧扣陈列展览内容的馆舍建筑设计,无疑创造了“一览知真章”的红色革命人物纪念馆先锋,真正实现了馆舍建设与陈列展览策划“真知灼见”的统一。
  二、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的陈列布展策划
  一个陈列展览项目的中心工作,必然是陈列布展策划工作,展览策划的科学与否,直接成为策展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云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国内资深策展人李黎曾传授一句工作经验:“博物馆或纪念馆的功能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因此,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的陈列布展策划必定是围绕已搜集到的革命人物的文字史料、图片史料、革命文物使用时间以及革命文物历史脉络等内容展开,并预先筹划的一项细致、严谨、目标明确的烦琐工程,其收藏史料的规模、搜集文物的多少、展厅布局的走向、实施展览的目的等因素决定着陈列布展的策划内容。
  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在2018年实施了罗炳辉将军事迹展览提升改造工程,在该工程的展览策划工作中,首先,阐述了此次提升改造工程的目的,是建造一座能够准确、系统、全面地反映罗炳辉将军光辉一生的高品位革命人物纪念馆,弥补之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展览缺憾,存在的瑕疵和不足。其次,阐述了本次策展会遵循的八条原则,即对主题及展陈思路重新进行梳理,使之更清晰、准确、完善;对一些明显的错误和表述不够清楚准确的内容进行纠正;对某些重大史实的背景和链接加以补充和完善;注重细节的补充和完善,使罗炳辉将军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生动丰满;更换之前展览中一些过于模糊、残缺的图片;注重展览的生动性、真实性、故事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利用场景还原及高科技手段,丰富提升展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总体上提升展览的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使展览成为无愧于罗炳辉将军的纪念殿堂,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胜地、全国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再次,是对展览内容进行具体策划,也就是一一对应罗炳辉将军的革命事迹进行详尽的陈列展览大纲的撰写。最后,对展览项目策划的优质实现提出解读与建议:因展馆建筑空间相对狹小,分隔较多,对布展撘建限制较大。采用的场景还原、绘画、雕塑等均不能体量过大,大多只能采用小而精的表现方法;如改造经费允许,将采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提高展览的表现力、感染力;现展览中所采用的照片,大多太过模糊,如条件允许,应深入到将军战斗过的一些重点地区,收集资料,征集(或复制)文物,拍照摄像,全面提高展览的视觉效果;在对展览进行提升改造的同时,还应该对解说辞进行精心修改完善,使之成为令展览锦上添花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有条件,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还应出版新版的罗炳辉将军的传记书籍、画册,以及可赠送参观者的精美册页以具备基本对外宣传的文史资料。   三、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的展览设计
  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的展览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形式设计或深化设计两个部分。总体设计几乎囊括了革命人物类纪念馆搜集到的有关展览人物的所有图片、史料和一生事迹中的重点文字史料记录,從而编辑为“整体设计大纲”用于史料管理或宣传工作者与设计者按史实发展的时间先后、地点转移等事件发展规律进行图片、文物史料的分布与排序,做好这一融合、统一的基础性工作后设计者就能根据展厅的具体布局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形式设计”或者“深化设计”了。无论“形式设计”还是“深化设计”,都必须包含准确无误的《展陈大纲》、“观众参观示意图”“总平面布局图”、《展陈重点及亮点分布示意图》、“整体鸟瞰图”“展览效果图”“文物分布示意图”等严密的设计板块。所有的设计板块都是为了充分利用革命人物纪念馆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空间,将革命人物展览打造成为“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巧妙结合的“优质展览”,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注重设计修炼,全面展示革命人物纪念馆科研、展示、教育、红色文化引领等功能,最大限度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四、对展览浮雕、场景、沙盘等布局设计
  革命人物纪念馆因为展览主角的确定,难免使用人物浮雕来展现人民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爱戴之意,对浮雕的设计必须遵循呈现原人物的革命精神风貌,坚决反对远离原型的胡乱设计与创作,对于场景、沙盘等设计,也要考虑合理布局的大小,切记狭小的展厅设计出不合空间要求的副展示内容。
  从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的展览设计经验看来,革命纪念馆要结合本身实际以寻求设计格局的现代化和设计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积极寻找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平衡点,采取将实际情况与现代展示理念并重考量的思路,在设计方案的构思阶段,必须仔细考证革命史实事件,利用革命事件与革命人物相互穿插的结构方式,通过“情景再现”与“场景复原”完成立体化展示的目的和效果,带领观众直入主题。同时,结合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将观众的视、听统一,从而全身心融入展览之中。
  从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的展陈特点来看,它完全拥有固有的时代特征和独具魅力。只要秉承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研究态度,定能找到一条壮大革命人物纪念馆发展之路,扩大教育影响的陈展策划理念、设计方法及施工布局。
  参考文献:
  [1]辛伟强,发挥陈列布展在纪念馆工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J].大庆社会科学,2009,152(1):131-132.
  [2]齐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科星(1982-),女,馆员,法学本科,主要致力于罗炳辉史料研究和革命纪念馆的管理、布展策划等。
其他文献
【摘要】自1683年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以来,博物馆体系经几世纪演变愈发完善,逐渐掌握话语权。但博物馆怀疑论的声音却从未销声匿迹,怀疑者们从博物馆剥离了作品的原初语境和改变了作品应有内涵出发,质疑着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但17世纪以来,展览形式的诞生和体系的不断成熟,为博物馆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为博物馆反驳质疑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本文从展览视觉层面的整体效果
【摘要】人类发展离不开传承。各行各业有着传承的传统文化且流传万代,不管西方、东方国家,都是如此。故我们要感谢前人的伟大和智慧,这是不可不承认的结论。至于后人如何去学习和实践,以所需取之其精,最基本的技巧或者規律都是后人所深思和探索的结果,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智慧问题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对我国雕刻艺术的传承稳步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承事业;雕刻艺术;稳步发展  【中图分类号】J
【摘要】在中國,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农业文明所滋养出来的乡村非遗文化有着特定的价值归属、情态理念,充满着“人情味”和“烟火气”,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块瑰宝,而曲艺文化又是这一瑰宝中蕴藏劳动人民智慧和情怀的重要结晶。工科类高校人文资源整合相对不足、人文教育手段相对单一、人文功能发挥相对薄弱,高校师生通过观摩、体味、赏析曲艺精品力作,繁荣校园文化,在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的同时,能更好地把握中华优
【摘要】现如今,应用型高等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电视摄像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应用型课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整个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本文从改革背景、学情分析、具体改革措施等方面,对课堂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电视摄像;课堂教学;山西工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
【摘要】无锡是一个具有浓郁江南文化特色的重要的旅游城市,随着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的提出,无锡依据地域特色积极调整原有的旅游资源,开发了一系列适宜现代城市环境的旅游景点。本文即以无锡影视文旅跨界融合的代表——“三国城”“蠡湖中央公园”和“华莱坞影城”为例,探讨新地域主义及地方重塑观对无锡文旅融合发展思路的影响,并为旅游城市拓展文旅发展的格局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关键词】无锡;文旅融合;新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丽江地区纳西族非遗的保护现状,并对东巴文化数字化建设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了丽江东巴文化保护中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式数字化保护;数据库;东巴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随着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在数字化领域为保护和开发开辟了更深的領域, 非遗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信息完善成为当
【摘要】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戏曲演员可以通过“剪碎”与“凑成”更好地理解人物,找到人物行动的合理性所在,并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笔者作为越剧《屈原》中楚怀王的扮演者,特结合自身体会来谈一谈人物塑造过程中的“剪碎”与“凑成”处理。  【关键词】越剧;《屈原》;楚怀王;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我们中心创排了一部大型历史文人剧《屈原》,讲述了楚国左徒屈原力谏楚
【摘要】霍米巴巴在讨论民族和文化身份时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研究离散人群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栖身之处。本文拟以小说《伙计》为个案研究方向,从“第三空间”来研究离散主体身份建构,探讨小说中的犹太人如何游走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内心不断斗争、挣扎,最终在“第三空间”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  【关键词】离散文学;第三空间;犹太教义;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一、流散文学及“第三空间
【摘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这是新时期博物馆肩负的历史重任。开启时空之门,让文物走入大众视野,实现前世今生的良好对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滋养人文的素养。让文物活起来,是一个大课题,涉及文物资源的方方面面,诸如考古、文物修复、博物馆等。对此,对文物陈展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物陈展;设计;“活”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旧时
【摘要】摄影艺术的发展一直与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摄影一直是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相融合,衍生出多种摄影艺术创作方式,拓展了摄影作品的创作空间,不仅发生了内容到形式上的革新,更是观看与思维上的新生。本文将从当代中的摄影艺术作品入手探讨当代摄影中的书写与解读。  【关键词】数字时代;摄影;创作方式;观看方式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