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
  作者:曹志平
  出版单位: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560751771
  定价:44元
  开放教育是高校实现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的教育途径,同时也是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构筑混合教育体系的立足点与落脚点。开放教育以“人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为教育宗旨,不仅突破了学生层次的限制,更推动了传统教学过程、教育资源及教学观念的开放。从本质层面上来讲,开放教育属于典型的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理念是将高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通过自由学习、参考,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人文素养。
  开放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对学生的障碍与限制,进而使“拥有不同学习资历、年龄及职业”的学生,真正获得专业课程的自主权、学科的选择权,使专业教育更加自由、灵活。
  开放教育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开辟出全新的发展方向,使汉语言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职业需求,更关注专业建设与学生成长的内在联系。然而要想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功能,就必须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构建出符合时代及社会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
  曹志平所著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立足于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通过阐述并论证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意义与教育价值,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的目标及重点,进而通过探究课堂教学与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思想变化、教学生态及教育动态,明确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改革策略与渠道。作者详细阐释了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并指出现代人才培养的根本是人文素养、文学知识及人文精神的传授与表达。而要想利用信息数字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注重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开放教育拥有特色鲜明的教育特征,语文教师绝不能将理论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重点与主体,而应根据课程要求,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思想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第二,注重情感教育,增进师生教学关系。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应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趋势,构建出具有针对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由于开放教育独有的网络特征及特点,教师必须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落实情感教育理念,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支持教师。
  第三,注重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汉语言呈现出诸多特征,虽然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我、凸显个性,然而有些网络语言也会对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造成不利影响。漢语言专业教师在开展远程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网络语言及新媒体用语的特征,以汉语言文学开放教育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应用习惯,进而将汉语言文学教育从课堂转移到生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邢台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贾澎)
其他文献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正是当前严重影响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之一。本文重点探讨初中学生写作中情感表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表达真情实感是初中学生写作的重要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七至九年级“写作”方面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
目前教材所编选的文本有一些是高于、甚至远离学生生活的。对这些教材,教师如何将文本与生活链接起来呢?前一段时间,观摩《九色鹿》的课堂教学,看到了两种结尾,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结尾一  师:同学们,九色鹿得救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将这美丽善良的九色鹿送回那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  学生读第一段  师:同学们,《九色鹿》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中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让世世代代的人唾骂;九色鹿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这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认识,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革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对
教育管理是当代教育考察研究的重点内容。对于历史上教育管理沿革与变迁的研究重在抓线索,不仅要在纵向上理清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脉络,还要在横向上将中国教育管理史和外国教育管理史进行对比。《中外教育管理史》一书正是一本全面展示教育管理历史的专著。它不仅阐述了从先秦的奴隶社会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也呈现了从古希腊时期直至西方近代以来的外国教育
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新词语层出不穷。最近,“打call”一词便广为流行。  请看:  (1)我为中国共产党打call,为有一个強大的祖国而骄傲自豪!(《福建日报》2017年10月19日)  (2)迷妹花式打call,体育男神亮相引爆全运。(《广州日报》2017年9月4日)  (3)记者在现场,为节日工作者打call。(《新晚报》2017年10月9日)  “call”在英文中有“电话”“打电话”等意
感悟,往往通过“读”来实现;训练,则往往通过“写”来达成。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把这二者合而为一呢?在《挑山工》的教学中,我有如下一得:    【案例】  (学生自读3~6段,画出挑山工的语言,然后交流)  师:现在,需要在我们班中选一个挑山工,来给我们说说理儿。谁愿意充当这个角色?  (学生很踊跃,教师指名其中一位女生)  师:这是一位女挑山工。(众生笑)有没有挑过东西?  生:没有。  师:没关系,
吟诵是古代读书人在读书或创作中一种自然而然的诵读方式,从先秦至清末,终未断绝。鸦片战争以后,西学渐入,改革风行,对中国固有之传统冲击甚大。传统吟诵也不免走上式微之路,虽清末之士人意欲起而振之,或结社联吟,或撰文呼吁,或躬身示范,大力强调传统吟诵在创作、教化等各方面之作用,但终将难挽颓势。进入民国,由于“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政府在学校教学、教材编写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吟诵及吟诵
正是郦道元的《三峡》已经有了如此之高的成就,为后世写三峡的作家出了难题,以致余秋雨在《三峡》中这样说: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  这里余秋雨用了一个相当偷懒的手法,也是当代许多作家常用的、几乎成了通用的手法,那就是回避直接描写对象。懂得这一点,才算得上是文学写作的内行。然而我们一
《氓》借助一位女子的回忆,讲述了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因为故事情节完整,所以一般把这首诗作为早期叙事诗的代表,也是《诗经》“赋”法的典型。但即便如此,这首诗仍旧是“诗”,而非记叙文或者小说,因为贯穿诗歌的核心仍是“情”。古人讲,“诗言志”,这个“志”可以理解为志向、抱负,但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情感。对于古典诗词,如果不能紧紧抓住“情感”这一核心脉络,就找不到解读的钥匙。至于诗歌的结构、艺术上的手法
一、传统文化教育缘何需要“中”的视野    如果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预设为培育民族精神、回归道德意识与提升人文素养的话,那么我们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就应强调“中”的文化视野。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无过也无不及,不自卑也不自大,能居中而立、囊括四方,以大度、包容、调和的心态和视野去选择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路向。  1.培育民族精神与世界公民需要”中”的视野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