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了解重庆市2014年至2018年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耐药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的HIV-1感染者880例,采集其血浆标本,使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
                              
 
                                【机 构】
                                :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中心实验室 400036,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中心实验室 400036,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中心实验室 400036,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医学检验科 4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重庆市2014年至2018年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耐药突变情况。
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的HIV-1感染者880例,采集其血浆标本,使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巢式PCR扩增HIV-1 pol基因区的蛋白酶及反转录酶区,获得的扩增序列与耐药数据库对比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分析。采用病毒基因分型工具软件分析HIV-1亚型分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880例患者中,血浆HIV-1病毒载量为(4.12±0.63) lg拷贝/mL;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51±124)/μL;抗病毒治疗中位时间为26个月。亚型分析中,重组型( 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 CRF)01-AE亚型在HIV-1亚型中占比最大,为38.9%(342/880),CRF07-BC亚型占28.5%(251/880),B+C亚型占16.2%(143/880)。其中534例患者存在耐药突变,总耐药率为60.7%。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N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 PI)的耐药率分别为51.0%(449/880)、58.6%(516/880)和1.7%(15/880)。对拉米夫定、恩曲他滨、依非韦仑和奈韦拉平的耐药较为严重,中高度耐药率分别为46.8%(412/880)、46.8%(412/880)、51.3%(451/880)和53.6%(472/880);而对齐多夫定(6.0%,53/880)、依曲韦林(9.0%,79/880)和PI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尚不严重。NRTI最常见的耐药突变位点为M184IV(47.3%)、K65R(22.2%)和K70RE(12.6%);NNRTI为K103NS (25.1%)、V106A(19.7%)和V179DE(14.4%);PI为L10FIV(7.4%)和A71IVT(6.5%)。CRF01-AE亚型的耐药率为69.3%(237/342)高于CRF07-BC亚型的49.8%(125/251)和B+C型的51.0%(73/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6、14.6,均P<0.05)。
结论重庆市HIV-1感染者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6个月后,耐药发生率高,以对NNRTI类药物耐药最为多见,其次为NRTI,PI较少耐药。耐药是HIV-1感染者病毒学突破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2月6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年龄范围为28~77岁,年龄为(52.9±18.0)岁。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患者咽拭子、血液、粪便、尿液标本中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核酸。随访截至                                
                                
                             
							 
                            
                                
                                
                                    目的了解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210例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发热、皮疹等)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肝功能、EB病毒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结果210例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的年龄为(4.2±2.4)岁。发热187例(89.0%),扁桃体和(或)咽峡部渗出130例(61.9%),颈部淋                                
                                
                             
							 
                            
                                
                                
                                    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化脓性肝脓肿(community acquired pyogenic liver abscess,CA-PLA)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为其早识别、早诊断和合理抗感染治疗等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CA-PLA患者体征和治疗结果,将其基础疾病、发病症状按照年份分组,分析发病特征变化趋势,根据患者是否有胆道基础疾病,分别分析其                                
                                
                             
							 
                            
                                
                                
                                    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属于人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HCoV)。为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目前紧急启用了多种检测手段。其中核酸检测为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而血清学检测在现阶段的意义主要在于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面对新发传染病,试剂盒开发初期的诊断性能尚不尽如人意。现围绕国内外已有的HCoV相关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性能参数、应用实例等进行综述,望能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致死性烈性传染病,目前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针对病毒本身的抗病毒治疗就成为关注的焦点。现根据埃博拉病毒复制感染过程,简述作用于各环节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关实(试)验过程及结果,进而评述新型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疗效,并提出联合治疗方案的方向。                                
                                
                             
							 
                            
                                
                                
                                    90%以上的恶性脑型疟由恶性疟原虫所致,也偶由间日疟原虫所致。脑型疟患儿发热数日后病情加重,临床可表现为惊厥、意识模糊、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病死率为15.42%,治疗采用蒿甲醚肌内注射或青蒿琥酯静脉注射。笔者参加援非医疗队期间,在当地医院诊治了1例恶性脑型疟患儿,经及时对症和病因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临床上对于不明原因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单核细胞增多的患者,应注意有无非洲、东南亚等                                
                                
                             
							 
                            
                                
                                
                                    目的了解疾病和疫苗关系的特征,为优化深圳市百日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深圳市百日咳病例的信息,通过深圳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调查百日咳病例的免疫史,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深圳市共报告433例百日咳病例,调查到334例有完整免疫史信息,其中244例(73.05%)未接种过含抗百日咳成分的疫苗,90例(26.95%)有                                
                                
                             
							 
                            
                                
                                
                                    武汉市是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最严重的城市。社区传播暴发使原有的医疗资源不堪重负。武汉市迅速重建了新的分类救治应急医疗体系,整合本地和外省市支援力量重新配置医疗资源,有效应对了社区暴发后的超负荷医疗需求。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常见的合并感染和主要生存威胁之一。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治疗有别于单一病毒感染的治疗,需同时针对两种病毒制订抗病毒治疗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指南和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据,对HIV/HBV合并感染的临床管理提供建议,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HIV                                
                                
                             
							 
                            
                                
                                
                                    目的通过分析温州市儿童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特征与气候因素对其发病的影响,为早期预警和预防疾病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2年至2017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就诊的62 809例手足口病患儿和56 005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并收集同期温州市的气象资料,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发病例数皆在春季开始增多,5至7月达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