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式批评传统品鉴方式在艺术微传播中的重构

来源 :2015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x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审美文化聚焦最集中的艺术领域而言,这一差异特征更为明显。在“微传播”的各种信息样态中,艺术无疑是比重相当大的一类:无论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传统艺术样式还是摄影、电影、动画、数字设计等现代艺术样式,皆可以通过各种“微媒介”迅速传播并造成广泛影响。在对这些艺术样式的接受中,受众又会融入自己的个人感受、理解、判断,通过点赞、点评、转发、改编等微传播过程中的惯用操作方式进行再次扩散,从而织就了一张错综复杂的艺术“微传播”之网,进而造就了整个“微时代”全新的审美文化景观。如果说传统时代的感悟式批评这种“超链接”式作用是一种静态守株待兔式的引导的话,那么艺术微传播环境下的感悟品鉴无疑可以拥有更多的策略选择和技术支撑;因此,更应该充分发挥感悟式批评的这种“超链接作用”,引导受众不止步于这些微批评话语,进一步去掌握更加系统全面的艺术理论和审美知识,逐渐加深对艺术品的理解。毕竟,就像人不仅有感性还有理性,微传播中的艺术品鉴与审美观念表达也不应只倚重感悟式批评一种。“每一种批评都有自己的批评活动的文化环境,有自己相对稳定的作者、读者、载体和话语体系,它们互为补充分别达成各自的文化和审美的意旨。”对于一个有着高度艺术审美素养和优秀民族文化传承自觉意识的媒体人和文化学者来说,感悟式批评只是艺术微传播中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之精髓,引导艺术受众不满足于蜻蜓点水的碎片式的审美,而是去全面感受、系统了解、深入体会、完善自我,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艺术审美品位。
其他文献
本刊讯 近年来,四川省通信管理局配合和帮助省国家安全厅在维护藏区社会稳定和特殊通信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月24日,省国家安全厅专程向省通信管理局送来写有“
建立了阻容式电压互感器模型,分析了其动态特性和误差特性。
休闲学在西方实现了学科建制化,但依然面临挑战,具体表现在:学科论争的相持不下、休闲高等教育的艰难前行以及公共认知的以偏概全。本文通过回顾休闲学的学科发展史,对造成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