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合适的“脚手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l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堂中的“脚手架”,指的是科学教师为了引领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而提供的支撑。合适的“脚手架”能够帮助学生积极构建知识,是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在教学中,科学教师要为学生在知识、方法和情感这三方面搭建起合适的“脚手架”。
  一、知识的“脚手架”
  为了促进学生的认知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教师要为学生搭好知识的“脚手架”。如执教《太阳系》这一课时,在预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太阳系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本课知识的系统构建有一定的难度,便可以在课前要求每位学生做一份以“太阳系”为主题的科学手抄报,引领学生主动地学习一些关于“太阳系”的知识,为学生搭起知识的“脚手架”。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再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和交流,将之前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进行传递与分享,就会使这个“脚手架”搭得既合理又高效。
  二、情感的“脚手架”
  为了进一步给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经验的机会,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教师要为学生搭好情感的“脚手架”。儿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证明:当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知识的建构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学习动机也更强烈。创设合理的情境,为学生搭好情感的“脚手架”,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如在执教《让小灯泡亮起来》一课时,课前教师在每组的实验桌上放了一只看上去鼓鼓的黑色塑料袋,里面好像装了很多东西,学生好奇地小声议论着、猜测着。开始上课了,老师面带微笑地说:“今天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特别的材料,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塑料袋看一看,拿出来玩一玩,看看这些材料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塑料袋,发现里面有小手枪、小手电、带灯的橡胶小青蛙、彩灯串、带灯的小赛车等等,学习兴趣立刻高涨起来。有的学生把彩灯的插头插在电源上,让灯亮起来;有的扣动扳机,小手枪“啪啪”响了起来;有的用手捏住橡胶小青蛙的肚子,肚子里的灯一下子亮了起来,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关于灯,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马上举手,有的想知道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有的想知道为什么一捏小青蛙肚子上的灯就会亮,有的想知道灯是谁发明的等等。此时教师顺着学生的话题自然引导:“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如何让小灯泡亮起来。”
  在这节课上,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合适的情感“脚手架”。学生先是好奇——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打开——发现有很多好玩的;动手玩——在玩中发现灯会亮;思考——为什么灯会亮,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思维的高潮,引发了对生活经验的回忆。灯,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可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其内在的原理,这样的“脚手架”让学生对熟悉的事物提出了陌生化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动力。
  三、方法的“脚手架”
  当学生面临较高难度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方法的“脚手架”。如在执教“电磁铁”时,可以这样来搭建方法的“脚手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小磁针。如果我在小磁针上方放置一根导线,在导线通电的瞬间,你们猜猜小磁针会怎样?
  生1:我觉得小磁针可能会快速转圈。
  生2:我觉得小磁针可能会被导线吸上来。
  生3:可能不会有什么变化。
  师:究竟会怎样呢?让我们来试一试(教师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磁针转动了。
  师:小磁针为什么发生转动呢?
  生1:我认为是导线通电后产生了磁力,才会影响小磁针转动的。
  生2:可能是因为导线通电后吸引了小磁针。
  师:也就是说通电导线是可以产生磁力的。有人注意到刚才在你们观察这一现象之后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1:马上将导线和电池断开。
  师:我为什么这么做?
  生1:不然,接通电池两端的地方会发烫。
  生2:如果不断开,电池会消耗得很厉害。
  师:真棒,大家对于前面电路的知识学得很扎实。接通电源后整个电路中因为没有用电器,处于短路状态,如果通电时间过长的话,会对整个电路带来损害。
  在这一系列的提问与交流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该如何进行动手操作,还提醒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教师搭建的这些方法的“脚手架”,引导着学生一步步接近目标。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在教师所搭建的“脚手架”的引导下,逐渐通过更高级的思维如分析、综合、判断和创造等来解决问题,进而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当科学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他们搭建了合适的“脚手架”,有了这些“脚手架”的支撑,学生不仅能顺利穿越原本有些难度的发展区,还能在熟悉的背景中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学习的稳定性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朱莉妮,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215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项目简介】  宿迁经济开发区黄河小学建校十年来,一直重视儿童德性的养成。201 4年,学校开始了“责任教育”的实践探索,以责任为德育内容,以培育学生责任习惯为德育路径,以主题活动为德育载体,促进学生个性与道德的成长。2017年6月,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责任共生”德育品牌项目的构建与实施。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继续以责任教育为德育主旋律,以家校合作共育为策略,以培育学生责任习
摘要:“适合的教育”是指导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高中教育实现“适合的教育”,核心要义在于课程与教学指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高中教育培养目标。依托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建设,无锡市从“目标适合、结构适当、资源适量、方法适切”入手,构建课程平台和教学路径,为落实“适合的教育”提供样本。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普通
摘要:为了解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延期开学期间,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的支持和影响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提供对策建议,研究通过对全国五省六市37315名中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对孩子居家学习这个特殊阶段的教育期望比较多元,较偏重孩子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科知识的巩固提升;各学段家长不同程度地扮演着孩子居家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行为的监督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角色;有
摘要:创新创业孵化园(文中简称“双创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其主要职能就在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从当前我国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分析了高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依托“双创园”完善高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引导高职学生自觉利用“双创园”的丰富资源,作为自身成长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利条件,不断提高自身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双创园;高职教育;
摘要:在使用部编语文教材过程中,目前一些学校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要用好部编教材,必须切实做到准确定位——部编教材是中国教材、国家教材、国标教材,把握内涵——把握教材各系统之间的意义、内涵、特点、关联、价值,科学施教——在充分、正确理解和把握部编教材核心思想的基础之上,尊重教材,服从教材,依据教材,扎实、有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部编教材;中学语文;有效施教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学会表现”是“表现性学习”的内在要旨,学生成为表现性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表现性学习的支持者。教师要允许表现、鼓励表现,更要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学会表现,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关键词:表现性学习;教师支持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6A-0076-04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在人类学习活动中承担重要角色,在推
摘要:《小房子》绘本折射出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种价值紧張和冲突,由此审视现代城市学校中出现的“田园课程”,就会导向“自然”和“文明”两个维度的价值审视。“田园课程”中体现的“自然”,既包含“环境自然”,也包含“主体自然”,这两个自然的价值内涵其实是连接整合的。“田园课程”中体现的“文明”,既包含“中国文明”,也内蕴“西方文明”,这两种文明的价值都需要容纳于对自然的审视之中。基于“自然”
摘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为了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支点,以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云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为抓手,构建校本“云课程”体系,包括“约礼、悦读、尚美、至真、融合”五大板块。学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相融合的方法策略,用课程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丰富的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坚实的支点,从而真正实现多元整合、适性发展、幸福成长的办学宗旨。  关键词:云课程;课程建设;
摘要:职业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技并修的有用人才。学科教学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载着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和素养提升的双重重任。本文从精神引领、文化引领、课程引领、活动引领、职业引领、管理引领六个维度阐述了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高品位育人環境的实践探索。从方法体系、教育理念、育人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回归教育初心的新思路。  关键词:立德树人;文化建设
摘要:以课程基地为语言文化学习建构的载体,以物型课程理论为观照,通过聚焦语言文化内涵,定位语言文化研究边界,从而把握儿童语言文化学习的尺度。通过对空间设计中的语言文化意义解构,旨在创新语言文化空间概念的课程意识。围绕“课程、教学、平台、评价”四大支撑,进一步明确语言文化发展的指向在“空间”,关键在“语言”,突破在“课程”,目的在“育人”,重在“空间”中的语言文化塑型及课程意象,致力于空间—文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