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新教材已经在湖北省完成了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我从新教材的培训学习、自我研究开始,通过和同事相互探讨、教学实践,与老师及学生相互交流,切实感受到了新教材第一轮的应用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己也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了一点心得和想法.
一、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记得培训时一位老师讲过:“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在新教材的教学实施中,我深受启发,当我们树立了新的观念,那么教学改革的对象也就不再是我们,我们也就可以很好地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将新教材的一些理念和想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新课程中的一些理念就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中.在新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等文字,提高了课本的可阅读性和学生参与的兴趣,也对问题的加深研究或探讨提供了点拨.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分析,提出新的问题,共同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和体验获得新知的过程,经过一系列如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加上多元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多种观点的碰撞和争论,既丰富了教学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也大有裨益.
二、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有的已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练、课下巩固”的一套模式,是一种“接受学习”的模式,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不同,在开始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了一些不习惯.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很好地直接掌握正确的推理过程和结论,但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师者”的地位,忽视了学生才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方式以灌输、接受为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学要充分利用数学课程的独特优势,培养个性鲜明,具有很强探究能力和精神的人才,“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是其中一种容易操作、行之有效的模式方式.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共存的,它们只是学习中不同的方式,有时在同一节课中恰当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学习”的结合运用,更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一些新的概念给出时,必须由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在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中,“自主、合作、探究”就具备了优势.
在高一开始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不高或不适应,很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形.如: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过于频繁,无论是简单的问题,还是复杂的问题都要小组讨论,流于了形式,浪费了时间,没得到好的效果;“小组讨论”时常有几名学生围在一起叽里呱啦,满教室是异常热闹,而学生的讨论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课堂教学无关;在最后发言时又会出现冷场或者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常常发言,一部分同学很少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在后来的备课中,我们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机动做调整.如:在合作学习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下一节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尝试自学或思考某一问题,或准备好导学案,让学生自己先独立探索,然后探讨,再鼓励学生分析、判断,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形成初步的个体化意见,发言时鼓励主动发言,兼顾轮流发言,做到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后学生或老师要做总结、分析、下结论.
三、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循环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我们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那么课堂的教学也会变成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时间.通过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也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我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否吸引他们,与实际应用是否密切相关等.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下工夫,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引出数学问题,化为数学模型,呈现数学所需学习的知识,进而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同时可以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解决身边的问题,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实际应用”的基本体系,多角度、不同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吸引学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也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低起点、多反复、循环上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显然不可能要求学生接受能力的一致性、达到同一性,盲目地攀高求难、节奏过快、考试频繁、容量过多、题目切入繁难,最终会致使学生常考常败,体味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胜利的喜悦,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致使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前面的东西没有学懂学好,就要求学后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知识漏洞越来越多,造成年级越高差异越大的现象.我们常通过适当的辅导答疑等活动,结合分层布置作业,逐步提高引申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一方面不磨灭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给予鼓励;一方面让他们掌握知识并获得成就感,建立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和习惯.
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是教师的教,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作为教师,当我们能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成为主体,那么我们的“教”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一、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记得培训时一位老师讲过:“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在新教材的教学实施中,我深受启发,当我们树立了新的观念,那么教学改革的对象也就不再是我们,我们也就可以很好地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将新教材的一些理念和想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新课程中的一些理念就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中.在新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等文字,提高了课本的可阅读性和学生参与的兴趣,也对问题的加深研究或探讨提供了点拨.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分析,提出新的问题,共同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和体验获得新知的过程,经过一系列如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加上多元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多种观点的碰撞和争论,既丰富了教学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也大有裨益.
二、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有的已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练、课下巩固”的一套模式,是一种“接受学习”的模式,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不同,在开始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了一些不习惯.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很好地直接掌握正确的推理过程和结论,但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师者”的地位,忽视了学生才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方式以灌输、接受为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学要充分利用数学课程的独特优势,培养个性鲜明,具有很强探究能力和精神的人才,“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是其中一种容易操作、行之有效的模式方式.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共存的,它们只是学习中不同的方式,有时在同一节课中恰当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学习”的结合运用,更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一些新的概念给出时,必须由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在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中,“自主、合作、探究”就具备了优势.
在高一开始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不高或不适应,很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形.如: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过于频繁,无论是简单的问题,还是复杂的问题都要小组讨论,流于了形式,浪费了时间,没得到好的效果;“小组讨论”时常有几名学生围在一起叽里呱啦,满教室是异常热闹,而学生的讨论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课堂教学无关;在最后发言时又会出现冷场或者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常常发言,一部分同学很少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在后来的备课中,我们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机动做调整.如:在合作学习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下一节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尝试自学或思考某一问题,或准备好导学案,让学生自己先独立探索,然后探讨,再鼓励学生分析、判断,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形成初步的个体化意见,发言时鼓励主动发言,兼顾轮流发言,做到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后学生或老师要做总结、分析、下结论.
三、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循环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我们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那么课堂的教学也会变成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时间.通过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也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我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否吸引他们,与实际应用是否密切相关等.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下工夫,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引出数学问题,化为数学模型,呈现数学所需学习的知识,进而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同时可以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解决身边的问题,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实际应用”的基本体系,多角度、不同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吸引学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也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低起点、多反复、循环上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显然不可能要求学生接受能力的一致性、达到同一性,盲目地攀高求难、节奏过快、考试频繁、容量过多、题目切入繁难,最终会致使学生常考常败,体味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胜利的喜悦,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致使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前面的东西没有学懂学好,就要求学后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知识漏洞越来越多,造成年级越高差异越大的现象.我们常通过适当的辅导答疑等活动,结合分层布置作业,逐步提高引申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一方面不磨灭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给予鼓励;一方面让他们掌握知识并获得成就感,建立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和习惯.
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是教师的教,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作为教师,当我们能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成为主体,那么我们的“教”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