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直观形象和不随意的特点,抽象概括的和随意的思维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存在着感知觉开始完善、注意力很不稳定、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且很不稳定等心理特点。作为钢琴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选择教法。
[关键词]心理现象;艺术需求;直观性教学;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2-0106-02
在钢琴教学中,学前教育体现得尤为明显。经调查研究:绝大多数钢琴家是在幼儿这一黄金时期开始学习钢琴的。3~7岁是幼儿学钢琴的最佳年龄,不仅如此,让幼儿从小学习钢琴还能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于幼儿智力的早期开发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及自觉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使幼儿能持之以恒地走完学钢琴的道路,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考虑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充分利用幼儿的“记忆恢复”现象,适当安排钢琴习练的时间
“记忆恢复”现象是幼儿的另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根据记忆的一般规律可知:人们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但在某些幼儿身上却出现与此相反的现象,即量的增加。也就是识记的内容在后来回忆时比即时回忆要多。如让儿童识记儿歌、故事,许多幼儿过了一两天后记忆儿歌、故事的内容要比当时记的效果要好。这就是记忆的恢复与增长。“记忆恢复”现象之所以发生,一方面,由于在识记时有积累的抑制,影响识记的记忆效果,过了一段时间,抑制解除,记忆效果又提高了;另一方面,是由于识记材料的前部和后部的作用所引起的消极影响,过一段时间抑制解除,记忆也就恢复了。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较成人普遍,这是因为幼儿的皮层细胞比成人更易产生疲劳所致。“记忆恢复”现象是幼儿心理的一种正常现象。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很不成熟,活动时间稍长就易引起疲劳,这样就可导致记忆中的抑制,使当时记忆效果并不是最好的,过后抑制一解除,记忆效果反而好一些。因此,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当发现幼儿在回忆时出现“记忆恢复”现象,就应意识到这是幼儿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不要感到奇怪和不可思议,同时,我们应该尊重幼儿“记忆恢复”的规律,尽量缩短学习、活动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切忌教学方法单一,避免造成幼儿的疲劳,产生厌倦弹琴的不良效果。
因此,初学钢琴时应该尽量找一些他们熟悉会唱和简单容易接受的曲子,使他们不必花费很大精力就能学会。练琴时间也不宜过长,应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练琴时可以安排20~30分钟,学习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逐渐加长练琴时间。
在课余时间,常让幼儿欣赏旋律优美的曲子,如《小星星》、《小燕子》等,从而激起幼儿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告诉幼儿要想让小手能灵活地在钢琴上弹奏,必须多进行一些手指练习曲的弹奏。通过练习曲与乐曲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幼儿弹奏技能。
2 从儿童的艺术需求入手,培养其艺术情趣
2.1 情感交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人的意志思想、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情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此,要不断启发幼儿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使他们通过对各种乐曲不同情感的体验、表达,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增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具有音乐感受力的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音的高低长短、节奏的快慢,还能体验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情感,并由此产生音乐感受力,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弹奏技能。如我在示范演奏乐曲《跳绳》时,就将孩子们跳绳时的欢快、兴奋尽情地表现在脸庞上,直观地让幼儿理解乐曲性质。演奏完后,再把乐曲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对照乐曲,让幼儿感受哪一段音乐表现绳子擦地“嗒嗒嗒”,孩子们开始跳绳;哪一段表现小朋友在跳绳时越来越兴奋的心情,让幼儿真正地理解曲子,并将这些感情融入他们的演奏中。
2.2 做夸张性练习
许多乐曲都标明一些表情或力度的记号,我在教学中就大胆地做夸张性练习表现音乐的内涵。如乐曲中有强弱快慢记号,练习时要求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对比弹奏,感知音乐的强弱变化,知道弹琴也像说话一样,不能平铺直叙,要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用这种方法练习能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和音乐表达的正确性,从而增强音乐感。
2.3 注重基础训练,增强感知能力
基础训练包括视唱、视奏、练耳等,是提高音乐感知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音乐训练的基本形式。由于幼儿内心听觉与实际音响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缩短其距离,注重基础训练。我在教一首新曲时,总是先让幼儿反复听音,跟随钢琴声唱乐谱或看教师弹奏后由幼儿实际操作,做到边弹边唱谱,使幼儿既把握音乐的时值、音高,又较快掌握乐曲的弹法,从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3 依据幼儿童真童趣,巧用直观教学法
学琴首先必须学习五线谱,而五线谱知识是抽象、枯燥无味的。我在教学中用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教具“五线谱城”,并借用故事形式,将音符拟人化,通过小音符与天线宝宝的对话,把五线谱的知识介绍给幼儿。
幼儿手指关节、肌肉特别柔软,手指往往会出现折指、翘指,手掌塌陷,边缘触键,琴键不压到底等错误。我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幼儿记住:一个手指一个“家”,不随便到别人的“家”玩,弹琴时手形要像盖房子,盖的高些,可多住些人,手指不能折,手掌不能塌,否则房屋塌了,没人敢居住。这样,幼儿会将弹奏钢琴时正确的手形手势记得很牢。
4 及时表扬鼓励,增强幼儿信心
赞许是人们的心理需求之一。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如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将无法成长开花。
钢琴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学生练琴的目的就是要能表现音乐,展现自我,愉悦身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此,我经常抓住时机,让幼儿表现自我,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打击;多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且体谅幼儿的各自失误。如创设表演舞台,让幼儿经常参加表演,能锻炼提高幼儿的弹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幼儿的学琴兴趣。教师还可让幼儿自己创设表演舞台,让幼儿展现自我才能。通过参与同龄人的表演,组织幼儿进行钢琴交流,不仅能发现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不足及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还能感受到演出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从而推动他们更勤奋、更刻苦地练琴,以增强自信心。
总之,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注重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还要注意教学得法,形式生动活泼,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简介]宋一(1978—),女,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大学本科,讲师,现就职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1.3 人格结构理论
[关键词]心理现象;艺术需求;直观性教学;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2-0106-02
在钢琴教学中,学前教育体现得尤为明显。经调查研究:绝大多数钢琴家是在幼儿这一黄金时期开始学习钢琴的。3~7岁是幼儿学钢琴的最佳年龄,不仅如此,让幼儿从小学习钢琴还能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于幼儿智力的早期开发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及自觉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使幼儿能持之以恒地走完学钢琴的道路,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考虑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充分利用幼儿的“记忆恢复”现象,适当安排钢琴习练的时间
“记忆恢复”现象是幼儿的另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根据记忆的一般规律可知:人们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但在某些幼儿身上却出现与此相反的现象,即量的增加。也就是识记的内容在后来回忆时比即时回忆要多。如让儿童识记儿歌、故事,许多幼儿过了一两天后记忆儿歌、故事的内容要比当时记的效果要好。这就是记忆的恢复与增长。“记忆恢复”现象之所以发生,一方面,由于在识记时有积累的抑制,影响识记的记忆效果,过了一段时间,抑制解除,记忆效果又提高了;另一方面,是由于识记材料的前部和后部的作用所引起的消极影响,过一段时间抑制解除,记忆也就恢复了。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较成人普遍,这是因为幼儿的皮层细胞比成人更易产生疲劳所致。“记忆恢复”现象是幼儿心理的一种正常现象。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很不成熟,活动时间稍长就易引起疲劳,这样就可导致记忆中的抑制,使当时记忆效果并不是最好的,过后抑制一解除,记忆效果反而好一些。因此,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当发现幼儿在回忆时出现“记忆恢复”现象,就应意识到这是幼儿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不要感到奇怪和不可思议,同时,我们应该尊重幼儿“记忆恢复”的规律,尽量缩短学习、活动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切忌教学方法单一,避免造成幼儿的疲劳,产生厌倦弹琴的不良效果。
因此,初学钢琴时应该尽量找一些他们熟悉会唱和简单容易接受的曲子,使他们不必花费很大精力就能学会。练琴时间也不宜过长,应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练琴时可以安排20~30分钟,学习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逐渐加长练琴时间。
在课余时间,常让幼儿欣赏旋律优美的曲子,如《小星星》、《小燕子》等,从而激起幼儿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告诉幼儿要想让小手能灵活地在钢琴上弹奏,必须多进行一些手指练习曲的弹奏。通过练习曲与乐曲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幼儿弹奏技能。
2 从儿童的艺术需求入手,培养其艺术情趣
2.1 情感交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人的意志思想、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情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此,要不断启发幼儿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使他们通过对各种乐曲不同情感的体验、表达,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增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具有音乐感受力的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音的高低长短、节奏的快慢,还能体验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情感,并由此产生音乐感受力,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弹奏技能。如我在示范演奏乐曲《跳绳》时,就将孩子们跳绳时的欢快、兴奋尽情地表现在脸庞上,直观地让幼儿理解乐曲性质。演奏完后,再把乐曲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对照乐曲,让幼儿感受哪一段音乐表现绳子擦地“嗒嗒嗒”,孩子们开始跳绳;哪一段表现小朋友在跳绳时越来越兴奋的心情,让幼儿真正地理解曲子,并将这些感情融入他们的演奏中。
2.2 做夸张性练习
许多乐曲都标明一些表情或力度的记号,我在教学中就大胆地做夸张性练习表现音乐的内涵。如乐曲中有强弱快慢记号,练习时要求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对比弹奏,感知音乐的强弱变化,知道弹琴也像说话一样,不能平铺直叙,要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用这种方法练习能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和音乐表达的正确性,从而增强音乐感。
2.3 注重基础训练,增强感知能力
基础训练包括视唱、视奏、练耳等,是提高音乐感知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音乐训练的基本形式。由于幼儿内心听觉与实际音响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缩短其距离,注重基础训练。我在教一首新曲时,总是先让幼儿反复听音,跟随钢琴声唱乐谱或看教师弹奏后由幼儿实际操作,做到边弹边唱谱,使幼儿既把握音乐的时值、音高,又较快掌握乐曲的弹法,从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3 依据幼儿童真童趣,巧用直观教学法
学琴首先必须学习五线谱,而五线谱知识是抽象、枯燥无味的。我在教学中用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教具“五线谱城”,并借用故事形式,将音符拟人化,通过小音符与天线宝宝的对话,把五线谱的知识介绍给幼儿。
幼儿手指关节、肌肉特别柔软,手指往往会出现折指、翘指,手掌塌陷,边缘触键,琴键不压到底等错误。我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幼儿记住:一个手指一个“家”,不随便到别人的“家”玩,弹琴时手形要像盖房子,盖的高些,可多住些人,手指不能折,手掌不能塌,否则房屋塌了,没人敢居住。这样,幼儿会将弹奏钢琴时正确的手形手势记得很牢。
4 及时表扬鼓励,增强幼儿信心
赞许是人们的心理需求之一。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如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将无法成长开花。
钢琴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学生练琴的目的就是要能表现音乐,展现自我,愉悦身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此,我经常抓住时机,让幼儿表现自我,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打击;多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且体谅幼儿的各自失误。如创设表演舞台,让幼儿经常参加表演,能锻炼提高幼儿的弹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幼儿的学琴兴趣。教师还可让幼儿自己创设表演舞台,让幼儿展现自我才能。通过参与同龄人的表演,组织幼儿进行钢琴交流,不仅能发现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不足及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还能感受到演出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从而推动他们更勤奋、更刻苦地练琴,以增强自信心。
总之,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注重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还要注意教学得法,形式生动活泼,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简介]宋一(1978—),女,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大学本科,讲师,现就职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1.3 人格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