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画与文化史:19世纪欧洲历史表现中的隐喻—图画论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e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对欧洲19世纪文化史表现的一种隐喻性理解,即文化史和风景画的切近相关性。由于诗歌隐喻的图画性成分,诗性语言的呈现具有一种完整性和在场性。通过回溯风景画和文化史各自在19世纪的发展及其对传统限制的突破,本文尝试提出,风景画中浪漫主义抒情诗的情趣尤其适合在一种对图画一文本的综合性关注中展开,而文化史则是这样的场所。本文以布克哈特和罗斯金的文化史著述为例,说明作为风景画之一种的海景画如何可被理解为19世纪历史表现的隐喻:一种亲近的现象性体验,即新的历史意识的达成。
其他文献
张洁的小说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这使张洁的小说一面指向生存的现实问题,一面指向精神世界的叩问。心理描写的恰当运用形成了张洁小说特有的心理化叙述风格,摇曳多姿的结构
近年来,针对穿戴蒙面罩袍这个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穿戴什么,那是个人的权利,为什么要管别人的穿戴?本报邀请到新疆社会科学院3位副研究员马金伟、艾力·吾甫尔、吐尔文江·吐尔逊,
报纸
完善游戏适龄提示标准、进一步完善游戏的防沉迷系统,都有助于在广电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和谐相处,找到合适的教育、沟通方法。$$精美细腻的游
会议
文章分析了NBA04-05赛季总决赛两支球队的攻防特征,阐述了马刺队获胜的主要原因在于战术上进攻路线变幻大,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三分球的优势,防守上成功遏制住了对方主力的进
刘鹗的《老残游记》在晚清被作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老残是刘鹗的化身,他在晚清时期,为治疗不堪一击的国家,摇着串铃在中国山东等地四处奔走,旨在警醒人们
<正> 《北方文物》1989年第1期刊载唐统天同志《辽代尚书省研究》一文,其中论及参知政事。作者在分析《辽史》卷17《圣宗本纪》太平五年三月“枢密副使杨又玄[为]吏部尚书、
近年来,人工智能愈发凸显出其价值,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经与人类作品差距越来越小,因此衍生出的新的问题在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应当
选用华中地区典型的农业秸秆(麦秆、稻秆、棉秆以及林业枝条)为研究对象,在热重/差热综合热分析仪(TG-DTA)上研究它们的燃烧特性,并采用非等温积分法(Coats-Refern)分析秸秆
<正> 考古工作者对某些冷血动物遗骨的研究最突出的成绩,在于断定诸如鱼类和软体动物当时被利用的季节,这是优先于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研究的结果。虽然,关于遗址的断代问题,必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军事变革的推进,作为后勤物资的重要组织部分,被装物资不断地从传统供应走向现代供应。信息流与物资流的快速整合、网络技术的无缝介入,使得被装物资在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