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鸡汤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位目不识丁的白族妇女,出生于云南洱海边的一个贫穷家庭。亭亭玉立时,遇上了命中的他,一位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然而,家境的悬殊,让男方的家庭坚决反对。无奈中,这对情侣比翼双飞,投身革命。
  婚后的生活,甜蜜而温馨,爱的结晶也相继出生。可惜,好景不长,就在小女儿出生不久,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蔓延到这个边远的小山村。出身地主家庭的丈夫,虽然曾投身革命,但依然逃不过被批斗的命运。终于,一天夜里,承受不了无休止批斗的丈夫,扔下她和四个年幼的儿女,不知所终。
  孤立无援的她,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子蒙了。伤心、难过、痛苦、无助、茫然统统不足以’形容她当时的情景。然而,生活还得继续,四个年幼的孩子还需要她。于是,她咬紧牙关,拿出白族女人特有的韧性,用羸弱的身体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家。
  那时,她每月只有27块钱的收入,想要喂饱嗷嗷待哺的孩子和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生活的艰辛早已把她打造成一位农业好手。耕田、犁地,这本属男人们的体力活,她样样精通,可对于这个缺少男人的家庭来说,这还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无奈,闲暇之余,她带着四个孩子翻山越岭,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个中辛酸难以想象。
  可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生活中,她却从不怨天尤人,她教导孩子们要感谢生活和自然的恩赐。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她,这样跟孩子说:“人穷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骨气。”简单朴实的话语,让孩子们懂得了母亲的心,并成为他们人生的明灯。
  为了改善贫困的生活,她在自家小院里放养了一群小鸡。偶尔的鸡宴成了她和孩子们最丰盛的营养大餐。然而,每次的鸡宴,她却舍不得吃一口好肉。鸡头、鸡脖子,还有孩子们啃过的鸡骨头,就是她在鸡宴中的主菜。至于那锅美味的鸡汤,更是连一小口都舍不得喝,她要留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
  酷爱舞蹈的大女儿,13岁那年,被西双版纳歌舞团一眼相中,尽管她极力反对,但为了每月30块钱的生活补助,女儿还是毅然地加入歌舞团,想为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那时的大女儿,已经是她生活中的好帮手。小小年纪的她,洗衣、做饭、照料弟妹,甚至田里的农活也与母亲一同劳作。当年,年方7岁的她背着妹妹干活的样子,至今还被村里人戏称为:“蚕豆背豌豆。”
  她心疼年少的大女儿,可家里的状况让她不得不接受女儿过早承担生活的重压,唯有以一碗碗温热而营养的鸡汤,来弥补对女儿的愧疚。从大女儿13岁离家,她养了一窝又一窝的鸡。每次女儿回家,她便高高兴兴地杀鸡熬汤,照例一口不喝,全留给女儿。
  她责怪大女儿忘本。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成为舞蹈家的大女儿已多年不吃米饭,她认为不吃米饭就是忘本。责怪的同时,却也理解女儿为舞蹈的付出,更加用心地熬出一碗碗美味的鸡汤。
  如今,76岁的她,住在大女儿给她建造的新家里,生活无忧,却依然不肯停歇。挖地、种菜、栽花、植树,忙得是不亦乐乎。当然,还少不了饲弄她那一群鸡。在众多的访谈节目中,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都会不经意地谈起母亲的鸡汤,她知道这浓浓的鸡汤,代表着母亲对自己的悠悠牵挂和无言的关爱。
  把爱浓缩在一碗鸡汤里,一个女人的一生在一碗鸡汤里得以升华。鸡汤里的母亲,坚强、淳朴,却又是那么真实。
其他文献
我在十字路口等红灯。忽然身旁闪过一辆单车,单车上是一个身材修长的少年,车后座载着一个面容姣好的长裙女孩。  少年的车技很好,在长龙一样的车阵中左冲右突,风驰电掣,女孩抱住他的腰在后座上痴痴地笑,偶尔也会尖叫,喊一句:“慢点!”仿佛这一条长长的马路上只有他们两个人,肆无忌惮,青春飞扬。我还在发呆的时候,他们已经远驰而去,留下一串清脆的笑声散落在马路上。  路人侧目,我也侧目,记忆像一只魔瓶里放出来的
第一句话:“你不可能因为给人一个微笑而丧失什么,因为它总是会很快地回来。”——萝安(美国公关专家)  同事递给你一杯茶,给你拿一瓶胶水,你都应该抱以真诚的微笑。因为你的微笑,同事们会觉得和你在一起很快乐,很有成就感。一颗感恩的心,会让你成为一个心态平和的人,一个令人愉悦的人,一个能时刻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美好事物的人。  第二句话:“如果你能让人觉得特别,那他们便会为你做特别的事。”——墨林(墨林广
生活是个多元方程  巧思顺利求解    人在纽约,为了省钱,我和年轻的美国青年迈克尔合租了一套公寓。迈克尔刚刚大学毕业,按理说找工作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儿,可是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一点儿也不为钱发愁。   我有一件蓝色的圆领T恤衫,才穿了两次,我就不无遗憾地发现,胸前的部分溅上了几点油渍。油渍很顽固,洗都洗不掉。超市里卖去污笔,但因为我的英语实在蹩脚,连说带比划,好歹算是买回来了。  回到公寓,拿“去
各位朋友、各位同志:    大学精神是一个很难讲透的题目,各位朋友如果查一下教授们的著作或者文章的话,大概也会看到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什么叫大学精神?我想从我们北大的几位前辈讲起。大家知道,北大的蔡元培校长曾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有记者问我,许校长你到了北大以后有什么新招没有?有什么发展?我坦率地讲,我所做的,只是传承了当年蔡校长的理念。北大一百多年来的传统。是由蔡元培先生奠定的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生命的尊严是普遍的、绝对的准则,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生命像一条河流,每个人都是河里的一尾鱼,在到达生命终点的那一刻,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回溯,都将是无功而返,都将不再能够且歌且舞,且欢且戚。  然而,即使是在生命的终点,尊严,仍无可替代。  看过日本影片《人殓师》的人,都会对这样一组镜头记忆深刻:面对棺木中的逝者,入殓师神情肃穆地三鞠躬,然后,跪下,轻柔
我会把最姜的年华。永远挂在我的脖颈    那时我已经开始学会扮酷。每天早晨会在镜子前面蹲上半个小时,细心打扮一番。有女孩子过采,我就会学着周杰伦的模样,高调着唱起“辣妹子”。  十六七岁的男生,单纯而又任性,总会抓住一切卖弄自己的机会,放任自己大把大把的青春。老师们在校园里看见我们模仿周杰伦,穿得光彩夺目,头发奇形怪状,就会板起脸来训斥一番。而我们,也会恭顺地低着头,“聆听”长者的教诲。但等他走后
一个叫叶子的读者近来遇到情感困扰,来信希望向我请教。  她告诉我,十六岁那年,她喜欢上一个同学,两人一起读完了初中,然后,他上高中,她读了中专。彼此一直书信往来。每年假期,叶子都会到男孩家里看他。男孩见到她时的表现,让叶子确信他是喜欢自己的。其间两人并不常见面,但对男孩的思念贯穿了叶子的中专生活。  在男孩考上大学的那一年,两人失去了联系。后来,叶子嫁给了现在的丈夫。丈夫人很好,对家庭也有责任感,
许许多多的日子,东奔西走,忙忙碌碌,起初的时候,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可是在那些无眠的夜里,便會体會到一种深入心灵的疲惫。回首,仿佛为之奔波的一切,瞬间失去了意义。常常自问,内心究竟是梦想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便想起多年前,独自一人坐在大学图书馆后的台阶上,夕阳将眼前的树涂抹得熠熠生辉,清风轻翻放在脚前的书。那样的情景几度入梦,似是遥远得不可碰触。  原来,只是想要一种安然的生活。那是一种心境上的恬
刘恒坐在《北京文学》编辑部里的那张刺出了弹簧弓子的破沙发上,一边吸着我递上去的廉价的“太阳岛”牌香烟,一边哗啦哗啦地翻看着我带去的两篇小说。彼此都是从苦难里走出来的人,一打眼,便知道是可叹的同道中人。当然,我也注意到他看稿时的舒适坐姿与狰狞的破沙发之间的某种不协调。阅读中的刘恒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但他没动声色。  感觉到了,却不动声色的作家,是老辣的作家。因为他会把这种无言的感觉化成文章,并给你的
约翰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为人温文尔雅、有奈不紊。是个很有风度的男士。但约翰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喜欢开快车。只要一上公路,汽车就像飞了一般,为此他吃了不少罚单。  后来约翰听说有一个商店在卖雷达侦测器,这种雷这侦测器可以侦测到全美国警察使用的雷达测速器,从而提前提醒司机避免超速等违规操作。于是约翰立即到商店花一千多美元买了一套雷达侦测器,  一天,约翰带家人去度假。途经美国北部的一个小城,公路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