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徐州市中学生足球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运动性伤病是指外伤性的疾病。足球运动是体育运动性伤病发病率较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徐州市中学足球运动开展极其广泛,普及程度相当高,许多学校均开展足球赛,课外活动中足球运动占有很大比例,其参加人数远远超过其他运动项目。但是中学生对足球运动本身知识的了解欠佳,对自身身体状况忽略,且足球水平不稳定,加上对足球规则不清楚等主观因素以及客观上的场地、器材、着装、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体育运动性伤病,直接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伤病发生,避免不同程度的伤病出现,以及提高今后的教学训练及训练水平,我对徐州市部分中学参加足球活动的中学生体育运动伤病情况进行调查,以便从中找出原因,加以预防。
  
  一、调查对象及其方法
  
  1 调查对象:
  徐州市第一中学、徐州市第二中学、徐州市第三中,学、徐州市高级中学和徐州第五中学,把这五所中学的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经常参加足球活动的学生300人作为调查对象。高一、高二、高三各100人。
  
  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将调查问卷发放给这些学生,让他们根据表中要求。逐项认真填写。
  访谈法:走访这几所中学,与这几所学校学生作面对面交谈,了解情况。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足球运动损伤有关的各种资料以及损伤预防的资料。
  统计分析法:把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诊断标准:凡是参加足球活动所造成的组织性损伤、功能障碍、轻度感觉异常,在短期内不能消失的,不论轻重,均属体育运动性伤病。根据受伤程度,则分为轻度(轻度损伤,轻度感觉异常,短期内不能消失,伤后不影响运动)、中度(伤处短时间<1—2周>不能参加足球活动)、重度(完全不能参加足球活动,需住院治疗)3种。
  
  二、调查结果分析
  
  损伤发生率:损伤发生情况人数287人,损伤次数414次,损伤率144.3%,人均次数1.443。
  调查人数300人,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其中414人次有运动损伤史,损伤率为144.3%,平均每人超过1次以上。
  
  1 伤病种类:
  这次调查结果发现,足球运动伤病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七种类型。各种伤病类型及百分比:擦伤186人,占44.9%;扭伤131人,占31.6%;挫伤54人,占13.0%;拉伤33人,占8.0%;骨折2人,占0.5%;脱位1人,占0.2%;其他7人,占1.7%;总计100%
  从中可以看出,发病率最高的是皮肤擦伤,其次是关节扭伤、挫伤和拉伤居中,骨折和脱位发病率最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由此可见,皮肤擦伤是足球活动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皮肤擦伤多为轻度受伤,对学习、生活影响不大。关节扭伤多为中度以上的损伤,且比较频繁,给学习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因此,足球运动造成的关节扭伤影响较大。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414人次中,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四肢。
  损伤部位:下肢243人,占58.7%;上肢108人,占26.1%;躯干49人,占11.8%;头部12人,占2.9%;内脏2人,占0.5%;总计414人100%
  从中可以看出,下肢损伤发病率最高,为58.7%。内脏最低,是由于冲撞所致,为中度损伤,占0.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由此可见,下肢为足球活动伤病高发部位,这主要是因为足球运动对抗激烈,运动强度较大,在运动中下肢活动尤为频繁。再加上中学生本身素质较差,技术掌握不好,场地设备不佳,极易造成下肢踝、膝、趾关节受伤,大小腿皮肤擦伤甚至大小腿的骨折。
  上面我们分析了关节扭伤是自足球活动造成的影响较大的伤病。这次调查发现,扭伤包括的关节有:踝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指(趾)关节等5个部位各关节损伤部位情况见见以下数据:
  各关节扭伤部位:踝关节47人,占35.9%;膝关节42人,占32.1%;肘关节30人,占22.9%;腕关节10人,占7.6%;指(趾)关节2人,占1.5%;总计131人,共100%
  从中可以看出,在131例关节扭伤中,踝关节扭伤发病率最高,为35.9%。其次,膝关节为32.1%,指(趾)关节最低,仅为1.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这说明足球活动关节扭伤主要是以踝关节为主,这主要与踝关节解剖学的生理特点有关。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窝的关节与趾骨上部的关节面构成,而且踝关节的关节窝和距骨滑车都是前宽后窄;屈时,较窄的滑车后部进入宽大的关节窝前部,可略做侧方向运动,此时踝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引起扭伤。
  受伤原因:技术因素(12.7%);身体机能因素(17.8%);心理认识因素(12.7%);组织安排因素(17.1%);环境因素(29.0%);犯规因素(20.7%)。
  
  2 受伤原因分析
  (1)缺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对方犯规致伤高达73人次,占受伤原因统计总量的17.1%,为诸原因之首。表明中学生对足球竞赛规则缺乏了解,踢球时盲目性,随意性较强,动作过大,多为犯规动作,极易给对方同学造成伤害。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介绍足球竞赛规则,学生也多学习足球规则,使自己清楚如何保持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和如何做才不侵犯别人的权利,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参加运动,增长知识,增进技能。同时,在自发的比赛中,最好有裁判员来监督比赛。
  (2)准备活动不当:因不做准备活动和准备活动不充分而产生的运动创伤达61人次,所占百分比为14.3%,是重要的致伤因素。中学生课余自发比赛较多,而且大多是随意性的,他们往往凭一时的冲动和兴奋,没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过于简单,就加入比赛的行列,因而在比赛时易造成损伤。这就要求中学生在参加足球运动时,一定不要忘记做准备活动,而且要选择一套适合自己、有科学性的准备活动,把准备活动做好再上场踢球。
  (3)场地欠佳:场地欠佳属于体育卫生状况不良的表现,因场地问题致伤56人次,受伤率为13.1%。调查及访谈中发现,部分学校供学生活动的足球场场地简易,许多学生在水泥地、跑道上踢球,没有场地保障难免致伤。
  (4)技术动作错误:技术掌握不好和动作要领不清皆属于技术因素,受伤率分别为5.9%和6.8%,占有较大的比重。中学生踢球时间往往不长,技术大多比较粗糙,足球项目内容丰富,技术复杂,很多技术很难掌握,加上体育课学习时间有限,而课外活动往往是自发的比赛,这种对足球技术概念的模糊认识和掌握残缺不全的技术,在进行激烈的足球运动时,极易产生运动损伤。
  (5)旧伤复发:旧伤复发受伤36人次,受伤率为8.5%,是足球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访谈中发现,有很多同学以前就有遗留伤情,加之以前治疗不彻底,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轻度损伤重视不够,治疗不及时,带伤 参加运动,造成重复损伤,长此以往,形成习惯性损伤。
  (6)过于兴奋:足球比赛能体现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中学生因此热情高涨,兴奋度极高,内心世界及个性得到充分展示。过于兴奋导致足球运动创伤34人次,受伤率为8.0%。调查与访谈表明,过于兴奋致伤主要是发生在比赛中,足球比赛是一种相对高强度、大负荷的剧烈运动,对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的要求均高于其他任何方式活动。中学生在比赛时,要尽可能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使自己处于适中的兴奋水平,就有利于发挥最佳水平,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损伤。
  
  三、预防措施
  
  踝关节损伤预防措施:(1)当跳起落地时,要有意识的使两脚分开约30度左右,重心控制在两肢之间,尽量使双脚同时着地。(2)当脚踩到球或无意踩到他人的肢体而使自己失去平衡时,应立即顺势倒下,做好自身的保护工作。(3)平时要多加强踝关节的肌肉韧带的力量练习。
  膝关节损伤预防措施:(1)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负荷,局部量不要过大,训练方法多样化。(2)加强下肢力量练习,特别是骨四头肌的力量训练。(3)认真对待各种细微损伤。(4)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脚趾损伤预防措施:(1)正确掌握和运用踢球技术,教师在指导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应重点强调技术动作的正确性。(2)运动鞋要合理,不能过松或过紧。(3)学生练习或对抗比赛,应认真判断,思想集中,密切注意球的运行路线和方向,选择合理的踢球方式。(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
  手腕关节损伤预防措施:(1)摔倒时,手臂尽量不要直臂撑地,应屈肘过渡到肩背,并顺势侧身翻滚。(2)运动前应充分做好腕关节和手臂的准备活动。(3)加强腕关节和上肢的韧带力量练习。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可知,通过就运动损伤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一线的调查分析、实践,运用统计分析对运动损伤进行可预见性的预防,可以减少损伤的机会。在教学训练实践中提高运动员本身的身体素质,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运动损伤率有很大程度的降低。
  首先,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比赛规则和足球理论知识学习,加强其基本技术训练,可减少由错误技术动作和犯规动作造成的损伤。
  第二,重视并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加强全面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能,以适应足球运动高强度的对抗。
  第三,应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普及体育伤害知识、常见运动损伤的正确预防和保健知识。
  第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对足球课上和课后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加强医务监督。
  第五,建议学校从学生身体健康第一的宗旨出发,拨出经费大力发展体育,完善体育设施,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限于笔者从事体育工作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仅就运动损伤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足,敬请教育界同行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中国医学史》课程自中医高等院校设立以来,始终作为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本科教育阶段的第一或第二学年开课。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医学的起源,熟悉其形成
高中历史教学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旗帜下走进了新课程,课程改革是教学的辩证否定,传承与创新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内核,本文旨在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进行哲学反思并作出一些实践探索。    一、“师生关系”的反思与实践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其任务是忠实地按照教材、教参和试卷的“标准答案”展开教学活动。教师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悟,学生成为全盘接受知识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一、从模仿开始公开课是每一位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了上好一次公开课,教师不知花费多少心血去精心备课、反复修改,似乎凭这一节课就能和特级教师一样一举
青少年犹如初升的太阳,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因此,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重大,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
近几年来,电子交互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逐步广泛。它的功能和作用想必大家已早有耳闻,但能够熟练掌握白板课件制作和使用的方法与技巧并驾轻就熟地进行“白板”教学的教师却并不多见。任何先进的教育技术都不可能自动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根本性突破的是教师本人。本文将结合8A Unit 2 ReadingⅠ课件制作的方法技巧及课堂使用中的一些体验和心得与大家交流探讨。  1.课件的制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