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境·真任务·真驱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er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需要命制或选择有价值的作文题。部分作文题中存在概念模糊、情境虚假、思维封闭的现象,会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难抒真情。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命制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时,要设置真情境,给定真任务,实现真驱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情境;写作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已经成为当下高考语文作文的主流题型,其优点是更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有效地防止宿构和套作,也契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命题原则”中“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1]49的原则。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该类型作文中表现出的水准似乎并未达到课标制定者的预期目标,也没有达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心理期待。当然,作文水平的高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不难发现,平时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中存在大量的“虚假”成分,使得学生并不能通过任务驱动型作文提升自己真实的写作能力,甚至还会影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
   有鉴于此,在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指导尤其是选择、命制作文题时,我们需要在追求“真”字上下功夫,设置真情境,给定真任务,实现真驱动。
   一、 真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原生动力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里的这句名言,可以看作是对写作原生动力的生动诠释。登山、观海,就是两种具体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下,才能引发写作主体“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的情感体验,也就是激发写作动力。同样,唯有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才可能使学生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有感而发,展开思路,构思写作。
   学生虚假写作的主要特征是“写作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写作动机缺乏,写作过程机械化”[2],而其原因未必是学生主观上不想写得真实,不愿意动笔写作,而是在写作时遭遇了非真实性的情境。孔子“不悱不发”中的“悱”指的就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可见“想说”是启发的前提。如果面对作文题所给情境,学生压根儿不想说,那后面的写作不弄虚作假还能如何?比如某地高一作文题:
   某班班主任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在一次家长会上,家长就“家长微信群存在有无必要”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家长群在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搭起了桥梁,便于家校沟通,有利于教育;有的说,当看到家长在群里晒成绩,压力很大……
   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对此你有何看法和建议?请写一篇文章。
   有多少在校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并拥有自己的微信账号和朋友圈呢?在教育部发文明确不允许中小学生将手机带入学校的背景下,该作文题设置的情境显然失去了真实,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当然,所谓的真实情境,并不排斥陌生和虚拟,主要看它是否是学生能感知、接受,能代入的情境。比如给小说续写,就是一个虚拟的情境,但这个情境是基于对小说的解读而产生的,所以对学生而言依然是个真情境。此外,有些作文题会设定多个写作情境,然而存在“真假参杂”的现象。虽然考生可以在若干个情境中自由选择,但其中的部分情境缺乏真实性,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摆设。
   情境是指一般的氛围、物理环境和当前的“背景”事件。[3]背景如果失去了真实,作文势必会在一片谬误的土壤上生发开去,也就很难结出真实的果子。其次是角色的真实性,学生毕竟涉世未深,让他们去体验其他角色,尤其是那些带有特殊身份、年龄差距巨大甚至穿越时代的角色,都会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真实的语境或适合交际,或有利于抒怀。写作文时,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生,而不是“江湖百晓生”。要“使作文题中创设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易于学生动笔,更使其乐于表达,则值得教师探索和研究”[4]。
   相比而言,2021年年初的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考试(俗称“八省联考”)作文题创设的情境就具有足够的真实性(材料略):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抗美援朝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其真实性不容置疑。而命题者也并未要求学生改变自己的身份来写作,学生能很自觉地将自己定位在青年学生的角色,并从青年的立场来思考问题。面对这样的写作情境,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会结合对历史的认识以及生活中的现象,或批判数典忘祖,或抨击崇洋媚外,或讴歌万众一心,或思考“少年强则国强”,或反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二、真任务促学生做负责任的表达者
   如果说真情境是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桃园的话,那么真任务就是在这个园子中能够跳起来摘到的那个桃子。大部分时候,真实情境使完成真实任务成为可能,但真情境下不一定就会有真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较传统的材料作文多了一组写作任务,而要写好这类作文,完成好这组任务是基础。有的作文题为了考查学生落实任务的能力,就设置了多个写作任务,而这里面,就可能产生不真实的任务。某地模考题:(材料略)以东莞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写一篇在东莞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论坛上的演讲稿,表达“你”的看法、感悟或思考。
   在这个作文题中,命题者要求学生以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演讲场合是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论坛。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人物身份对学生而言是很难驾驭的。学生并没有图书馆馆长的经历,甚至对馆长所从事的工作也知之甚少,以这样的身份来写作怎能不走样呢?
   如果任务不真实,学生为了应付就免不了胡编乱造,这个离开“培养负责任的表达者”的初衷是渐行渐远的。课标中“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1]7的表述,可以理解为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的终极目标。不同于小说、诗歌等文学创作,议论类文体需要具有相当的严密性,纯粹凭借着想象来写作,就容易混淆不同文体的寫作目标。如果学生面对的是像“以图书馆馆长身份写作”这样的任务,他们在写作时的主要精力势必会放在揣摩对方的想法和语言特点上,而不是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且不说学生与这类角色在年龄、阅历上的差异,单从写的内容来看,其真实性也大打折扣。    唐江澎老师认为,无论是任务驱动式的写作,还是作文竞赛的写作,大家必须关注表达者独有的身份。从课标的角度来看,“表达者独有的身份”理解成高中学生的身份应该是较为贴切的。要成为一名“负责任的表达者”,学生首先要会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去揣摩他人的想法。
   2019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要求“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五项写作任务中的一项,并要求“切合身份,贴合背景”,而在实际操作中,考生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比如任务之一“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看似难度不大的任务,其实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学生要非常熟悉1919年前的历史背景,还要知道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要了解那个时代青年的表达习惯……不难想象,在这样的作文里,学生列举当时尚未发生的事件或滥用现代的词语会是常态,“关公战秦琼”式的笑话也难以避免。
   对于作文命题者而言,在设定写作任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务必让学生有话可讲,能讲真话。我们要“让学生乐于表达,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充斥了虚假、矫情,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将很难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久而久之,连表达的意愿也会受到影响。叶黎明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一书中,给议论文写作教学提出了五条建议,其中就有“考虑学生真实的写作需求”。我们不必为了追求题目的新颖而去标新立异,而需要在命制题目时要充分考量其任务的真实性,让学生把现代青年的思想“负责任地”表达出来。
   三、真驱动让写作思维真正“动起来”
   作文中的任务驱动,真正的目的是用写作任务来驱动学生的思维。如果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那么文章极其容易成为空话、套话的集合地,缺乏活跃的思想和活泼的表达,甚至形成新的“八股文”。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佳作难觅,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如何让思维动起来?从命题者来说,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发散空间,或者是思辨的可能性。否则,千篇一律,同质化倾向,使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对单一的观点的简单阐释中。
   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初衷之一是避免宿构、套作,鼓励学生写出个性。因此,文章表现的思想、流露的情感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具有很强的发散性。而某些作文题,却实在看不出它是如何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的。如下面这样的作文题:
   寒假自主学习期间,有些同学逐渐失去了砥砺奋发的精神,变得懒惰、散漫。“网课不积极,作业出问题”“做卷就想睡,管他错与对”等听来荒诞的顺口溜,成为部分同学假期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鼓舞同学们的学习士气,革除假期中的懒散风气,校团委拟举办“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主题征文,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
   这样的题目,在降低学生审题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品质。因为它没有开放度,学生甚至不需要去做判断和选择;核心词之间也缺少关联度,“勤奋学习”和“立志成才”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很容易让学生写成“双拼”——两篇不同主题的短文组合成的“拼盘”。这样的作文,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还有一类作文题同样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比如下面这一道题:(材料略)读完上面的材料,慷慨激昂之后,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为班级公众号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的理性之光。过于宽泛的任务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同样是收效甚微。这一道题确实不会出现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的状况,但从任务要求看却不像是任务驱动,更像是写作一篇普通的读后感。写作任务缺少指向性,学生写什么都是合理的。所谓的“理性之光”也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很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高考语文上海卷没有采用一般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但它的作文材料却能给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带来有益的启示。如2021年作文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目中的“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句话带有很强的哲理意味。如果顺着题意,可以探讨“事物的价值要被认识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的”;而逆向思考,则可以论述“事物的价值要被认识不一定都要经过沉淀,偶然因素也可以”。还可以思考“时间的沉淀”内涵是什么、“事物的价值”内涵是什么、“时间的沉淀”和“事物的价值”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道作文题,除了考查基本的语言素养外,更注重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带有哲理性、思辨性的作文材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材料,在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命制时要善于借鉴吸收。
   此外,将作文材料中的核心词由单一的概念变成一组关系,也可以引发学生对事物相关性的思考,从而提升思维的品质。比如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当今的中國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可以说是具备了“大有可为”的客观条件,同时也要求青年们在主观上必须“有为”。这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我们该如何做才称得上“有为”?显而易见,比起对单一概念的阐释,对关系的探讨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考查中脱颖而出,光靠几篇考场作文是不够的,仅凭频繁刷题也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师如果能在命制作文题时多一点思考,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也许会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少走弯路,从而提升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任怡.新闻评论:指向“真实”写作的议论文写作教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3]胡根林.情境作文:走向真实的写作和写作的真实[J].语文学习,2014(5).
   [4]郑逸农.创设真实写作情境的原则和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7(1-2).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中学]
其他文献
巧取皇冠  梅里夫人应邀出席A国国王的招待会。国王在15平方米的豪华地毯正中放了一顶金光闪闪的皇冠,他大声宣布:“各位来宾,谁能不走上地毯就拿到这顶皇冠?只能用手,不准使用其他任何工具。谁能拿到,我就把它送给谁。”人们聚在地毯周围争先恐后地伸出了手,但谁也够不到皇冠。这时,梅里夫人微笑着说:“我来试试!”她轻而易举地拿到了皇冠。你能猜出她用了什么方法吗?  答案:把地毯从一端卷起来,慢慢接近王冠。
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是思维发展和提升。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隐含着两个问题:第一是发展怎样的思维?第二是思维往哪里提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这样解释:“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感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提升。”由此可见,谈思维的发展,主要涉及发展对象问题,谈思维的提升,主要
语文是一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是否能从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中汲取长期积累的有益经验,丰富提升当代写作教学,很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张志公先生写作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并基于他的写作训练观,分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板块,以一个新的视角丰富语文教师对这套教材的理解与使用。   一、把握传统写作训练:原则、步骤与方法   与叶圣陶、吕叔湘并称“三老”的张志公先生,自上世纪60年代初便在搜集、整理大量传统语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思维磨砺应注意贴紧文本,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周密地阐析、论证或说明,并将博弈意识、会通意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同时,还应注意顺势、克势、造势的统一。顺势是指顺应文本的情思之势、学生的思维之势、教学规律的发展之势;思维的克势不是为了纯粹的战胜或消灭对方思维,而是指在“交锋”过程中,对学生或教师,学者或作者的思维构成一种挑战,形成思维的互相激荡与触发之势,进而浴火重生;造
我翻过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寻找你的脚步;我走过黄沙漫天的撒哈拉大沙漠,追寻你的踪迹:我淌过深不见底的太平洋,跟随你的身影……然后,我停了下来,因为,你无处不在。  你诞生多久了呢?自有人类起,你就存在了。已记不清你于何时诞生。只知道你一直在不断成长。在这个星球上,你的脚印遍布了每一寸土地。于是,我追随着你,踏上那遥远的旅程。  我跟随着你来到一片被后人称为“拉丁美洲”的土地上,那里生活着朴素的玛
干湿两用抹布    在学校里擦玻璃时既要干抹布,又要湿抹布。如果是站在高处擦玻璃,为了换抹布,还得自己爬上爬下或者请同学帮忙,这多麻烦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中学生产生了一个小创意。就是在一个塑料袋底下里外两面各放一块抹布,用针线把它们的一个角,隔着塑料袋缝起来。把其中一块弄湿,另一块是干的。把塑料袋套在干抹布上,就可以用湿抹布了。要用干抹布,正好相反,把塑料袋翻到湿抹布上就可以了。是不是很
写作是一项借助文字進行思维的心智活动。写作能力是写作过程中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往往直接决定写作活动(包括感知、构思和表达等)的成败。而写作关键能力就是观察能力、联想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表现。写作关键能力是高考作文的考查重点。  纵观2017年全国高考10道作文题,诸如“中国关键词”“读名句”“我的(或看)高考”“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重读长辈这部书”“预测”“
课改之初,一线教师以语文新课标中的若干表述为依据,对知识教学提出了诸多质疑,认为要在语文教学中“淡化”甚至“取消”知识教学。经过七八年的讨论与反思,学界对知识教学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那就是:语文教学不存在要不要知识教学的问题,而是存在要教什么样的知识和怎样教这些知识的问题。要明确语文要教哪些知识,就需要对现有的语文知识进行重新审议。并在新的知识框架中吐故纳新;而要明确怎样来教这些知识,则需要对语
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普通的相貌普通的衣着普通的成绩……但不普通的,是她的自卑。  八岁的一场车祸后,她就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了,自卑就如山一样压得她抬不起头来。清晨上学,她第一个来到学校;傍晚放学,她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平时班级里的活动,就连人人欢呼雀跃的郊游,她也从不参加,她怕那些紧盯着她的复杂目光。  她一年年地长大,也一年年地沉默。而她的同学,早已习惯了她坐在角落里的寂寞身影。  就这样一路读到
我们年轻,生活在七彩的阳光里。即便是阳光普照的时候,也会有短暂的乌云。然而成长中的我,就像是一首歌谣,有着高低起伏的音阶。  百灵鸟欢快的歌声,蟋蟀们的交响乐,我随着它们的节奏从一个少不经事的小丫头成长为一个深懂人心的女孩。  童年的我,曾选择了一条欢快的路。曾经因为好奇而拔起邻居家的大白菜,也因此被妈妈称之为“小坏蛋”;曾经因为好玩而爬上自家屋顶下不来而嗷嗷大哭,也因此被爸爸称为“小顽皮”。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