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顺应时势,推崇创新教育理念,重点发展科技教育。学校创新性地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方面着眼,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入手,以开发创造力为重点,以参与、动手为基本点,以创新思维训练、科技实践为亮点,多渠道、全方位、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措施
(一)抓重点、固基点、燃亮点,营造浓厚的科学课程文化氛围
1.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的重点。
我们的重点是研究四大方面内容:发明创新教育的规律性;发明创新教育的实用性;发明创新教育的创造性;发明创新教育的发展性。实践证明透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并与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培养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创造力的机会。
2. 崇尚亲身体验、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是我们的基本点。
(1)开辟科普视听专栏,拓宽学生视野。
(2)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路径,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心智。一是全面普及“小脚丫”实践系列活动。二是全力开展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三是全程走主题课例研究之路。四是全心推进市级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管理研究》的实施与发展。
(3)常规化、节日化科技活动、比赛为学生搭建锻炼与展示的舞台。
(4)丰富多彩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成为学生发展特长的基地。
(5)建立读、研、写一体化的活动机制,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3. 创新思维训练、创新科技活动是我们的亮点。
(1)创新思维训练。我校从实际出发,抓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点,引进了国内外较出名的三项目赛事——DI创新思维赛、创意大赛、“争当小实验家”赛的培训模式及先进的理念,组队开展培训并参与相关赛事。三项赛事的引进,活跃了校园科技文化,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科技创新活动。我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了小发明、小论文和科幻画创作三个项目。学校组织专门的培训队坚持开展培训工作。历年来在省、市乃至全国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重培训、促教研、活渗透,使研究成为创新的动力与前提
1.注重科技教师的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与专业素质。
(1)专家引领,优化课堂,促进成长。专家常态性的驻校指导,对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梯队建设,强化内需,分层指导。主要进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后备力量两个梯队的建设,分别聘请市进修学院和市内知名专家作辅导教师。辅导教师与梯队成员制定学习计划,每周按照一定的主题开展活动。学校在每个时期段会与辅导教师及学习人员交流沟通,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
(3)同伴互助,聚焦问题,共同提高。专家的引领必不可少,但立足实际的教师之间的互助交流却让老师们离问题更近。本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教师之间建立师徒结对子、同水平的学习共同体、同年级同学科的“同课异构”备课教研组等教研小组。
(4)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鼓励冒尖。除了必要的教师培训外,学校还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给老师们展示自己。这些平台包括区级、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外联互帮的各类教研活动及比赛,不仅推动了老师们对课堂研究的关注,促进构建优质课堂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一批有潜力的教师被推上前台,促进了教师个人成长,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2. 通过“四个一”工程,促进学校科学课程教研活动的发展。
(1)一项研究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科学课程的内涵发展。
(2)一个研究核心:专注课堂教学的研究。
从集体备课到组内听课、评课以及有一定梯度的研究课、公开课,再到课程的开发,教研活动的工作要始终围绕课堂教学这个核心。注重发挥团队合力,发挥集体智慧,采用多样形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3)一个问题的切入点:突出学科特色,打造特色课堂。
(4)一条研究路径:“问题——设计——研究——反思”。
3. 激活学科渗透,做到科技教育“学科化”。
(1)重视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是做到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机渗透,要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编制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知识点,使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二要重视各学科间科普教育内容的相互沟通,使各学科教师能齐头并进、相互连通进行科普教育,使科普教育真正落实于各科教学之中。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新课程改革工作与科普特色得到结合且落到实处。
(3)开设校本科技课程。每月安排1课时的创新思维训练课。
二、创新表现
(一)实现了科学课程的有效管理,营造校园科学文化氛围
1. 坚持开展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培训以及区域教研活动,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
2. 实行基本课例加特色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基本课例落实“科学探究”、“做中学”、“过程和技能”等科学本质的教学策略;特色课例通过“创新思维课”与“知识产权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比较系统的训练,让学生的视野能关注目前社会的科学事件。综合实践活动则主要针对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的问题,重点研究五种课型:开题课、方法指导课、阶段小结课、汇报式总结交流课、答辩式汇报课。目前开题课、方法指导课、阶段小结课、汇报式总结交流课课型研究比较成熟,已经向全市推广,比预期进展顺利,下阶段开展答辩式汇报课的研究。
3. 积极进行科学活动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校园资源、人力资源、学科活动资源、社区资源等。
4. 规划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时间,3-6年级每生每周活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可包括课堂时间及课外开展实践活动时间,要与教师、家长以及同学协商开展活动。
(二)突现了科学课程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异彩纷呈的科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与实践。
2. 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生动有趣的科技兴趣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三)利用学校优势,扩展科学课程文化外延
1. 实现科技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产生影响,提高关注知识的联系、整体认识和理解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促使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服务科技活动,特别是家长资源的有效引入,有力地推进科技活动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使课程文化深入到教师、学生、家长的心里,真正实现课程文化的普及与应用。
责任编辑潘孟良
一、创新措施
(一)抓重点、固基点、燃亮点,营造浓厚的科学课程文化氛围
1.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的重点。
我们的重点是研究四大方面内容:发明创新教育的规律性;发明创新教育的实用性;发明创新教育的创造性;发明创新教育的发展性。实践证明透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并与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培养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创造力的机会。
2. 崇尚亲身体验、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是我们的基本点。
(1)开辟科普视听专栏,拓宽学生视野。
(2)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路径,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心智。一是全面普及“小脚丫”实践系列活动。二是全力开展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三是全程走主题课例研究之路。四是全心推进市级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管理研究》的实施与发展。
(3)常规化、节日化科技活动、比赛为学生搭建锻炼与展示的舞台。
(4)丰富多彩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成为学生发展特长的基地。
(5)建立读、研、写一体化的活动机制,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3. 创新思维训练、创新科技活动是我们的亮点。
(1)创新思维训练。我校从实际出发,抓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点,引进了国内外较出名的三项目赛事——DI创新思维赛、创意大赛、“争当小实验家”赛的培训模式及先进的理念,组队开展培训并参与相关赛事。三项赛事的引进,活跃了校园科技文化,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科技创新活动。我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了小发明、小论文和科幻画创作三个项目。学校组织专门的培训队坚持开展培训工作。历年来在省、市乃至全国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重培训、促教研、活渗透,使研究成为创新的动力与前提
1.注重科技教师的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与专业素质。
(1)专家引领,优化课堂,促进成长。专家常态性的驻校指导,对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梯队建设,强化内需,分层指导。主要进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后备力量两个梯队的建设,分别聘请市进修学院和市内知名专家作辅导教师。辅导教师与梯队成员制定学习计划,每周按照一定的主题开展活动。学校在每个时期段会与辅导教师及学习人员交流沟通,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
(3)同伴互助,聚焦问题,共同提高。专家的引领必不可少,但立足实际的教师之间的互助交流却让老师们离问题更近。本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教师之间建立师徒结对子、同水平的学习共同体、同年级同学科的“同课异构”备课教研组等教研小组。
(4)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鼓励冒尖。除了必要的教师培训外,学校还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给老师们展示自己。这些平台包括区级、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外联互帮的各类教研活动及比赛,不仅推动了老师们对课堂研究的关注,促进构建优质课堂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一批有潜力的教师被推上前台,促进了教师个人成长,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2. 通过“四个一”工程,促进学校科学课程教研活动的发展。
(1)一项研究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科学课程的内涵发展。
(2)一个研究核心:专注课堂教学的研究。
从集体备课到组内听课、评课以及有一定梯度的研究课、公开课,再到课程的开发,教研活动的工作要始终围绕课堂教学这个核心。注重发挥团队合力,发挥集体智慧,采用多样形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3)一个问题的切入点:突出学科特色,打造特色课堂。
(4)一条研究路径:“问题——设计——研究——反思”。
3. 激活学科渗透,做到科技教育“学科化”。
(1)重视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是做到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机渗透,要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编制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知识点,使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二要重视各学科间科普教育内容的相互沟通,使各学科教师能齐头并进、相互连通进行科普教育,使科普教育真正落实于各科教学之中。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新课程改革工作与科普特色得到结合且落到实处。
(3)开设校本科技课程。每月安排1课时的创新思维训练课。
二、创新表现
(一)实现了科学课程的有效管理,营造校园科学文化氛围
1. 坚持开展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培训以及区域教研活动,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
2. 实行基本课例加特色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基本课例落实“科学探究”、“做中学”、“过程和技能”等科学本质的教学策略;特色课例通过“创新思维课”与“知识产权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比较系统的训练,让学生的视野能关注目前社会的科学事件。综合实践活动则主要针对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的问题,重点研究五种课型:开题课、方法指导课、阶段小结课、汇报式总结交流课、答辩式汇报课。目前开题课、方法指导课、阶段小结课、汇报式总结交流课课型研究比较成熟,已经向全市推广,比预期进展顺利,下阶段开展答辩式汇报课的研究。
3. 积极进行科学活动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校园资源、人力资源、学科活动资源、社区资源等。
4. 规划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时间,3-6年级每生每周活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可包括课堂时间及课外开展实践活动时间,要与教师、家长以及同学协商开展活动。
(二)突现了科学课程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异彩纷呈的科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与实践。
2. 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生动有趣的科技兴趣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三)利用学校优势,扩展科学课程文化外延
1. 实现科技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产生影响,提高关注知识的联系、整体认识和理解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促使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服务科技活动,特别是家长资源的有效引入,有力地推进科技活动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使课程文化深入到教师、学生、家长的心里,真正实现课程文化的普及与应用。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