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以写促读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x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1]而“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写作活动来提高。事实上,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根,它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活动,特别是基于特定阅读文本的写作训练,反过来也会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基于文本的写作活动,立足文本,以写促读。
   基于文本的写作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进而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增加学生阅读的深度,因为要写出思想,写出精彩,必先读出质量,悟出真味;基于文本的写作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书到用时方恨少”,写然后知不足,会激励学生去博览群书。
   在“立足文本,以写促读”教学过程中,除了应用“基于文本结构的仿写、基于文本语言的改写、基于特殊文体的读写整合视角:创写”[2]等写作活动外,笔者还依托文本,以“写”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拓展阅读,进而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一、话题写作:围绕核心话题,以智慧写作带动快乐阅读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英语教材是以话题为纲的,故笔者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前,常常要围绕单元话题设计出写作话题,而这需要考虑:
   1.如何把单元的阅读话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结合起来生成一个有意思的写作话题?
   2.如何让写作话题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3.如何让有意思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乐读、乐写?
   在学习NSEFC Book 2 Unit 5 Music之前,笔者结合教材,给学生布置了这么一个任务:What is music? 请以“This Is Music!”为题自由写文章一篇。
   这个话题一抛出,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显现出来了:有的沉思,有的同学间相互讨论,有的翻阅课本……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他们主动阅读了整个单元的所有内容,希望能从中找到最佳答案。当他们读后觉得答案还是不可得或思路还是不明朗时,他们就会去课外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以便理清思路,写好文章,在写作交流课上有出彩的表现。
   在摸索如何写好“This Is Music!”的过程中,学生查阅了音乐的定义:The art of arranging and combining sounds able to be produced by the human voice or by instruments;他们欣喜地读到了Jules Combarieu对音乐的理解:Music is the art of thinking with sounds;学生读了音乐的类别以及特点(即Warming up的内容);学生读了音乐的作用(即Workbook上的听力内容),了解到音乐有助记忆的Mozart effect。通过广泛阅读,学生明白了音乐就是生活中的一种神奇东西,就像Linkin Park在他们的经典歌曲“The Messenger”中所唱的那样,歌曲会成为“your guide back home”“This melody will bring you right back home”。总之,写作活动促使学生去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功夫没有辜负有心的学生。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收获在写作交流课上精彩地呈现出来了。
   王同学取music的各个字母为首字母,总结音乐的五类特征:magical, universal, sentimental, intelligent和clear。叶同学从“音乐是不可数名词”这一说法引出“音乐对一个人而言是情感”“对两个人而言是友谊”以及“对群体来说音乐是生命”。董同学则认为“音乐是一种感官享受,它可以听,可以看,可以品,可以好好感知”。孙同学觉得“Music is a color of our life”,它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可见,智慧写作不仅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更是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意识,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视野,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深入思考,使其有所感悟和发现。而这种苦苦思索所得的感悟和创造性的发现所带来的成就感一定能转换成学习的动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力。
   二、预习报告:围绕文本,以报告式写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倡导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强调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2。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报告,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体验、探究、感受和领悟文本。
   具体而言,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之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写一个阅读报告,可以是对该文本主旨大意的提炼写作,也可以是读后感。
   比如在阅读NSEFC Book 6 Unit 2 Poem中Using language部分那首Rod McKuen的“I’ve saved the summer”时,笔者提醒学生,运用Reading部分学到的诗歌知识,对此诗歌进行探究性阅读,做出自己的文本解读,写好预习报告,可以是诗歌解读,也可以是读后感。
   张同学预习后写了对此诗的解读:
  It might be a poem written to the writer’s child. The poem is brimful of the writer’s love. I can get what the writer wanted to convey. He loved his child very much and he wanted to help his child very much and he wanted to help his child on his or her way, but he didn’t know how. He became a bit upset. What he could do was to support his child by giving his love selflessly to make his child feel happy at least.   就像张同学在文中所说,阅读后他“get what the writer wanted to convey”,他也确实通过阅读、思考,理解了诗歌内容,辨认了诗人的身份,并基本抓住了作者的表意。
   而邱同学写的则是她的读后感:
  When I first read this poem, I thought it might tell readers something about love. After I read it again and again, I know I was wrong. This poem maybe was written by a father to his daughter when the girl was a teenager. As we know, teenagers are full of curiosity about everything and the parents are worried about them and so are my parents, actually ... Through the poem, I feel a lot of love and care. The poem reminds me of the song Tears in Heaven. This song was written by a father whose son dropped from the tall building and died. He didn’t often sing this song because he was so sad and guilty.
  In a word, maybe sometimes the parents say a lot and don’t allow us to do this or that, but it’s because they love us so much. And if we have a need for something, our parents will give us all they own.
  邱同学的再三复读,让她品出了味道,读出了内涵,并由此诗联想到了含有同样意蕴的歌曲“Tears in Heaven”,进而联想到了生活中的自己。短短的诗就这么内容丰富起来了,意味深长起来了。
   学生经过预习,撰写预习报告,完成了由感知到赏识到内化到表达的过程,经历了语言的体验和思维的训练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读写训练,学生有目的地去读,去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真切,理解更加深刻。这样,在无形中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观点论述:针对疑点,以思辨式写作发展评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学习英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3]1,而基于阅读的思辨式写作训练,不仅需要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比如学习了NSEFC Book 2 Unit 1的“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后,笔者提出:假如有一天Amber Room这一文物被人找到了,那么它该归谁呢?请写一篇文章,论证它的归属问题。
   为了搞清楚Amber Room 的归属问题,学生又回过头反复阅读文本,了解Amber Room的有关史实。他们也读了Using language部分,了解关于Amber Room的种种传说。他们努力理清它的来龙去脉。接着,他们又回头思考了Warming up中探讨过的问题:到底什么才算文物?文物的功能和归属又是如何呢?怎样做才对文物更有利?
   学生在反复阅读此单元的内容,深入思考后,写出了不同的观点。
   有的坚持应该让发现者持有,比如金同学是这样写的: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should serve as their rewards. They found it by spending much money and time. Even if they found it by accident, it was their luck. They should get it. Otherwise, I think it unfair for those who found the valuable relic. After all, they have made efforts. That is what they deserve. If they couldn’t be paid back, nobody would be willing to make efforts to look for the missing cultural relics, which would affect th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ng run.
  从金同学的观点中可见文物搜寻工作的辛苦及对文物搜寻工作予以肯定的必要性。
   而梅同学则认为该物归原主:
   I think returning it to Russia, its real owner, is the most suitable way. Of course, the Russian government should give them a reward in return. As you know, the Amber Room belonging to Russia is a fact. Whatever happened to it, it was a cultural relic of Russia. It’s dishonest to take things that don’t belong to you. Besides, only the government can rebuild it and keep it well. What’s more, if I give it to the government, I will feel happy and relaxed.   I think highly of those who find it and return it to the government.
  从梅同学的表述中可见,梅同学读出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及物归原主的人生价值观。
   夏同学的观点更是与众不同:
   In my opinion, the Amber Room neither belongs to the Russian people only nor just one person. The Amber Room is a great gift which is given by the great past. It helps us know our history better and teaches us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So it belongs to all the human beings instead of just one person or one country ... In this way the Amber Room is not only a cultural relic, but also should be a symbol of our peaceful world. Therefore, it should just be put into a museum to be shown to everyone.
  夏同学的评判表明她读出的是文物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所在:文物体现的不仅是过去,是历史,它更引领人们走向未来;它不属于某人或某国,它属于全人类,它体现文明,它应引领和平。
   可见,这个写作话题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独立思考,并让他们学会做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分析和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论说。在作品交流活动中,他们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在对作品的欣赏、评析中他们进一步明确了这单元的大标题——Cultural relics的真正含义和它的意义所在,也让他们领会了如何合理取舍。思辨式的写作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独立思考、严谨分析和正确决策,也让学生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并最终形成评判性思维能力,学会探究性学习。
   “立足文本,以写促读”的教学实践,促使教师认真设计读与写的任务,关注学生读与写乃至读写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教材阅读话题与学生生活或已有经验的联系,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写作为载体,设计旨在巩固阅读等技能的写作任务,如让学生撰写与阅读文本有关的预习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阅读的深度,梳理文本信息,感知相关语言,培养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用目标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进而提升评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8.
  [2] 姚旭辉,周萍,陈缨,等.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写整合:铺垫与输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0-4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编者按  随着全国教师教育工作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师训工作的重心下移,校本研训成为了实现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期前沿,我们选择浙江省长兴中学为范本,多方位地撷取学校管理、教学观察、教师成长等方面内容加以剖析。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穿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建设
期刊
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作文定义”这一问题,作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以下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经过自身探索后得到的一些想法。   一、作文定义研究之必要性   作文概念都不知道,教师如何教作文?学生如何写作文?中考、高考阅卷教师又该如何评判作文?   教师教作文时是心中无数的,学生写作文时也是心中无数的,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也是心中无数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一些高级的作
期刊
记 者 杨校长,您好!我们知道,目前全国已有很多中学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尝试,温州市第二中学作为浙江省内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典型,已经开展了近两年的相关教学活动,并加入了华东师大慕课中心的C20联盟,那您是如何把握住这次教学变革的契机的?   杨晓燕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呈现了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学习主体的自我觉醒,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师生间单一的“教与学”关系,
期刊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增强自身感悟、培养审美情趣和语感的重要途径。而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阅读材料的情感与内涵,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一、读出“新”意   探究性阅读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明显不同。传统的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导向性,教师往往预设了阅读的目标和结果,因此学生的阅读是有局限性的。而探
期刊
乡村作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既关注着旧时的乡村风貌,也指导着当下乡村的建设。民国乡土小说作为描写乡土文化的记忆载体,在表达作者创作理念的同时,也将不同的乡土人情,结合想象艺术反映在文本之中。从记忆层面,乡土小说文本既是作家个体的现实记忆与想象记忆的文学表达,也是民国乡村集体记忆的文本呈现。人类学关注不同乡村文本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刻的文化动因,运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新的阐释,使得记忆不会在经历了几代以后逐渐被淡忘,甚至消失。本文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域,通过对民国乡土小说深入的文本分析,呈现不同的乡村风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校与学生不断相互选择中实现的。”[1]《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了“选择性”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领域的“选择性”,其实我们并不陌生。2012年秋季,浙江省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两年下来,选修课的选课走班已深入人心,然而占高中课时总量三分之二的必修课仍然按照齐步走的“行政班”教学,一个班中的四十个学生,在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
期刊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呈现了多样化。在教育领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学习主体的自我觉醒,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师生间单一的“教与学”关系,更多的是主体间平等的对话与互动。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优化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校自2013年开始便积极进行翻转课堂变革,经过一年多的大胆尝试,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对翻转课堂本土化实施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下面就我
期刊
在“适性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确立了“自主学习”“自我选择”“自主发展”的“三自”教学原则,以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在“三自”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我们逐渐形成了三大教学品牌:以满足需要为目标的“自选课程”, 以自主学习为主体的“适性课堂”,以差异性为基础的“发展性评价”。  一、以满足需要为目标的“自选课程”  所谓“自选课程”是指学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目标、以精品社团为依托、以教
期刊
德育回归生活,是回归孩子的本真。鲁迅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鲁外”)以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为依据,提出了“适性教育”理念下的“三自”德育原则——自主管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在“三自”原则下,鲁外逐渐形成了三大品牌德育载体:强调自主管理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提倡自我展示的“鲁外星势力”展示活动和注重自我评价的“每周之星”评比活动。  一、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一枝一叶显个性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与发展、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范围的扩大以及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打破高中与大学形同壁垒的现状成为必然,取而代之的是两者的联合。以此为基础,作为教学主体的重点特色示范高中与优质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联合培养上实现有机对接就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种趋势,既有现实背景,又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因而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适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飞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