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比例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系统成骨性能研究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时,不同比例共培养系统的成骨性能,为体外构建血管化骨组织工程奠定基础。

方法

全骨髓离心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内皮向诱导(M199+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体积分数为0.01的青霉素/链霉素+2 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 μg/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建立不同比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共培养系统(10∶0、10∶1、8∶2、7∶3、5∶5、3∶7、2∶8、1∶10、0∶10)。通过干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形态、免疫荧光、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基因表达等从酶学、组织学、基因等不同方面观察各个比例血管内皮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

结果

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倍增时间为39.9 h。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内皮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免疫荧光染色阳性。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联合培养组不同比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混合生长良好。共培养组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共培养比例为7∶3时钙结节计数为19.0±3.0,共培养比例为5∶5时钙结节计数为20.8±2.9,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共培养组(P<0.01)。成骨诱导7 d,共培养比例为10∶0、10∶1、8∶2、7∶3和5∶5共培养组酶活性分别为:16.84±0.82、15.86±3.10、16.37±1.33、17.99±1.98和17.49±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共培养组(P<0.05);随着诱导时间延长,碱性磷酸酶活性整体升高,7∶3共培养组(33.74±0.99)略高于5∶5共培养组(31.09±0.87),二者均显著高于其他共培养组(P<0.01)。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7∶3共培养组成骨相关基因OCN和RUNX2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他共培养组(P<0.05)。

结论

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能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活性;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以7∶3比例混合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强,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量最高,成骨能力最强。

其他文献
利用高温云纹实验方法测试球栅阵列 (BGA)封装焊点的热应变 ,采用硅橡胶试件光栅复制技术 ,使测试环境温度提高到 2 0 0℃ .通过实时热应变测量 ,得到各焊点的热应变关系以及
期刊
本文通过了解SDN/NFV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的意义,探究SDN和NFV对传统网络、网络运营模式、运营桑后续网络维护的影响.
髁突骨折占下颌骨骨折的20% ~ 50%.20世纪初,由于颌面部手术有着较高的危及生命的风险,髁突骨折的治疗一直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二次世界大战后,髁突骨折的治疗从绝对的保守治疗向外科手术发展.至今,由于没有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取得符合循证医学的前瞻性研究,髁突骨折治疗方式的争论仍将持续下去[1-3]..大量临床治疗总结常忽略髁突骨折后咀嚼系统强大的适应性改变对治疗结果的影响[4],由此产
期刊
提出了一套采用扩散工艺在低掺杂的硅衬底上选择性形成多孔硅牺牲层 ,并制作了 MEMS器件结构的工艺流程 ,进行了工艺流水 .对得到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对于 KOH溶液释放
目的 探讨与5-羟色胺和多巴胺递质系统有关的基因在强迫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20个强迫症的核心家系,按患者的发病年龄分为≤16岁组和>16岁组,应用基因扩增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和数目可变的顺向重复多态技术对强迫症核心家系在5-羟色胺2A受体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单胺氧化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