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在教学中已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学习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兴趣所在,充分阐述了主体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观念。
【关键词】 新学习 参与 兴趣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其方法显然不利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这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纯粹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知识,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会如何学习的过程。
应该说,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与现代英语教育理念是十分吻合的。我们经常说,英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也就是说只强调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应该是关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这里我们并不是说在新课程中,不需要教师了,也不需要教师的教学过程了。新课程仍然需要教师,仍然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等,而是与学生互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发现语言的规律。
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影响。由于长期受到过于强调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种现象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尤其突出。比如,记单词、背单词成为广大中学生沉重的负担。其实,学习英语绝非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即使学习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也不一定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来学习。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既为典型),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
例如:在教“see the doctor”时,我设计了不停地边咳嗽边走进教室的情境,并随口说:“I don’t feel very well today.”大部分学生齐声问到:“What’s trouble?”有一男生答道:“I am a doctor. Let me take your temperature.”接着就把一只铅笔当体温计放到我掖窝下,又取出看了看:“Oh. It’s a cold. Nothing serious. But You’d better see the doctor and have to drink more water.”这些正是本课所要教学的内容。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实现其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也就是说,教师应树立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在此基础上,不仅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军.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1).
[2] 冯克诚,西尔枭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3] Dennis Littky with samautha Grabelle (2004), 《THE BIG PICTURE: Education Is Everyone’s Business》,ASCD products.
[4] 马寅初,黄金岩.实用英语教学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 孙长顺.韩忠亮英语教学法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2.
[6] 张筱玮.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6.
[7] [苏] 巴班斯基,张定璋译.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8] 张行涛等.新课程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9] 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0]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吴效锋.新课程怎么教[M].沈阳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新学习 参与 兴趣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其方法显然不利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这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纯粹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知识,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会如何学习的过程。
应该说,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与现代英语教育理念是十分吻合的。我们经常说,英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也就是说只强调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应该是关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这里我们并不是说在新课程中,不需要教师了,也不需要教师的教学过程了。新课程仍然需要教师,仍然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等,而是与学生互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发现语言的规律。
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影响。由于长期受到过于强调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种现象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尤其突出。比如,记单词、背单词成为广大中学生沉重的负担。其实,学习英语绝非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即使学习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也不一定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来学习。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既为典型),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
例如:在教“see the doctor”时,我设计了不停地边咳嗽边走进教室的情境,并随口说:“I don’t feel very well today.”大部分学生齐声问到:“What’s trouble?”有一男生答道:“I am a doctor. Let me take your temperature.”接着就把一只铅笔当体温计放到我掖窝下,又取出看了看:“Oh. It’s a cold. Nothing serious. But You’d better see the doctor and have to drink more water.”这些正是本课所要教学的内容。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实现其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也就是说,教师应树立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在此基础上,不仅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军.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1).
[2] 冯克诚,西尔枭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3] Dennis Littky with samautha Grabelle (2004), 《THE BIG PICTURE: Education Is Everyone’s Business》,ASCD products.
[4] 马寅初,黄金岩.实用英语教学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 孙长顺.韩忠亮英语教学法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2.
[6] 张筱玮.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6.
[7] [苏] 巴班斯基,张定璋译.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8] 张行涛等.新课程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9] 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0]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吴效锋.新课程怎么教[M].沈阳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