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2009年全球汽车业最令人震惊的新闻是百年老店通用汽车公司宣布破产,那么2010年伊始,全球汽车老大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因大规模汽车召回而遭遇滑铁卢,则又一次在业界掀起了巨澜。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就是品质保证的代名词,小到家电,大到汽车,带有“Made in Japan”铭牌的产品一度成为了人们狂热追逐的目标。但随着高科技产业进入调整期,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之中,绝大多数制造产业出现大面积经营亏损。日本也开始陆续将制造业转产或外包,而曾经名噪一时的“Made in Japan”也悄悄地在向“Design in Japan”演变。
事实上,在日本国内,“造物”光环也正在逐渐失去光泽。据日本国土交通省数据,2004年到2008年的5年中,日本国内汽车召回数量翻了一番。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提供的最新数据,在截至2009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内,日本国内销售的因安全问题而被召回的产品,除去汽车、食品和药品,较3年前增加80%以上,达到189种。
而近一年来,丰田接近1000万辆的庞大召回事件更是让世界震惊。在攫取全球市场利润的过程中,丰田汽车——这家曾经的全球汽车行业霸主,正在为自己的快速扩张付出沉重代价。人们不禁要问:一向被认为是质量一流的“日本制造”到底怎么了?一向以质量著称于世的丰田到底怎么了?在这场汽车业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召回门”背后,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召回门”始末
首先,让我们一起重温丰田“召回门”事件的来龙去脉。
2009年8月28日,在美国加州圣迭戈的高速公路上,一辆雷克萨斯ES350轿车突然加速,导致四人死亡。这一事故在美国被报道后,丰田质量问题引起关注,这一事故也被公认为此次丰田大规模召回事件的“导火索”。
2009年10月5日,丰田向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报告要求取下380万辆汽车前排脚垫。美国政府曾要求进行强制召回,但丰田认为踏板形状“不存在缺陷”,将此次更换作为预防事故的自主性措施。但在美国政府施压下,丰田最终于2009年11月25日首次决定在美国召回426万辆汽车。
2010年1月21日,由于一些车辆的油门可能被卡住,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丰田北美公司宣布在美国市场召回多达230万辆问题车辆,涉及凯美瑞、卡罗拉、RAV4、汉兰达等八款车型。1月27日,丰田再次宣布将从美国市场上追加召回109 万辆油门踏板和脚垫存在问题的车辆。
丰田苦心打造多年的“安全、可靠”形象,似乎一夜崩塌。
1月28日,丰田宣布同步在欧洲召回相同问题的车辆约200万辆。1月28日下午,天津一汽丰田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召回报告,宣布召回7.5万余辆国产RAV4,几乎囊括全部一汽丰田国产RAV4车型。尽管一汽丰田言之凿凿声称,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例RAV4油门踏板不良报告,之所以召回是因为使用了与海外召回车辆相同的加速踏板零部件,但事态还是愈演愈烈。
1月29日,丰田宣布在欧洲召回约180万辆油门踏板存在隐患的车辆,并称召回范围可能继续扩大,蔓延至中南美洲和中东等地区。
2010年2月,媒体又报道称,2009年5月开始在日本国内销售的丰田新款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存在刹车失灵现象,在日美两国共收到200多件投诉。纽约时间2月8日,丰田决定在美国和日本召回该款新车。该车在日本国内至少有17万辆,在美约有10万辆。美国交通部长拉胡德此前已表示,丰田的质量问题“尚未结束”,将继续严查以确保安全。
至此,丰田这轮频繁、大规模全球召回的汽车数量已近1000万辆,早已超过其去年781万辆的全球总销量——这一“纪录”从无人企及,成为汽车工业史上最大规模召回事件之一。继加冕“车坛一哥”之后,丰田再次登顶,成为“召回之王”!
在大规模召回宣布后,丰田公司在最初的整整8天,几乎没有开展任何危机公关行动。丰田以为,这不过是一次众多召回中一次普普通通的召回而已。但这一次却判断错误了。
在美国,先是交通部长公然开炮,叫美国民众“不要买丰田车”;同时,美国各大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大肆炒作召回一事,美国名主持斯蒂芬·科尔伯特在招牌脱口秀中拿丰田汽车油门缺陷说事。美国国内一时间官商民一体上阵,大有不弄死丰田不作罢的热情劲。
从美国、欧洲、中国再到日本本土,丰田的全球性危机正在以天为计时单位蔓延。仅在美国,预计索赔金额就有可能超过36亿美元,这将创造全球汽车业赔偿的最高额度。而丰田高管们也可能面临刑事追诉。
连日来,针对丰田召回事件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除了影响新车销量、使丰田蒙受巨额经济损失之外,更使其陷入了质量和诚信的双重危机。今年1月份,在美国车市复苏的背景下,丰田在美国销量同比下降了16%。自爆发“踏板门”事件以来,丰田股价跌幅达到22%,市值蒸发400亿美元。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正在考虑调低对丰田的评级。
“召回门”的经济背景
丰田“召回门”事件不仅在美国国内吵得沸沸扬扬,也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大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和总结,其中,从经济层面的分析,主要有下面几个观点:
首先,长期严苛的成本控制或是客观原因。
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球汽车的需求结构。人们的选择热点开始由大型车转向了节省燃油的小型车。
为了争夺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的汽车市场,上世纪80年代的各日本汽车厂家将美国设立生产据点作为了自己新的经营课题。1995年,在时任丰田总裁奥田硕的带领下,丰田对全球市场大举进攻。到2000年,丰田在全球扩张方面的投入已高达135亿美元。在奥田硕的理念中,新产品的开发是丰田全球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在任时不断的开发新车型,研发低成本发动机。奥田硕的继任者张富士夫继续对丰田进行改革,并着重培养每一位员工降低成本的意识。
2005年接替张富士夫成为丰田新总裁的渡边捷昭,被誉为“成本杀手”,他要求员工千方百计寻求节约成本,“拧干毛巾上最后一滴水。”通过压缩成本,他为丰田节约了几百亿美元。
就是在这样非常严苛的成本控制下,丰田虽然能够保持非常低的故障率,但是整车安全质量一直被人所质疑。以丰田拥有技术专利的GOA车身为例,在丰田的介绍中,这种车身在受到正面撞击时,发动机会向下坍缩,以能够最大限度保护驾驶者。然而,在经历了这样的撞击后,汽车的前身往往变形较大,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相当多的质疑。此外,日系汽车的薄车身、轻重量等,都是互联网上網友讨论的焦点。
此次“召回门”的爆发,似乎彻底粉碎了日本制造的质量神话。
“召回门”的政治背景
对于丰田事件的分析,如果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那么就无法揭露丰田事件背后美国的真实动因。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政治总体上呈现出了一种特点,就是各国对外政策,看似前后矛盾多变实则均为自己留有足够变量,以便“顺应”潮流,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丰田事件也不例外,也是这个国际政治背景下的典型案例。
当丰田汽车公司社长丰田章男出现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的听证会上,用以泪洗面的特殊方式,悉心聆听受害者和美国国会议员的指责辱骂的同时,就意味着“丰田门”事件已经彻头彻尾地成为影响日美关系发展的政治波折。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已经公开就丰田事件的公共危害性说事儿,由此撩开了其悲惨政治命运的序幕。而丰田章男在结束了美国国会的听证会后,直接从美国飞往中国,召开记者招待会,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深层次的含义呢?
此次“丰田门”事件实质上是日美矛盾不可调和的集体性爆发。此前,号称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通用、福特、凯迪拉克纷纷在金融危机中陷入经营危机,而日本汽车企业丰田、本田、铃木等却逆势上扬,丰田更是稳稳地站上了世界汽车业的霸主位置。这严重打击了美国国民对本国制造业的自信。
工业革命之后,美国人以“创新精神”自居,并一度创造了人类制造业的辉煌。但金融危机的爆发,拖垮了美国制造业前进的步伐,就连美国人始终引以为豪的汽车产业也难逃劫难。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相继落魄,致使无数怀揣“美国梦”的美国人失去信心,更重要的是美国凌驾于其它国家和民族之上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也在此次“被赶超中”丧失殆尽。因此,美国急需一场政治运动来重新树立“美国精神”,重新巩固其作为世界政治经济霸主的核心地位。
另一方面,尽管丰田已在美国设厂,并实施本土化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流程,同時也为解决美国国内的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本身“托由他(Toyota)”的日文发音,让美国人始终都无法忘记其作为日本企业的本质。再加上传统的企业文化、社会贡献的认可度方面,日资企业完全与美国企业迥异,因此丰田汽车始终未能在美国国民的心中烙上美国印。相反,丰田作为日本企业的代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日本的象征,甚至富含日本的民族精神。因此,对丰田一家公司的制裁,被很多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社会的传统保守势力视为是对日本国家的制裁。
这些累积起来的宿怨,在日本鸠山政权上台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终于让这对“日美同盟”,走到了眼下相互龌龊的境地。
日本鸠山政权上台以后,日本欲在对美外交关系上实现“紧密且对等”的目标。继今年初中止了印度洋上对美军的供油援助,又在日美核密约问题上苦苦纠缠美国。而且,日本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公布美军冲绳普天间基地搬迁的最终方案,致使日美同盟关系步入前所未有的低谷;鸠山更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并在这一设想中,始终对是否包括美国的利益环顾左右而言他。美国国内政治的保守派早已积怨成怒,希望寻找借口来胁迫日本重归与美国的合作之路。而且,日元汇率的过低估值、日本市场的准入门槛过高、非市场化竞争等问题,早已是日美贸易摩擦中不可回避的主要焦点。
与此前动用美国势力强烈渗透的东京地方特搜组来传讯小泽事件一样,此次“丰田门”事件的爆发,为美国政治保守派又创造了一个攻击日本的新借口——产品质量。而一直以来,产品质量就是日本产品的标榜与骄傲,“日本制造”甚至曾一度被公认为是优质产品的代号,但现在这一切都因丰田事件的爆发而化为灰烬。美国政客的此番狠敲猛打,不仅戳伤了日本产品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国际信誉,更伤及了日本人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因此,此次“丰田门”事件的损失,完全无法用丰田等几家日本汽车公司的账面数字来表示,美国的利益也不只是通用、福特、凯迪拉克等汽车公司的未来收益和政客们收入的简单叠加。可以说,美国利用政治武器,再一次地挫败了日本,并一举夺回经济利益,重振民族精神。
以此同时,中国官方在此次丰田“召回门”事件中却表现得相对平静。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质量监管部门漠视国内消费者的安全,而是中国也在“静观其变”。
日本的外交政策擅长两边下注、通吃大国。在此次丰田事件中,也不例外。丰田章男在结束了美国国会的听证会后,直接从美国飞往中国,并及时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充分体现了丰田所秉承的这种日本外交精神。
但是对“正常国家”之梦尚未实现的日本而言,带领国民挣开“日美同盟”枷锁的会不会是这一届的鸠山政府,目前看,尚难预料。鸠山政府到底是真心地希望带领国民走向“正常国家”,还是以此作为筹码,两边叫价,目前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就在日本公布日美核密约后不久,日本外相即公开表示,日本将允许美国核潜艇在“有事”时携带核武器进入日本。而且,随着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即将到来的深度调整,我们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日本在不久的将来,为了避免英镑眼下风声鹤唳的覆灭局势,而重新彻底倒向美国,并与美国一道围攻中国经济。届时,快被世界舆论“淡忘”的丰田“召回门”,必将轰轰烈烈地在中国上演它的续集。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就是品质保证的代名词,小到家电,大到汽车,带有“Made in Japan”铭牌的产品一度成为了人们狂热追逐的目标。但随着高科技产业进入调整期,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之中,绝大多数制造产业出现大面积经营亏损。日本也开始陆续将制造业转产或外包,而曾经名噪一时的“Made in Japan”也悄悄地在向“Design in Japan”演变。
事实上,在日本国内,“造物”光环也正在逐渐失去光泽。据日本国土交通省数据,2004年到2008年的5年中,日本国内汽车召回数量翻了一番。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提供的最新数据,在截至2009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内,日本国内销售的因安全问题而被召回的产品,除去汽车、食品和药品,较3年前增加80%以上,达到189种。
而近一年来,丰田接近1000万辆的庞大召回事件更是让世界震惊。在攫取全球市场利润的过程中,丰田汽车——这家曾经的全球汽车行业霸主,正在为自己的快速扩张付出沉重代价。人们不禁要问:一向被认为是质量一流的“日本制造”到底怎么了?一向以质量著称于世的丰田到底怎么了?在这场汽车业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召回门”背后,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召回门”始末
首先,让我们一起重温丰田“召回门”事件的来龙去脉。
2009年8月28日,在美国加州圣迭戈的高速公路上,一辆雷克萨斯ES350轿车突然加速,导致四人死亡。这一事故在美国被报道后,丰田质量问题引起关注,这一事故也被公认为此次丰田大规模召回事件的“导火索”。
2009年10月5日,丰田向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报告要求取下380万辆汽车前排脚垫。美国政府曾要求进行强制召回,但丰田认为踏板形状“不存在缺陷”,将此次更换作为预防事故的自主性措施。但在美国政府施压下,丰田最终于2009年11月25日首次决定在美国召回426万辆汽车。
2010年1月21日,由于一些车辆的油门可能被卡住,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丰田北美公司宣布在美国市场召回多达230万辆问题车辆,涉及凯美瑞、卡罗拉、RAV4、汉兰达等八款车型。1月27日,丰田再次宣布将从美国市场上追加召回109 万辆油门踏板和脚垫存在问题的车辆。
丰田苦心打造多年的“安全、可靠”形象,似乎一夜崩塌。
1月28日,丰田宣布同步在欧洲召回相同问题的车辆约200万辆。1月28日下午,天津一汽丰田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召回报告,宣布召回7.5万余辆国产RAV4,几乎囊括全部一汽丰田国产RAV4车型。尽管一汽丰田言之凿凿声称,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例RAV4油门踏板不良报告,之所以召回是因为使用了与海外召回车辆相同的加速踏板零部件,但事态还是愈演愈烈。
1月29日,丰田宣布在欧洲召回约180万辆油门踏板存在隐患的车辆,并称召回范围可能继续扩大,蔓延至中南美洲和中东等地区。
2010年2月,媒体又报道称,2009年5月开始在日本国内销售的丰田新款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存在刹车失灵现象,在日美两国共收到200多件投诉。纽约时间2月8日,丰田决定在美国和日本召回该款新车。该车在日本国内至少有17万辆,在美约有10万辆。美国交通部长拉胡德此前已表示,丰田的质量问题“尚未结束”,将继续严查以确保安全。
至此,丰田这轮频繁、大规模全球召回的汽车数量已近1000万辆,早已超过其去年781万辆的全球总销量——这一“纪录”从无人企及,成为汽车工业史上最大规模召回事件之一。继加冕“车坛一哥”之后,丰田再次登顶,成为“召回之王”!
在大规模召回宣布后,丰田公司在最初的整整8天,几乎没有开展任何危机公关行动。丰田以为,这不过是一次众多召回中一次普普通通的召回而已。但这一次却判断错误了。
在美国,先是交通部长公然开炮,叫美国民众“不要买丰田车”;同时,美国各大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大肆炒作召回一事,美国名主持斯蒂芬·科尔伯特在招牌脱口秀中拿丰田汽车油门缺陷说事。美国国内一时间官商民一体上阵,大有不弄死丰田不作罢的热情劲。
从美国、欧洲、中国再到日本本土,丰田的全球性危机正在以天为计时单位蔓延。仅在美国,预计索赔金额就有可能超过36亿美元,这将创造全球汽车业赔偿的最高额度。而丰田高管们也可能面临刑事追诉。
连日来,针对丰田召回事件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除了影响新车销量、使丰田蒙受巨额经济损失之外,更使其陷入了质量和诚信的双重危机。今年1月份,在美国车市复苏的背景下,丰田在美国销量同比下降了16%。自爆发“踏板门”事件以来,丰田股价跌幅达到22%,市值蒸发400亿美元。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正在考虑调低对丰田的评级。
“召回门”的经济背景
丰田“召回门”事件不仅在美国国内吵得沸沸扬扬,也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大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和总结,其中,从经济层面的分析,主要有下面几个观点:
首先,长期严苛的成本控制或是客观原因。
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球汽车的需求结构。人们的选择热点开始由大型车转向了节省燃油的小型车。
为了争夺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的汽车市场,上世纪80年代的各日本汽车厂家将美国设立生产据点作为了自己新的经营课题。1995年,在时任丰田总裁奥田硕的带领下,丰田对全球市场大举进攻。到2000年,丰田在全球扩张方面的投入已高达135亿美元。在奥田硕的理念中,新产品的开发是丰田全球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在任时不断的开发新车型,研发低成本发动机。奥田硕的继任者张富士夫继续对丰田进行改革,并着重培养每一位员工降低成本的意识。
2005年接替张富士夫成为丰田新总裁的渡边捷昭,被誉为“成本杀手”,他要求员工千方百计寻求节约成本,“拧干毛巾上最后一滴水。”通过压缩成本,他为丰田节约了几百亿美元。
就是在这样非常严苛的成本控制下,丰田虽然能够保持非常低的故障率,但是整车安全质量一直被人所质疑。以丰田拥有技术专利的GOA车身为例,在丰田的介绍中,这种车身在受到正面撞击时,发动机会向下坍缩,以能够最大限度保护驾驶者。然而,在经历了这样的撞击后,汽车的前身往往变形较大,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相当多的质疑。此外,日系汽车的薄车身、轻重量等,都是互联网上網友讨论的焦点。
此次“召回门”的爆发,似乎彻底粉碎了日本制造的质量神话。
“召回门”的政治背景
对于丰田事件的分析,如果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那么就无法揭露丰田事件背后美国的真实动因。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政治总体上呈现出了一种特点,就是各国对外政策,看似前后矛盾多变实则均为自己留有足够变量,以便“顺应”潮流,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丰田事件也不例外,也是这个国际政治背景下的典型案例。
当丰田汽车公司社长丰田章男出现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的听证会上,用以泪洗面的特殊方式,悉心聆听受害者和美国国会议员的指责辱骂的同时,就意味着“丰田门”事件已经彻头彻尾地成为影响日美关系发展的政治波折。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已经公开就丰田事件的公共危害性说事儿,由此撩开了其悲惨政治命运的序幕。而丰田章男在结束了美国国会的听证会后,直接从美国飞往中国,召开记者招待会,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深层次的含义呢?
此次“丰田门”事件实质上是日美矛盾不可调和的集体性爆发。此前,号称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通用、福特、凯迪拉克纷纷在金融危机中陷入经营危机,而日本汽车企业丰田、本田、铃木等却逆势上扬,丰田更是稳稳地站上了世界汽车业的霸主位置。这严重打击了美国国民对本国制造业的自信。
工业革命之后,美国人以“创新精神”自居,并一度创造了人类制造业的辉煌。但金融危机的爆发,拖垮了美国制造业前进的步伐,就连美国人始终引以为豪的汽车产业也难逃劫难。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相继落魄,致使无数怀揣“美国梦”的美国人失去信心,更重要的是美国凌驾于其它国家和民族之上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也在此次“被赶超中”丧失殆尽。因此,美国急需一场政治运动来重新树立“美国精神”,重新巩固其作为世界政治经济霸主的核心地位。
另一方面,尽管丰田已在美国设厂,并实施本土化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流程,同時也为解决美国国内的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本身“托由他(Toyota)”的日文发音,让美国人始终都无法忘记其作为日本企业的本质。再加上传统的企业文化、社会贡献的认可度方面,日资企业完全与美国企业迥异,因此丰田汽车始终未能在美国国民的心中烙上美国印。相反,丰田作为日本企业的代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日本的象征,甚至富含日本的民族精神。因此,对丰田一家公司的制裁,被很多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社会的传统保守势力视为是对日本国家的制裁。
这些累积起来的宿怨,在日本鸠山政权上台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终于让这对“日美同盟”,走到了眼下相互龌龊的境地。
日本鸠山政权上台以后,日本欲在对美外交关系上实现“紧密且对等”的目标。继今年初中止了印度洋上对美军的供油援助,又在日美核密约问题上苦苦纠缠美国。而且,日本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公布美军冲绳普天间基地搬迁的最终方案,致使日美同盟关系步入前所未有的低谷;鸠山更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并在这一设想中,始终对是否包括美国的利益环顾左右而言他。美国国内政治的保守派早已积怨成怒,希望寻找借口来胁迫日本重归与美国的合作之路。而且,日元汇率的过低估值、日本市场的准入门槛过高、非市场化竞争等问题,早已是日美贸易摩擦中不可回避的主要焦点。
与此前动用美国势力强烈渗透的东京地方特搜组来传讯小泽事件一样,此次“丰田门”事件的爆发,为美国政治保守派又创造了一个攻击日本的新借口——产品质量。而一直以来,产品质量就是日本产品的标榜与骄傲,“日本制造”甚至曾一度被公认为是优质产品的代号,但现在这一切都因丰田事件的爆发而化为灰烬。美国政客的此番狠敲猛打,不仅戳伤了日本产品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国际信誉,更伤及了日本人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因此,此次“丰田门”事件的损失,完全无法用丰田等几家日本汽车公司的账面数字来表示,美国的利益也不只是通用、福特、凯迪拉克等汽车公司的未来收益和政客们收入的简单叠加。可以说,美国利用政治武器,再一次地挫败了日本,并一举夺回经济利益,重振民族精神。
以此同时,中国官方在此次丰田“召回门”事件中却表现得相对平静。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质量监管部门漠视国内消费者的安全,而是中国也在“静观其变”。
日本的外交政策擅长两边下注、通吃大国。在此次丰田事件中,也不例外。丰田章男在结束了美国国会的听证会后,直接从美国飞往中国,并及时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充分体现了丰田所秉承的这种日本外交精神。
但是对“正常国家”之梦尚未实现的日本而言,带领国民挣开“日美同盟”枷锁的会不会是这一届的鸠山政府,目前看,尚难预料。鸠山政府到底是真心地希望带领国民走向“正常国家”,还是以此作为筹码,两边叫价,目前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就在日本公布日美核密约后不久,日本外相即公开表示,日本将允许美国核潜艇在“有事”时携带核武器进入日本。而且,随着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即将到来的深度调整,我们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日本在不久的将来,为了避免英镑眼下风声鹤唳的覆灭局势,而重新彻底倒向美国,并与美国一道围攻中国经济。届时,快被世界舆论“淡忘”的丰田“召回门”,必将轰轰烈烈地在中国上演它的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