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让教育回到本来的样子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减”,让教育回到本来的样子梁增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
  作为一线教师,我也曾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夙夜忧叹又备感无力。学生课业负担重的话题谈了几十年,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识之士,或大声疾呼、建言献策,或“静悄悄地革命”。然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但“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如今,“双减”政策的出台,可以说让人们看到了让教育回到本来样子的希望。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真正力量”,将“双减”政策落小、落细、落实,责无旁贷,应有所为。
  一方面,要在“作業设计”上做减法。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做,不能让家长成为教师的替身。“不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是教师的分内之事。比如,语文学科作业要减去机械化、套路化的作业,减少“试卷”“抄写默写”之类低阶思维的作业;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优秀文化典籍中汲取精神营养,成为大写的人,而不是成为刷题机器。
  另一方面,要在“课后服务”上做加法。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满足学生多样化、立体化的学习需求。如语文学科要走出“教课本”的窠臼,驱散校园只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的单调,抛弃“死读书,读死书”的乏味,为学生量身定制名著导读、电影文学、辩论演讲、自编班(校)报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品质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同时,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或晚自习服务。无疑,“课后服务”既增加了教师的精神负担,也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觉的奉献精神(当然,不是道德绑架)。
  “双减”政策的落地尚需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对此,我们也有几点期待:
  一是共同的事要共同地做。落实“双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社会的认同,家长的支持,“一个都不能少”。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和规律,还要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尊严。这是底线。
  二是正确的事要正确地做。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政绩观,不走样、不走偏地执行。比如,关于托管和自习,要坚持自愿原则,不能以各种名义变相强迫师生参加,或者改变性质,成为“集体补习考试学科”,警惕成为“剧场效应”的翻版。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当我们真正领悟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宗旨之后,不仅是“双减”,一切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的路径。(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其他文献
认同可区分为集体身份和价值两个维度,分别回答"我是谁"及"我好恶什么"这两个问题.政治认同是带有政治意涵的认同现象,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政府认同、政党认同、社会认同等元素,它们共同构成政治认同的谱系.这个谱系以国家认同为核心,根据政治意涵的不同程度而呈现为一种圈层结构.文化认同弥散于各层次的政治认同之中.在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新形势下,主权国家加强公众政治认同既面临新的契机,也面临新的挑战.
[摘 要] 《工程伦理》于2019年在第六版教材中新增环境伦理内容,对推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环境伦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理工类大学生要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工程伦理和环境伦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将环境伦理和环境工程技术实践有机结合;环境工程专业教师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跨专业合作,环境伦理与环境工程专技培养并重,重点建设环境伦理课程思政。  [关键词] 课程思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