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面表达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人用得着的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所着力培养的,如何让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习作训练,成为与阅读训练并峙的另一根“柱子”?
思考一:提出“自悟自构”概念
我们以苏教版习作教材为依凭,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构建“自悟自构”模式,力求做到“有实证支撑的理论和有理论指导的实证”,为我校及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师开展习作教学提供科学的、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何谓“自悟自构”?即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全程三段,学生在教师无痕引导下,自主参与整个学习活动,领会习作要点,建构自己的习作系统。习作前: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体验与积累,为他们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习作中:学生独立自主地构思与拟稿,在他们最需要、习作最重要的地方,渗入教师“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常令性”的引导,通过范文引路、比较阅读等方法,让学生自己领会习作要点;习作后:学生运用习作中领会的方法,进行“二次习作”(自改习作,同伴、教师阅读后再改习作),促成学生“自悟自构”。
思考二:处理“自悟自构”三种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人”与“文”的关系。我们培养学生“有所为而作”的习惯,摒弃了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风,渗透“练文即炼人”的精神。Y学生是《常州晚报》的小记者,她到“110指挥中心”采访后,本想引用赞美交警的语句或感人的故事于采访稿中,但她最终还是扣住语言描写这一“点”,朴素地记录采访过程,在问答中凸显警员“高标准、严纪律、快节奏、强素质、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所以,她的采访稿发表了。Y学生在习作发表感言中说道:“我觉得这样真实地记录,轻松、快乐,比以往挖空心思寻找点缀的词句润饰文章容易。”像Y学生这种“有所为而作”,怎么为怎么作“的学生逐渐增多。
二是正确处理”生活“与“习作”的关系。“体验在前,习作在后”是我们习作教学的价值目标之一。如六下《习作5》《成长的烦恼》,习作前,教师就引导学生梳理素材填表:
具体有哪些?最头疼的一件事烦恼的原因我的感受
家庭烦恼
学校烦恼
社会烦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搜集、整理、交流自己对家庭、学校、社会相关事情的看法,同时也在整理“全方位关注生活”的思维,根植了“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为生活而作”的习作思想,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教育自己,提高自己。
三是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基于苏教版教材编排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法,以读促写。在习作教学中,回读促写。如四上《习作6》“新编卡通人物故事”教学中,教师引用的精彩语段均采撷文本语句:
(1) 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向夜叉扔去。(《哪吒闹海》)
(2) 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小稻秧脱险记》)
(3) 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恐龙》)
回放文本语段,不但剔除了学生理解句意的时间,而且不待教师“教”而“明”:三句话分别抓住了人物的动作、人物(拟物)的语言、人物(动物)的外形。
【实践一】确定每篇习作翔实的教学目标
我们梳理了苏教版58篇习作,除三年级上册《习作1》“开始学习作”外,我们把57篇习作分成“叙事、写人、状物、想象、应用、综合”六类,综合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年段目标,《教学参考用书》的学期目标和语文教材,确定各篇习作的具体、翔实教学任务与重点,让每一位执教老师有一个明晰的教学方向与要求。例如四上《习作4》“写几段话,学习运用象声词”。
教学要求通过一件事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也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两三段内容不相关的话,用上几个象声词。
教学目标1 懂得象声词的意义和用法,知道运用象声词时一般都要加上引号。2 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3 在对一件事的叙述或对一个(或几个)场景的描写时,能用上几个象声词。解读【作前】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并能及时用象声词记下来。如汽车的“嘀嘀”声,鸭子叫的“嘎嘎”声,下雨时的“淅沥”声等。【作中】1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运用象声词,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如“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这句话中的象声词就给人如闻其声的感觉。2 要求学生能针对性地选择生活中的一件事或者一个场景,进行描写,在描写过程中用上象声词,可以是:AA式的,如“呼呼”“嘶嘶”;可以是ABB式的,如“哗啦啦”“轰隆隆”;也可以是ABAB式的,如“咕嘟咕嘟”“滴答滴答”等,采用变式,丰富表达形式。3 指导学生对自己听到的声音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上几段内容不相关的话,准确地用上几个象声词。【作后】学生小小组交换读各自的习作,看看象声词的使用是否恰当,进行修改。
备注关注本册教材《虎门销烟》《泉城》《开天辟地》《珍珠鸟》这几课中的象声词,阅读中渗透品读、借鉴象声词教学环节。
我们站在儿童的视角,确立“教学目标”;站在教师的视角,解读教学目标,使教师明确习作的全程目标,按目标有序指引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增设“备注栏”,引导教师将习作教学融入平时的阅读教学,消除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隔阂,使两者融为一体,提升学生读写品质。
【实践二】编制每类习作的序列目标
我们既注重研究本单元乃至整册的阅读教材,从中挖掘习作元素练习,又注重衔接每个学段、年级乃至每个学期的梯度要求,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螺旋式叠加,提升学生习作能力。例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
要求目标
解读
三上《习作2》“我的自画像”
给自己画一张像,画好以后,征求一下同学意见,然后写一篇习作。具体可以描写外貌,也可以写写性格、爱好。
1 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2 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按一定顺序写并配上自己创作的自画像。3 按习作要求,依照例文方法,图文结合,抓住主要特点介绍自己。
【作前】指导学生对着镜子给自己画一张像,一边仔细观察外貌一边画,突出显著的外貌特征。【作中】1 指导学生在描写外貌时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如从穿着到头部,描写头部时从上到下。2 指导学生描写外貌时,学习使用“()的嘴巴”的短语形式,使描写较具体。3 引导学生选择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最具特点的部分用一两句话写一写。4 要求学生语句通顺、描写有序。【作后】将自己写的文章读给同学或爸爸妈妈听听,看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特点。
三下《习作2》“为别人画像”为别人画一张像,可以画同学、画老师或家长,还可以画想象中的人。画好了再写一写,除了写外貌,还要写写他的性格、爱好。
1 观察例图,为同学或老师或家长和想象中的人画像。学习例文,揣摩例图和例文是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绘画和写作的。2 仿照例文,按一定顺序写一篇习作。3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具体描写,选择一件事体现人物的性格、爱好等特点。
【作前】指导学生给自己熟悉或喜爱的人画一张像,先仔细观察他的外貌再画,突出显著的外貌特征。观察和绘画时能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作中】1 指导学生能像绘画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外貌,并选择一两处重点部位进行描写。2 学生描写人物的外貌时,可以采用修饰词语,如“炯炯有神”的眼晴,穿着“深红的”风衣,也可以采用比喻句来描写外貌。3 引导通过简写一件事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爱好。【作后】将自己写的文章读给画者或身边熟悉他的人听听,看是否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不同的阶段学写“写人”类文章,在表达上应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就这两例,我们认为:按一定的顺序描述是共通的;但是三上只要求学生描写外貌,性格、爱好是选项,可写可不写,三下就必须写,可引导学生通过简写一件事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爱好;描写人物外貌时,三上只要求采用偏正式短语描写,三下还建议用比喻句来描写。随着年级的升高,习作的要求也在提高。
【实践三】提炼“自悟自构”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习作是靠学生自己练习的事,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自悟自构”式把学生视为习作的主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习作体系。但它又不等同于自由练笔,教学要促进发展,必须对学生的习作行为有所干预:管理、引领、系统化。所以,“自主”但不是盲目的尝试,也不是机械的练习,需要经过严格训练。教师指导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习作知识,他的教学只是给学生某一种求知的平台、工具,起启发诱导的作用,具有暗示性。
四上《习作6》“新编卡通人物故事”中,教者出示图片:兔巴哥、秃鹫,让学生放开想象:这只兔八哥和秃鹫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组织下列三环节活动:
(1) 学生即时创编、交流兔巴哥和秃鹫故事。
(2) 出示片段1(言简意赅的兔巴哥和秃鹫故事),学生谈感受。
(3) 出示片段2(隐含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且文笔优美的兔巴哥和秃鹫故事),学生谈感受。
教者两次运用比较的教学策略,意在通过第(1)环节与第(2)环节的比照,感受立意谋篇的不同,扩张学生习作思维的广度;通过第(2)环节与第(3)环节的比照,深入感受作者用意的深浅和感情的浓淡,拓展学生习作思维深度。比较是鉴赏的最好助跑器,它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揣摩、去体悟:用词造句、优精拙劣,写人的“四要素”,这些习作知识都不是教师机械地传授,而是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自悟建构出来。比较、范文引路、变更稿纸、分层递进等教学策略,在习作教学中绽放着鲜活的生命力。我们还注重学生习作行为跟进,指导学生先阅读修改自己的习作,再与同伴、家长、教师交流、修正。指导学生不仅为自己而写,也为读者而写,让学生作品进入“交换市场”,在流通中提升其价值。
“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全程三段式,整体思考,拉长习作时间,拓宽习作空间,给予学生“自悟自构”的平台,倡导“二次习作”“佳作赏析”,深得广大语文教师的拥护,也改变了学生厌作情绪,深得他们的喜爱。“有所为而作”的理念生长在所有学生的心中,生成在笔尖。我们以学生为本,让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成为他们发现知识、理解生活、养育心灵的人生阅历跑道。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是自由的,他们会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与文本、教师对话。这样的课堂,学生焕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体悟,提升了智力水平。
教师在研究中不再止于“思辨”和“经验总结”,而是展开了大量的、科学意义上的实证研究。他们认真解读每篇阅读教材,围绕文本核心与学段目标,提炼了每篇课文写话(说话)整合点,使习作教学“化整为零”,写的训练融合到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常做“习作体操”;阅读教学“化零为整”,重组读写训练的内容、形式,形成一个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形成“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改变了“导法在先”“自组开放”的教学行为,重激发兴趣,调动积蓄,顺势点拨,追求“真、实、活、新”的学生习作境界。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思考一:提出“自悟自构”概念
我们以苏教版习作教材为依凭,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构建“自悟自构”模式,力求做到“有实证支撑的理论和有理论指导的实证”,为我校及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师开展习作教学提供科学的、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何谓“自悟自构”?即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全程三段,学生在教师无痕引导下,自主参与整个学习活动,领会习作要点,建构自己的习作系统。习作前: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体验与积累,为他们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习作中:学生独立自主地构思与拟稿,在他们最需要、习作最重要的地方,渗入教师“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常令性”的引导,通过范文引路、比较阅读等方法,让学生自己领会习作要点;习作后:学生运用习作中领会的方法,进行“二次习作”(自改习作,同伴、教师阅读后再改习作),促成学生“自悟自构”。
思考二:处理“自悟自构”三种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人”与“文”的关系。我们培养学生“有所为而作”的习惯,摒弃了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风,渗透“练文即炼人”的精神。Y学生是《常州晚报》的小记者,她到“110指挥中心”采访后,本想引用赞美交警的语句或感人的故事于采访稿中,但她最终还是扣住语言描写这一“点”,朴素地记录采访过程,在问答中凸显警员“高标准、严纪律、快节奏、强素质、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所以,她的采访稿发表了。Y学生在习作发表感言中说道:“我觉得这样真实地记录,轻松、快乐,比以往挖空心思寻找点缀的词句润饰文章容易。”像Y学生这种“有所为而作”,怎么为怎么作“的学生逐渐增多。
二是正确处理”生活“与“习作”的关系。“体验在前,习作在后”是我们习作教学的价值目标之一。如六下《习作5》《成长的烦恼》,习作前,教师就引导学生梳理素材填表:
具体有哪些?最头疼的一件事烦恼的原因我的感受
家庭烦恼
学校烦恼
社会烦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搜集、整理、交流自己对家庭、学校、社会相关事情的看法,同时也在整理“全方位关注生活”的思维,根植了“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为生活而作”的习作思想,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教育自己,提高自己。
三是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基于苏教版教材编排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法,以读促写。在习作教学中,回读促写。如四上《习作6》“新编卡通人物故事”教学中,教师引用的精彩语段均采撷文本语句:
(1) 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向夜叉扔去。(《哪吒闹海》)
(2) 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小稻秧脱险记》)
(3) 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恐龙》)
回放文本语段,不但剔除了学生理解句意的时间,而且不待教师“教”而“明”:三句话分别抓住了人物的动作、人物(拟物)的语言、人物(动物)的外形。
【实践一】确定每篇习作翔实的教学目标
我们梳理了苏教版58篇习作,除三年级上册《习作1》“开始学习作”外,我们把57篇习作分成“叙事、写人、状物、想象、应用、综合”六类,综合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年段目标,《教学参考用书》的学期目标和语文教材,确定各篇习作的具体、翔实教学任务与重点,让每一位执教老师有一个明晰的教学方向与要求。例如四上《习作4》“写几段话,学习运用象声词”。
教学要求通过一件事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也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两三段内容不相关的话,用上几个象声词。
教学目标1 懂得象声词的意义和用法,知道运用象声词时一般都要加上引号。2 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3 在对一件事的叙述或对一个(或几个)场景的描写时,能用上几个象声词。解读【作前】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并能及时用象声词记下来。如汽车的“嘀嘀”声,鸭子叫的“嘎嘎”声,下雨时的“淅沥”声等。【作中】1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运用象声词,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如“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这句话中的象声词就给人如闻其声的感觉。2 要求学生能针对性地选择生活中的一件事或者一个场景,进行描写,在描写过程中用上象声词,可以是:AA式的,如“呼呼”“嘶嘶”;可以是ABB式的,如“哗啦啦”“轰隆隆”;也可以是ABAB式的,如“咕嘟咕嘟”“滴答滴答”等,采用变式,丰富表达形式。3 指导学生对自己听到的声音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上几段内容不相关的话,准确地用上几个象声词。【作后】学生小小组交换读各自的习作,看看象声词的使用是否恰当,进行修改。
备注关注本册教材《虎门销烟》《泉城》《开天辟地》《珍珠鸟》这几课中的象声词,阅读中渗透品读、借鉴象声词教学环节。
我们站在儿童的视角,确立“教学目标”;站在教师的视角,解读教学目标,使教师明确习作的全程目标,按目标有序指引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增设“备注栏”,引导教师将习作教学融入平时的阅读教学,消除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隔阂,使两者融为一体,提升学生读写品质。
【实践二】编制每类习作的序列目标
我们既注重研究本单元乃至整册的阅读教材,从中挖掘习作元素练习,又注重衔接每个学段、年级乃至每个学期的梯度要求,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螺旋式叠加,提升学生习作能力。例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
要求目标
解读
三上《习作2》“我的自画像”
给自己画一张像,画好以后,征求一下同学意见,然后写一篇习作。具体可以描写外貌,也可以写写性格、爱好。
1 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2 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按一定顺序写并配上自己创作的自画像。3 按习作要求,依照例文方法,图文结合,抓住主要特点介绍自己。
【作前】指导学生对着镜子给自己画一张像,一边仔细观察外貌一边画,突出显著的外貌特征。【作中】1 指导学生在描写外貌时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如从穿着到头部,描写头部时从上到下。2 指导学生描写外貌时,学习使用“()的嘴巴”的短语形式,使描写较具体。3 引导学生选择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最具特点的部分用一两句话写一写。4 要求学生语句通顺、描写有序。【作后】将自己写的文章读给同学或爸爸妈妈听听,看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特点。
三下《习作2》“为别人画像”为别人画一张像,可以画同学、画老师或家长,还可以画想象中的人。画好了再写一写,除了写外貌,还要写写他的性格、爱好。
1 观察例图,为同学或老师或家长和想象中的人画像。学习例文,揣摩例图和例文是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绘画和写作的。2 仿照例文,按一定顺序写一篇习作。3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具体描写,选择一件事体现人物的性格、爱好等特点。
【作前】指导学生给自己熟悉或喜爱的人画一张像,先仔细观察他的外貌再画,突出显著的外貌特征。观察和绘画时能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作中】1 指导学生能像绘画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外貌,并选择一两处重点部位进行描写。2 学生描写人物的外貌时,可以采用修饰词语,如“炯炯有神”的眼晴,穿着“深红的”风衣,也可以采用比喻句来描写外貌。3 引导通过简写一件事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爱好。【作后】将自己写的文章读给画者或身边熟悉他的人听听,看是否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不同的阶段学写“写人”类文章,在表达上应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就这两例,我们认为:按一定的顺序描述是共通的;但是三上只要求学生描写外貌,性格、爱好是选项,可写可不写,三下就必须写,可引导学生通过简写一件事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爱好;描写人物外貌时,三上只要求采用偏正式短语描写,三下还建议用比喻句来描写。随着年级的升高,习作的要求也在提高。
【实践三】提炼“自悟自构”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习作是靠学生自己练习的事,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自悟自构”式把学生视为习作的主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习作体系。但它又不等同于自由练笔,教学要促进发展,必须对学生的习作行为有所干预:管理、引领、系统化。所以,“自主”但不是盲目的尝试,也不是机械的练习,需要经过严格训练。教师指导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习作知识,他的教学只是给学生某一种求知的平台、工具,起启发诱导的作用,具有暗示性。
四上《习作6》“新编卡通人物故事”中,教者出示图片:兔巴哥、秃鹫,让学生放开想象:这只兔八哥和秃鹫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组织下列三环节活动:
(1) 学生即时创编、交流兔巴哥和秃鹫故事。
(2) 出示片段1(言简意赅的兔巴哥和秃鹫故事),学生谈感受。
(3) 出示片段2(隐含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且文笔优美的兔巴哥和秃鹫故事),学生谈感受。
教者两次运用比较的教学策略,意在通过第(1)环节与第(2)环节的比照,感受立意谋篇的不同,扩张学生习作思维的广度;通过第(2)环节与第(3)环节的比照,深入感受作者用意的深浅和感情的浓淡,拓展学生习作思维深度。比较是鉴赏的最好助跑器,它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揣摩、去体悟:用词造句、优精拙劣,写人的“四要素”,这些习作知识都不是教师机械地传授,而是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自悟建构出来。比较、范文引路、变更稿纸、分层递进等教学策略,在习作教学中绽放着鲜活的生命力。我们还注重学生习作行为跟进,指导学生先阅读修改自己的习作,再与同伴、家长、教师交流、修正。指导学生不仅为自己而写,也为读者而写,让学生作品进入“交换市场”,在流通中提升其价值。
“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全程三段式,整体思考,拉长习作时间,拓宽习作空间,给予学生“自悟自构”的平台,倡导“二次习作”“佳作赏析”,深得广大语文教师的拥护,也改变了学生厌作情绪,深得他们的喜爱。“有所为而作”的理念生长在所有学生的心中,生成在笔尖。我们以学生为本,让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成为他们发现知识、理解生活、养育心灵的人生阅历跑道。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是自由的,他们会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与文本、教师对话。这样的课堂,学生焕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体悟,提升了智力水平。
教师在研究中不再止于“思辨”和“经验总结”,而是展开了大量的、科学意义上的实证研究。他们认真解读每篇阅读教材,围绕文本核心与学段目标,提炼了每篇课文写话(说话)整合点,使习作教学“化整为零”,写的训练融合到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常做“习作体操”;阅读教学“化零为整”,重组读写训练的内容、形式,形成一个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形成“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改变了“导法在先”“自组开放”的教学行为,重激发兴趣,调动积蓄,顺势点拨,追求“真、实、活、新”的学生习作境界。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