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初探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er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以上这段话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表述,它明确地提出了“基本语文素养”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深深地感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一、加大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仅读课本的确太有限了,只有加大课外阅读才能让孩子了解我们民族语文之精华,让孩子走进最真实、最深沉、最美妙的文学世界……
  上一个学期,我利用平时琐碎的时间给孩子们读《儿童文学》等杂志上的文章,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都被作家优美的语言迷住了。他们初步感受到了语言是美丽的;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在讲读一些重点课文前,总要让孩子们在课下查寻有关资料,让孩子们事先对文章或作者有所了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节假日,我喜欢给孩子们布置课外阅读,丰富他们的语文底蕴。这样不但点点滴滴地丰富了自己的课外阅读,还一步一步地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可见加大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
  
  二、抓住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丰富的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一个人进行言语交际的基本前提,口语交际是一种言语的综合性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是他们能在课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进行讨论,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这样在课堂上的口语交际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在讲《大海的歌》第二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找出描写海港景象的句子,用笔画出来。接着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如果你是小导游,同学和老师是游客,你将如何给大家介绍海港里的景色?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利用图像作为外部支柱,把看、听、想、说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愿参与教学,尤其是做导游时的讲解,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样的口语交际难道不是在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吗?在作文课上更为明显,我除了指导方法外,还把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留给了学生们,让他们说自己的想法,哪怕只有一句、两句,只要是自己的心里话,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就行。这样一来学生对作文的畏惧也就慢慢消除了。
  当然,在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的机会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要给他们表达的机会。
  
  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大教育家叶圣陶把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他认为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关系到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建立将使一个孩子终身受益。小学阶段将是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属于后天获得的反射,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不能单纯理解为上课注意听讲,作业按时完成且干净整齐。除此之外,学生好读、善听、会记、常写、注意积累,自觉参与一切有关语文的活动等,也是更加重要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看他是否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这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它反过来又在不断地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
  
  四、不断发现美,体验美,培养学生是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具美感的学科之一,语文的审美有自身的审美与生活的审美。语文自身审美指语文学习者能够发现、欣赏语言文字的字行美、音韵美、修养美和文学美。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为几个层级,语文教育内容的审美情趣还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文学教育是培养语文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加强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是的,语文是美的,因为语文是如此的博大深沉,又是如此的温情似水;语文是美的,因为语文是有情有意,有知识更有理性和思想;语文是美的,因为我们面对语文的时候,就是面对人类最伟大的文明;语文是美的,因为走进语文,我们就走进了一个最真实的情感世界,走进了一个最丰富的意义世界……在语文课上,当我通过自己的讲解唤起了学生的高尚情思,自己就完全沉浸在这种忘我的澄明之中,我就会被语文之美净化!感受语文的美,就是感受生活的美,感受人生的价值,这是多么重要的语文素养呀!
  总之,“语文素养”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课的价值和功能,调整我们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地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尚是早晨,盛夏的太阳便已初露锋芒。热气透过鞋底一个劲儿地往人身体里钻,街上稀稀拉拉的行人更加紧了脚步,想早点儿回到家享受空调的凉爽。此时,一条老旧的巷子里,一群学生正在忙碌着:有的忙着调试摄像机,有的一脸严肃地和别人讲着什么,有的走来走去,一副指点江山的气势……我很自豪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以导演的身份和大家一起完成了微电影《冰箱》的拍摄。  灵感的闪现从来都是那么偶然。早在一个多月前同学们就开始
“你这样不好好学习,将来去做面包师傅!”  “你看,这种应用文还错这么多题,要点一个也没讲到,考什么重点高中!”  这是项老师教育我们时说的话。她常戴一副金框眼镜,镜片中还透露着一丝红色。就在这副看起来神秘漂亮的眼镜背后,藏着一双金雕般的锐眼,很有威慑力。她盯着你时,你大气儿不敢出。有时我们实在不乖,她干脆摘下眼镜,直接盯着我们,没人敢与她对视,除了那几个急于与她争辩的人,当然,也就那几个。  刚
刚从杭州培训回来就接到了同学的电话,我被告知班级暑假实践活动——微电影已经开拍,而我需要参与接下来的拍摄。默默挂掉电话,不禁开始抱怨:总共二十多天假期,刚结束了十天的培训,好不容易回到家还要这么折腾,还有一大堆作业在等着我……不过,激动之情很快便取而代之:毕竟是班里同学自己拍电影,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知会有多好玩儿。  第二天一早我便奔赴片场——新昌城内的一条小巷子。刚踏出家门,我就被新昌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