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内第一家微公益网络社区茶缸网的创始人,杨明不仅以“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生活处处皆公益,微公益因你而简单!”的信条激励着自己,还用这种理念影响着更多的人。
为公益找到一个新方式——微公益
公益对于杨明来说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捐钱捐物,更多的是对于公益的思考。杨明认为传统上的公益有时候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的“精英秀”,而那些带了功利性的公益,更是让这个神圣的事业变了味。“这不是一个真正想做公益的人希望看到的”,“动机和利益点很重要”,让公益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业,杨明认为“关键是找到一种适合的渠道。”
对于从事IT行业的杨明来说,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用他的话说,就是“爱好成了职业”。也正是因为杨明的这份“爱好的职业”,让他为公益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式——微公益。让网络的广泛性、平民性注入到公益事业中去,让公益真正“公”字当头,成为大多数平民参与的事业。杨明说:“我不是什么伟大人物,只是我们想做点好事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太好的渠道。网络是一个很值得挖掘的空间,就这样做起了公益。”
于是,国内第一家微公益网络社区茶缸网诞生了。
1粒米的公益启迪
自从2009年12月“茶缸儿”在上海成立,再到2010年4月“茶缸”公益微博的正式运营,发展到现今拥有众多的“茶友”,杨明说给他支持最大的就是他的爱人干雨宁。“捐米这个主意就是我爱人的主意呢!”杨明对于爱人的支持显得无比幸福。
在茶缸网成立之初,每个月2000元的成本投入全部来自于两人过去的积蓄。虽然网站可以靠赞助生存运营,但是杨明却有自己的信念,“如果有人以商业目的投资‘茶缸’,我不会接受的。短期看来,有充实的资金可以帮助网站经营下去,但这样就违背了我所坚持的公益概念,有了‘秀’的成分,‘茶缸’也不再是纯净的传播温暖的地方了。”
的确,“茶缸”一直奉行的精神是“积少成多,聚米为谷”,“捐米”可以说是“茶缸”的灵魂所在:“每增加一位会员,网站就会捐出10粒米,2500粒米约等于一两米,13亿粒米约等于26吨米;13亿粒米是什么概念?13亿粒米能让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
“微公益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公益本身,而是微公益行为对于社会的良性影响。1粒米更是一种启迪。微公益行为的本质就是要告诉大家做公益其实很简单,而且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杨明这样诠释这1粒米的公益承载。
“茶缸”的主页的上不断更新着攒米的数量。积少成多,至今,“茶缸”已经把五百多公斤的大米送到了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每一个人都是平凡人,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伟人!”
“与其说‘茶缸’是在做公益行动,不如说它更重要的是在传播一种公益理念,传递公益的思维比传递资金或者组织公益活动更重要。”杨明说,“而微博,网络的盛行让公益作为一种人们的日常习惯成为可能,所以,微公益在这一作用上无疑有巨大的优势。”
“茶缸”捐米的参与模式,让做公益变得如此简单,将公益行为融入到日常的网络生活之中,用习惯的力量,使更多的人了解公益、重新开始认识公益、建立习惯性的公益意识、最终让人人公益成为一种时尚。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这也许正是微公益时代到来的原因。在这种理念下,“茶缸”以“每一个人都是平凡人,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伟人!”的口号感染着每一个平凡的伟人。
杨明最后说:“公益是一个值得很多人为之终身奋斗的一项事业,尽管在我国她还不完善、待改进,但是这就是我们青年人应该拥有和具备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这就是他作为一个年轻IT人的理想所在。
责任编辑 张小华
为公益找到一个新方式——微公益
公益对于杨明来说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捐钱捐物,更多的是对于公益的思考。杨明认为传统上的公益有时候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的“精英秀”,而那些带了功利性的公益,更是让这个神圣的事业变了味。“这不是一个真正想做公益的人希望看到的”,“动机和利益点很重要”,让公益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业,杨明认为“关键是找到一种适合的渠道。”
对于从事IT行业的杨明来说,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用他的话说,就是“爱好成了职业”。也正是因为杨明的这份“爱好的职业”,让他为公益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式——微公益。让网络的广泛性、平民性注入到公益事业中去,让公益真正“公”字当头,成为大多数平民参与的事业。杨明说:“我不是什么伟大人物,只是我们想做点好事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太好的渠道。网络是一个很值得挖掘的空间,就这样做起了公益。”
于是,国内第一家微公益网络社区茶缸网诞生了。
1粒米的公益启迪
自从2009年12月“茶缸儿”在上海成立,再到2010年4月“茶缸”公益微博的正式运营,发展到现今拥有众多的“茶友”,杨明说给他支持最大的就是他的爱人干雨宁。“捐米这个主意就是我爱人的主意呢!”杨明对于爱人的支持显得无比幸福。
在茶缸网成立之初,每个月2000元的成本投入全部来自于两人过去的积蓄。虽然网站可以靠赞助生存运营,但是杨明却有自己的信念,“如果有人以商业目的投资‘茶缸’,我不会接受的。短期看来,有充实的资金可以帮助网站经营下去,但这样就违背了我所坚持的公益概念,有了‘秀’的成分,‘茶缸’也不再是纯净的传播温暖的地方了。”
的确,“茶缸”一直奉行的精神是“积少成多,聚米为谷”,“捐米”可以说是“茶缸”的灵魂所在:“每增加一位会员,网站就会捐出10粒米,2500粒米约等于一两米,13亿粒米约等于26吨米;13亿粒米是什么概念?13亿粒米能让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
“微公益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公益本身,而是微公益行为对于社会的良性影响。1粒米更是一种启迪。微公益行为的本质就是要告诉大家做公益其实很简单,而且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杨明这样诠释这1粒米的公益承载。
“茶缸”的主页的上不断更新着攒米的数量。积少成多,至今,“茶缸”已经把五百多公斤的大米送到了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每一个人都是平凡人,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伟人!”
“与其说‘茶缸’是在做公益行动,不如说它更重要的是在传播一种公益理念,传递公益的思维比传递资金或者组织公益活动更重要。”杨明说,“而微博,网络的盛行让公益作为一种人们的日常习惯成为可能,所以,微公益在这一作用上无疑有巨大的优势。”
“茶缸”捐米的参与模式,让做公益变得如此简单,将公益行为融入到日常的网络生活之中,用习惯的力量,使更多的人了解公益、重新开始认识公益、建立习惯性的公益意识、最终让人人公益成为一种时尚。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这也许正是微公益时代到来的原因。在这种理念下,“茶缸”以“每一个人都是平凡人,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伟人!”的口号感染着每一个平凡的伟人。
杨明最后说:“公益是一个值得很多人为之终身奋斗的一项事业,尽管在我国她还不完善、待改进,但是这就是我们青年人应该拥有和具备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这就是他作为一个年轻IT人的理想所在。
责任编辑 张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