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读好书,写好字,这是语文教学的根基。语文教学的取舍关键要看教学是否植入语文的“根”,有舍才有得,面面俱到,结果必然是蜻蜓点水,乱花迷人,只有直击要点,方可拨云见日。
一、导入点题,直击文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时候教师没有学会将自己边缘化,没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假如我是一名小学生,我会如何在自然中成长,我面对新的一课,我如何很有兴致地学习……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就不会绕圈子了,而是直奔主题。
直奔主题,从新课开始就要行动起来,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设计导语,定位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全文的线索,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很有条理地了解课文内容。
如《拉萨的天空》的导入片断:出示拉萨的天空图,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调动学生的积累,让学生的积累和文本进行对接的过程。学生答不出这是拉萨的天空是正常的。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如果让你描述一下这样的天空,你会怎么描述?”有的学生说:“我会说这样的天空在什么地方才能看得到。”有的说:“我会说这样的天空是什么样的。”还有的说:“我会说看了这样的天空后,我会有什么感受和联想。”这时,教师引导说:“拉萨是我国有名的日光城,请大家跟着作者走进西部,走进拉萨,仰望那一碧如洗的天空。”
学生喜欢画面的新奇直观,我们可以利用挂图、录音、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事,如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到语文课堂看一看、听一听,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本的“说什么”上,忽视了“怎么说”的问题。在《拉萨的天空》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天空切入,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进入“如何说”的思考中,这样才能真的把教材当做一个例子,为以后的习作打开思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表现,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二、整合课后生字,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年级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低年级要特别重视笔顺教学,正确的笔顺教学会为学生将来的书写打下基础;中年级要让学生学会给生字找朋友,从笔顺走向板块分析;高年级可适当渗透一些造字法的分析。板块分析、语境识字、以旧带新都是很好的识字方法,无论是哪种教法,都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识字和写字密切相关,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就要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书写的兴趣和习惯,教师也要加强修养,写字规范认真,创造机会,搭建展示成功的平台,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
如苏教版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生字教学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的生字是“佳、倍、重、扶、幼、念、兄、忆、独”,要求会读的字是“逢、携、插、挽、眺”。面对这些生字,教师可以设计词串进行教学。“重阳节、扶老携幼、远眺思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将以上的生字嵌入词串中,字词句不分家,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进入三年级后,教师不要再让学生一笔一画地记忆生字的形体,要多从字的形象来记忆。
以下是笔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片断:
师:在刚才的词串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
生1:“佳”不大好记。
生2:人丁旺,土地多,就是“好”呗,“好”就是“佳”啊!
生3:“幼”难记。
生4:“幼”有点像“动”字,又像“幻”字,左边是个“幺”字,右边是个“力”字。“老幺”就是老小,“幼”是“小”的意思。
完成字形教学之后,教师让学生描红、说感受,然后根据学生的要求,对个别字进行书写点拨。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识写结合、识用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刷新中提速
课标明确要求: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地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
如《西湖》的朗读教学指导:可以先找中下水平的学生读,在该生读的过程中,在黑板上板书出该生读错的字,并及时纠正点拨。这样的指名读,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注音,读正确。
接着,让学生自己试读,再找一名读得好的学生到台上读,这一次主要是为了激励和示范。我们可以采用分组读、自由读、选段读、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
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则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为了朗读而朗读。范读是为了指导到位,引读是为了理解课文,分角色读适用于对话多的文本,齐读是为了渲染气氛,默读更多的是带着问题自主读。
教师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让他们自己读,让生命在读中觉醒,生成语言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
一、导入点题,直击文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时候教师没有学会将自己边缘化,没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假如我是一名小学生,我会如何在自然中成长,我面对新的一课,我如何很有兴致地学习……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就不会绕圈子了,而是直奔主题。
直奔主题,从新课开始就要行动起来,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设计导语,定位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全文的线索,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很有条理地了解课文内容。
如《拉萨的天空》的导入片断:出示拉萨的天空图,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调动学生的积累,让学生的积累和文本进行对接的过程。学生答不出这是拉萨的天空是正常的。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如果让你描述一下这样的天空,你会怎么描述?”有的学生说:“我会说这样的天空在什么地方才能看得到。”有的说:“我会说这样的天空是什么样的。”还有的说:“我会说看了这样的天空后,我会有什么感受和联想。”这时,教师引导说:“拉萨是我国有名的日光城,请大家跟着作者走进西部,走进拉萨,仰望那一碧如洗的天空。”
学生喜欢画面的新奇直观,我们可以利用挂图、录音、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事,如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到语文课堂看一看、听一听,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本的“说什么”上,忽视了“怎么说”的问题。在《拉萨的天空》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天空切入,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进入“如何说”的思考中,这样才能真的把教材当做一个例子,为以后的习作打开思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表现,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二、整合课后生字,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年级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低年级要特别重视笔顺教学,正确的笔顺教学会为学生将来的书写打下基础;中年级要让学生学会给生字找朋友,从笔顺走向板块分析;高年级可适当渗透一些造字法的分析。板块分析、语境识字、以旧带新都是很好的识字方法,无论是哪种教法,都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识字和写字密切相关,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就要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书写的兴趣和习惯,教师也要加强修养,写字规范认真,创造机会,搭建展示成功的平台,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
如苏教版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生字教学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的生字是“佳、倍、重、扶、幼、念、兄、忆、独”,要求会读的字是“逢、携、插、挽、眺”。面对这些生字,教师可以设计词串进行教学。“重阳节、扶老携幼、远眺思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将以上的生字嵌入词串中,字词句不分家,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进入三年级后,教师不要再让学生一笔一画地记忆生字的形体,要多从字的形象来记忆。
以下是笔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片断:
师:在刚才的词串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
生1:“佳”不大好记。
生2:人丁旺,土地多,就是“好”呗,“好”就是“佳”啊!
生3:“幼”难记。
生4:“幼”有点像“动”字,又像“幻”字,左边是个“幺”字,右边是个“力”字。“老幺”就是老小,“幼”是“小”的意思。
完成字形教学之后,教师让学生描红、说感受,然后根据学生的要求,对个别字进行书写点拨。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识写结合、识用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刷新中提速
课标明确要求: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地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
如《西湖》的朗读教学指导:可以先找中下水平的学生读,在该生读的过程中,在黑板上板书出该生读错的字,并及时纠正点拨。这样的指名读,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注音,读正确。
接着,让学生自己试读,再找一名读得好的学生到台上读,这一次主要是为了激励和示范。我们可以采用分组读、自由读、选段读、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
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则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为了朗读而朗读。范读是为了指导到位,引读是为了理解课文,分角色读适用于对话多的文本,齐读是为了渲染气氛,默读更多的是带着问题自主读。
教师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让他们自己读,让生命在读中觉醒,生成语言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