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化学新课程高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化学新课程高考的发展方向如何?已经实行新课程地区的化学高考有怎样的特点?文章以江苏省化学高考试卷为例,从确立新的化学知识观、尊崇新的化学能力观、倡导新的化学课程观等三方面对化学新课程高考的命题思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化学新课程高考 命题思想 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在首批实验区已经推行5年多了,到2011年将在全国全面实行。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化学新课程高考如何,这也是广大师生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新课程高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化学新课程高考的发展方向如何?已经实行新课程地区的化学高考有怎样的特点?这些都是我们所关注的。
毫无疑问,高考作为一种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其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有利于推动中学教学改革,二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新课程高考亦当如此,新课程高考必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促进、引领中学教学改革,同时还要有合理的区分度,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要实现这样的功能,新课程高考必须有新的命题思想和方法。那么理想状态中的化学新高考必须确立怎样的命题思想才能实现高考的这两个功能?江苏省2008、2009两年化学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命制对此作出了实践性尝试,给予我们很多启发,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主要思想。
1.确立新的化学知识观
检讨传统的教学,我们会发现有一种观念根深蒂固,那就是“依纲扣本”的教学思路,反映到具体教学工作中就是“只有在考纲和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才有价值,才应该去学习掌握”。化学知识被我们僵化为大纲中和书本上的符号化了的知识,所有教学工作就是在这些“知识”上打转转,导致教学目光狭隘,学生发展受限。新课程理念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新的“课程知识观”取代这种旧的“教材知识观”,也就是说化学知识应该是课程知识而不是课本知识,化学课程学习也绝不仅仅就是学习大量化学知识。因此,新课程教学要体现三个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知识目标,如果仅仅盯着教材的一堆知识来教学又怎能实现化学课程的新目标?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正在为此作不懈的努力。如何利用化学课程的知识教学来实现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在高考的笔试考试中,这些目标如何去体现?高考如何实现对这种“大化学知识观”下的教学引导?这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江苏省近两年新课程高考的命题经验对此问题作出了尝试性解决。
江苏自2005年秋进入新课程,2008年首次实行化学新课程高考,2008年高考试卷新课程思想初现端倪,而2009年的命题思想已经成熟,可以预见如果以后江苏高考的整体模式不发生变化的话,则化学试卷的命题就会坚持、完善已经形成的这种思路。江苏化学新课程高考试卷整体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部分,选择题共14题,非选择题7题。重点考查基本知识的选择题部分仅仅只有14道题,如果仍然是老思想,要全面考查教材的知识,那么如何去覆盖所学5本教材知识?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江苏的命题者就跳出了这个老框框,不再强调知识的全面覆盖,从一种大的化学课程知识观出发重新审视,重点抓住化学课程的主干知识,并且一以贯之每年必考的这些化学课程的核心知识,如2008、2009年在选择题部分都考查了“NA、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离子浓度比较、原电池原理、有机物结构性质、无机物变化、实验基础知识判断”共8个知识点,我们称之为“8必考”,另外“化学用语、化学与STSE简单知识、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简单计算、事实原理现象解释”共6个点也是频繁出现。命题者为什么偏爱这些考点?显然,它们代表了化学课程观的重要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的重要的化学课程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是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要求,新课程高考也就是要来促进这种基本掌握,所以说“书本多了,知识多了,教学时间少了,老师无法教了,新课程高考无法考了”这种担心是错误的,江苏省的新课程高考对此作出了完美的回答:抓化学课程的核心主干知识就是抓住化学新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知识教学要求。
江苏省高考不但在考查内容上强调化学课程知识而不是化学教材知识,而且从知识的来源方面实现这种知识观转变。新课程观点认为,学生课程知识的来源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化学知识不应该仅局限于教材,与教材知识的学习相比,学生更重要的任务是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当我们把这种观念运用到命题上时,就会出现两个现象,一是考核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二是考核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是知识的识记。从江苏2008、2009年的试题来看(特别是比较成熟的2009年试题),试题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单从选择题来看,2008年第11题的“香兰素”,2009年第10题的“10-羟基喜树碱”、第11题D选项的“制Na2FeO4”、第12题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等内容都是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考生只能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判断,而非选择题部分则更是如此,下文有述。江苏省在新课程高考中对知识的这种考查思想无疑增加了新课程知识考查的厚实度,深化了对新课程知识目标的理解,也打消了一些有关新课程知识目标考核被虚化的担心。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江苏省命题者确立了新的化学知识观的结果。
新的化学知识观为新课程高考命题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使命题者摆脱了长久以来教材知识观的束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新的化学课程知识,按照这种观点来命制试题的做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相信对全国的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都会有较大的借鉴作用。这样的做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且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为化学教材“一纲多本”的现象已经出现,再严格依照教材內容来命题就会变得难以操作,因此,依据课标超越教材来命制试题就是化学新课程高考的一个合理选择。
2.尊崇新的化学能力观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并不是孤立的,化学知识是化学课程的知识而不仅是化学教材知识,化学能力也一定是化学课程本身所包含的一种质的能力要求,而不再是那种“纯粹掌握技术”的能力。在以往传统教学中大量追求的所谓解题技巧、解题方法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淡化甚至抛弃,比如“方程式配平技巧”、“十字交叉法”、“讨论法”等。在2009年2月颁布的全国《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化学》中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指出:“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那么是测试什么样的能力呢?——“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具体有3点:“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由此观之,化学新课程追求的化学能力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信息能力、分析解决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简单地总结后就是“创新学习能力”。这种新课程倡导的化学能力观如何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新课程高考的指挥作用不容忽视。江苏省化学新课程命题对此作出了非常明确的引导。江苏省新课程试卷非选择题部分共7道题,其中第7题为选修模块题,能力要求不高。那么如何在6道试题中来落实新高考的这种能力要求,在考查的思路上,体现出与新课程教学思路的接轨,强调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显然试题命制者要花费不少脑筋。
从2008年和2009年的江苏省高考化学试题来看,命题者在强化化学能力考查方面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其突出的成果有3个:一是大胆改革考试题型,二是大胆选择试题素材,三是尝试试题研制新方法。
高考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固定思维模式,也形成了一些结构固定的试题模型,毫无疑问,这些都对高考长期稳定发展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实验方面的判断选择错对题,仪器搭配连接题,元素化合物的框图推断题,试卷的压轴计算题等。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也可以看出,这类试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化学的纯粹性较强而联系实际性较差,也就是说虚拟的、书斋式的化学能力意识较强,题目给人的感觉大多是为了考试而虚构编造出来的。显然解答这种试题的能力是完全可以靠训练来培养的,这种训练出来的“虚假能力”不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创新学习能力”。江苏省新课程高考就放弃了这种试题题型,在2009年高考试题中不再出现这类试题。那么如何去寻找一种能够体现真实的学习能力的新题型?江苏省命题者在这方面采取的做法是“大胆选择试题素材,尝试试题研制新方法”。试题素材关系到试题的情境,试题情境的熟悉度或陌生度直接影响考生的学习心理,影响考生的信息筛选、获得、应用能力,影响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江苏省2009年非选择部分的6道考题,都坚持了这种命题思想——素材取材于工业生产或生活实际,试题情境真实而生疏,确保每一个考生都遇到同样陌生的公平试题,出发点高落地点低,考查学生一种真实的学习能力。如15题以生产医用氯化钙为素材综合考查“检验沉淀是否完全、酸化目的、滴定分析计算及误差分析”等;16题以“工业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钾和氧化铁红颜料的工艺流程”为素材,取材于化工专业杂志《化工环保》2000年第2期的一篇论文《硫酸亚铁的综合利用》;17题“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利用”取材于近几年来的工业新工艺;18题“ClO2处理工业废水和连续碘量法”更是如此;而19题的“多沙唑嗪盐酸盐合成”则取自于2009年第2期的《浙江化工》。所有这些都表明,化学新课程高考注重真实学习能力的考查,就必须力避陈旧试题,只有推陈出新,才是打破“模拟训练教学法”的唯一方法,让训练出来的所谓“能力”失效,学生在这种真实而陌生的化学问题情景中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化学学习能力。江苏省新高考对此作出的努力是成功的,经过2年来的探索,江苏省对这类试题命制的思路是清晰的,技术也是成熟的,一般来说此类试题都要经过“内容定向→素材搜寻→问题打磨→完善检验”的编制过程[1]。这种思想方法和编制技术为新课程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提供了保证,江苏省化学新课程高考所尊崇的这种化学能力观与新课程所要求的化学能力观是完全契合的。
3.倡导新的化学课程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高中化学课程“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的另一个根本性质——化学课程的人文性。说到底,化学课程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和培养化学能力,还要在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中感觉化学课程文化,体悟情感态度,催发人文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服务。当然,这些课程任务的落实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关键是目前如何处理好这些任务与帮助学生赢得升学考试的关系。如果新课程高考在这方面没有作为,那么新课程的这些美好愿景最终也就会落空。化学新课程高考在考查目标上,如何突出化学的教化功能,在提升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情感态度,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负责,这是新课程高考不能回避也不该回避的一个问题。尽管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精神等在笔试的情况下暂时无法检测,但是江苏化学新课程高考对此作出的相关努力却是明晰的,这些内容虽然没有成为考查对象,但已经成为在新课程高考考试中的培养对象了。
可以肯定,在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理想的新课程高考将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从江苏省2008、2009两年新课程高考试卷中得到的启示是巨大的,它已经形成和正在秉持的三种命题思想应该成为新课程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因为它有利于促进、引导中学化学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华.原创型综合分析题的命制流程解码.化学教学,2009,3:62-65.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
关键词: 化学新课程高考 命题思想 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在首批实验区已经推行5年多了,到2011年将在全国全面实行。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化学新课程高考如何,这也是广大师生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新课程高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化学新课程高考的发展方向如何?已经实行新课程地区的化学高考有怎样的特点?这些都是我们所关注的。
毫无疑问,高考作为一种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其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有利于推动中学教学改革,二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新课程高考亦当如此,新课程高考必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促进、引领中学教学改革,同时还要有合理的区分度,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要实现这样的功能,新课程高考必须有新的命题思想和方法。那么理想状态中的化学新高考必须确立怎样的命题思想才能实现高考的这两个功能?江苏省2008、2009两年化学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命制对此作出了实践性尝试,给予我们很多启发,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主要思想。
1.确立新的化学知识观
检讨传统的教学,我们会发现有一种观念根深蒂固,那就是“依纲扣本”的教学思路,反映到具体教学工作中就是“只有在考纲和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才有价值,才应该去学习掌握”。化学知识被我们僵化为大纲中和书本上的符号化了的知识,所有教学工作就是在这些“知识”上打转转,导致教学目光狭隘,学生发展受限。新课程理念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新的“课程知识观”取代这种旧的“教材知识观”,也就是说化学知识应该是课程知识而不是课本知识,化学课程学习也绝不仅仅就是学习大量化学知识。因此,新课程教学要体现三个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知识目标,如果仅仅盯着教材的一堆知识来教学又怎能实现化学课程的新目标?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正在为此作不懈的努力。如何利用化学课程的知识教学来实现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在高考的笔试考试中,这些目标如何去体现?高考如何实现对这种“大化学知识观”下的教学引导?这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江苏省近两年新课程高考的命题经验对此问题作出了尝试性解决。
江苏自2005年秋进入新课程,2008年首次实行化学新课程高考,2008年高考试卷新课程思想初现端倪,而2009年的命题思想已经成熟,可以预见如果以后江苏高考的整体模式不发生变化的话,则化学试卷的命题就会坚持、完善已经形成的这种思路。江苏化学新课程高考试卷整体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部分,选择题共14题,非选择题7题。重点考查基本知识的选择题部分仅仅只有14道题,如果仍然是老思想,要全面考查教材的知识,那么如何去覆盖所学5本教材知识?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江苏的命题者就跳出了这个老框框,不再强调知识的全面覆盖,从一种大的化学课程知识观出发重新审视,重点抓住化学课程的主干知识,并且一以贯之每年必考的这些化学课程的核心知识,如2008、2009年在选择题部分都考查了“NA、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离子浓度比较、原电池原理、有机物结构性质、无机物变化、实验基础知识判断”共8个知识点,我们称之为“8必考”,另外“化学用语、化学与STSE简单知识、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简单计算、事实原理现象解释”共6个点也是频繁出现。命题者为什么偏爱这些考点?显然,它们代表了化学课程观的重要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的重要的化学课程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是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要求,新课程高考也就是要来促进这种基本掌握,所以说“书本多了,知识多了,教学时间少了,老师无法教了,新课程高考无法考了”这种担心是错误的,江苏省的新课程高考对此作出了完美的回答:抓化学课程的核心主干知识就是抓住化学新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知识教学要求。
江苏省高考不但在考查内容上强调化学课程知识而不是化学教材知识,而且从知识的来源方面实现这种知识观转变。新课程观点认为,学生课程知识的来源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化学知识不应该仅局限于教材,与教材知识的学习相比,学生更重要的任务是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当我们把这种观念运用到命题上时,就会出现两个现象,一是考核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二是考核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是知识的识记。从江苏2008、2009年的试题来看(特别是比较成熟的2009年试题),试题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单从选择题来看,2008年第11题的“香兰素”,2009年第10题的“10-羟基喜树碱”、第11题D选项的“制Na2FeO4”、第12题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等内容都是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考生只能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判断,而非选择题部分则更是如此,下文有述。江苏省在新课程高考中对知识的这种考查思想无疑增加了新课程知识考查的厚实度,深化了对新课程知识目标的理解,也打消了一些有关新课程知识目标考核被虚化的担心。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江苏省命题者确立了新的化学知识观的结果。
新的化学知识观为新课程高考命题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使命题者摆脱了长久以来教材知识观的束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新的化学课程知识,按照这种观点来命制试题的做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相信对全国的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都会有较大的借鉴作用。这样的做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且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为化学教材“一纲多本”的现象已经出现,再严格依照教材內容来命题就会变得难以操作,因此,依据课标超越教材来命制试题就是化学新课程高考的一个合理选择。
2.尊崇新的化学能力观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并不是孤立的,化学知识是化学课程的知识而不仅是化学教材知识,化学能力也一定是化学课程本身所包含的一种质的能力要求,而不再是那种“纯粹掌握技术”的能力。在以往传统教学中大量追求的所谓解题技巧、解题方法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淡化甚至抛弃,比如“方程式配平技巧”、“十字交叉法”、“讨论法”等。在2009年2月颁布的全国《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化学》中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指出:“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那么是测试什么样的能力呢?——“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具体有3点:“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由此观之,化学新课程追求的化学能力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信息能力、分析解决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简单地总结后就是“创新学习能力”。这种新课程倡导的化学能力观如何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新课程高考的指挥作用不容忽视。江苏省化学新课程命题对此作出了非常明确的引导。江苏省新课程试卷非选择题部分共7道题,其中第7题为选修模块题,能力要求不高。那么如何在6道试题中来落实新高考的这种能力要求,在考查的思路上,体现出与新课程教学思路的接轨,强调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显然试题命制者要花费不少脑筋。
从2008年和2009年的江苏省高考化学试题来看,命题者在强化化学能力考查方面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其突出的成果有3个:一是大胆改革考试题型,二是大胆选择试题素材,三是尝试试题研制新方法。
高考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固定思维模式,也形成了一些结构固定的试题模型,毫无疑问,这些都对高考长期稳定发展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实验方面的判断选择错对题,仪器搭配连接题,元素化合物的框图推断题,试卷的压轴计算题等。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也可以看出,这类试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化学的纯粹性较强而联系实际性较差,也就是说虚拟的、书斋式的化学能力意识较强,题目给人的感觉大多是为了考试而虚构编造出来的。显然解答这种试题的能力是完全可以靠训练来培养的,这种训练出来的“虚假能力”不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创新学习能力”。江苏省新课程高考就放弃了这种试题题型,在2009年高考试题中不再出现这类试题。那么如何去寻找一种能够体现真实的学习能力的新题型?江苏省命题者在这方面采取的做法是“大胆选择试题素材,尝试试题研制新方法”。试题素材关系到试题的情境,试题情境的熟悉度或陌生度直接影响考生的学习心理,影响考生的信息筛选、获得、应用能力,影响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江苏省2009年非选择部分的6道考题,都坚持了这种命题思想——素材取材于工业生产或生活实际,试题情境真实而生疏,确保每一个考生都遇到同样陌生的公平试题,出发点高落地点低,考查学生一种真实的学习能力。如15题以生产医用氯化钙为素材综合考查“检验沉淀是否完全、酸化目的、滴定分析计算及误差分析”等;16题以“工业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钾和氧化铁红颜料的工艺流程”为素材,取材于化工专业杂志《化工环保》2000年第2期的一篇论文《硫酸亚铁的综合利用》;17题“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利用”取材于近几年来的工业新工艺;18题“ClO2处理工业废水和连续碘量法”更是如此;而19题的“多沙唑嗪盐酸盐合成”则取自于2009年第2期的《浙江化工》。所有这些都表明,化学新课程高考注重真实学习能力的考查,就必须力避陈旧试题,只有推陈出新,才是打破“模拟训练教学法”的唯一方法,让训练出来的所谓“能力”失效,学生在这种真实而陌生的化学问题情景中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化学学习能力。江苏省新高考对此作出的努力是成功的,经过2年来的探索,江苏省对这类试题命制的思路是清晰的,技术也是成熟的,一般来说此类试题都要经过“内容定向→素材搜寻→问题打磨→完善检验”的编制过程[1]。这种思想方法和编制技术为新课程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提供了保证,江苏省化学新课程高考所尊崇的这种化学能力观与新课程所要求的化学能力观是完全契合的。
3.倡导新的化学课程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高中化学课程“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的另一个根本性质——化学课程的人文性。说到底,化学课程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和培养化学能力,还要在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中感觉化学课程文化,体悟情感态度,催发人文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服务。当然,这些课程任务的落实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关键是目前如何处理好这些任务与帮助学生赢得升学考试的关系。如果新课程高考在这方面没有作为,那么新课程的这些美好愿景最终也就会落空。化学新课程高考在考查目标上,如何突出化学的教化功能,在提升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情感态度,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负责,这是新课程高考不能回避也不该回避的一个问题。尽管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精神等在笔试的情况下暂时无法检测,但是江苏化学新课程高考对此作出的相关努力却是明晰的,这些内容虽然没有成为考查对象,但已经成为在新课程高考考试中的培养对象了。
可以肯定,在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理想的新课程高考将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从江苏省2008、2009两年新课程高考试卷中得到的启示是巨大的,它已经形成和正在秉持的三种命题思想应该成为新课程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因为它有利于促进、引导中学化学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华.原创型综合分析题的命制流程解码.化学教学,2009,3:62-65.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