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解一道诗歌鉴赏题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iy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沁园春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表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吏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注]词约写于宁宗庆元二年(1196),时稼轩投闲置散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滨。灵山。位于上饶境内。
  [题目]这首词的比喻很有特色,请具体谈一谈。
  [解题思路]通读全文之前要对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要特色进行回顾。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词人,词风雄健。他一身主张抗金,但不得志。所以其词多抒发爱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感慨。
  先通读全词,对相关意向在脑海里留下初步印象。全词出现的景物名词有“嶂”“马”“山”“湍”“珠”“桥”“月”“弓”“松”“庐”“风雨”“峰”“偃湖”等。另外还有“谢家子弟”“相如”“太史公”等指人名词。
  再看题目。题目把赏析的范围限制在了“比喻”这一话题上。结合修辞知识,比喻三要素是本体,喻体及相似点。就要先从这些相关名词中区别出哪些是本体,是此人亲眼所见的实物,哪些是喻体,是词人根据相似性联想出来的彼物。带着这样的思路再次走进作品。“叠嶂西驰,万马回旋”显然这两句是把重叠的山峦比作冲撞盘旋的战马,这样化动为静,写出了群山的气势,也折射出了作者的豪迈英雄气概。“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这两句也是同样手法。“惊湍”是实,“跳珠”是虚,比喻溅起的水滴。“小桥”是实,“缺月初弓”是虚,比喻卧桥的姿态。
  “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前有“似”字领起,显然是比喻。“似”前省略了主语,可以通过前文推测出来。“争先见面重重”,是运用拟人,写出了群山争先恐后与人见面的“心态”。那么似“谢家子弟…‘相如庭户”的也应是群山。东晋谢家是门阀世族,谢安一家子弟杰出,以谢家的超群出众,以形容挺拔轩昂的山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美)”,这里暗用典故,将巍巍群山比喻成闲雅大方,从容不迫的司马相如,让人感受到山的典雅大方。后文“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也是指作者身处群山之间,被群山雄放、深邃、高雅、刚健气度所折服,好像在看同样雄深雅健的太史公的文章一样。这里用太史公的文风比喻群山的美姿,显示出了作者不凡的胸襟、气度和才识。
  [答案归纳]文章分析到这里就可以从容做答了:1 上阙把山比喻成“奔马”,把进溅的湍水比喻成“跳珠”,把卧桥比喻成“缺月初弓”,写活了灵山美景。2,下阙把群山比谢、司马两望族,比太史公文章,写出了群山的不凡气度。3,显示出作者不凡的胸襟、气度和才识,也隐隐透露出壮志难酬的苦闷。
  [实战演练]
  请对下面两首诗中的比喻用法略作分析。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参考答案]
  第一首诗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第二首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