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不同 效果迥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_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开设是新、老教材区分的重要标志之一,每册新教材都会结合单元内容安排几次实践活动,大家普遍对这样的“单元实践活动”比较重视,因为它有规定的课时,明确的目标,便于检测;但对练习中安排的“习题实践活动”却关心不够,或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编者意图未能得到体现. 一次习题实践活动是很小,如果经营得当,小项目也能取得大效益.
  【案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8页三角形的面积练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取整厘米数),算出它的面积. 并作了提示:想想怎样测量红领巾的高?(我原先认为: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先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再运用公式求面积的习题,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现在只不过是将测量的对象由图形改成了实物——红领巾,考查的内容还是一样的,难度并不大. )没想到学生的操作情况却大出我的意料.
  生:我的红领巾底是95厘米,高是34厘米,面积是1615平方厘米.
  生:我测量的结果与他不同,底是90厘米,高是30厘米,面积是1350平方厘米.
  生:我红领巾的面积是2088平方厘米,它的底是116厘米,高是36厘米.
  ……
  (学生发言踊跃,测量结果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 没想到这么容易的实践操作问题学生间竟然产生这么大的分歧. )
  师:同学们都能先测量红领巾的底和高,再运用刚学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求面积,但测量的结果相差比较大,大家想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可能是测量时尺不够长,分几次测量,产生了偏差.
  生:可能是测量的时候红领巾皱在那里,没有拉直,测量的结果就偏小.
  生:也有可能是红领巾的高量歪了,没有与底垂直,这样测量的结果就比实际的大一些.
  生:可能是……
  师:问题找出来了,操作中该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呢?
  生:尺太短的问题比较好解决,只要向老师借一把米尺或卷尺就可以了.
  生:为了防止它皱,我们可以前后四人合作,将红领巾平铺在桌面上,固定住三个角后再进行测量.
  生:红领巾是轴对称图形,将它对折,折痕就是它的高,比画垂线方便多了,并且测量底也比较简单,只要量底的一半,然后再乘以2就可以了,也能解决尺太短的问题.
  生:也可以不求出红领巾的底,直接用底的一半乘以高!因为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起来,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红领巾底的一半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用它乘以折痕的长度(也就是高)就得到了红领巾的面积. (如图)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底的一半就是长,高就是宽,它们相乘的结果就是红领巾的面积,不一定非得测量红领巾的整个底长. (如图)
  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同学们方法可真多,下面请大家用刚才讨论出来的策略再次测量红领巾的底和高.
  不一会儿,学生开始了交流,令人意外的是,大部分测量的结果相差仍然比较大(底边最多相差20厘米),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得以,我只好请相差最大的两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测量的过程,期望能从中发现“症结”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两组的方法完全相同!
  “就算有误差,也不可能这么大呀. ”我犯迷糊了.
  “老师,可能是他们的红领巾不一样大. ”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更加沸腾了,同学们纷纷将自己的红领巾拿出来与同伴比较,果然,红领巾在尺寸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老师,同样的红领巾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尺寸?究竟怎样的尺寸才是合适的呢?”学生的突然发问,我始料未及,就顺势将“球”踢给了学生: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将本次活动的过程及你研究的成果写成数学日记,明天上课交流.
  第二天的课堂比往常热闹了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通过这次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不仅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而且对少先队员的标志——红领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红领巾有大、小两种不同的规格:三条边分别是60厘米 × 60厘米 × 100厘米、72厘米 × 72厘米 × 120厘米. 在爸爸的帮助下,我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分别是1660平方厘米和2388平方厘米.
  “我从没想到神圣的红领巾也会成为伪劣商品,然而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却又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在校外购买的红领巾都比规定的尺寸短了好多,面积一般都要少100平方厘米左右,虽然只有巴掌大,但积少成多,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我算了一笔账:如果全国1亿多的小学生都佩戴这种伪劣的红领巾,厂家就可节省布料100万平方米,用它可做成标准的红领巾600多万条,如果一条卖1元,就可盈利600多万元,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呀!”
  ……
  【反思】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面对这一习题,我们大多关注“量什么”,很少思考“怎么量”,平常的操作也局限于“纸上谈兵”,但纸上的操作能替代实际的测量吗?如果不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就不会遇到像“尺子不够长”、“图形不平整”之类的问题,只会程式化的先测量底和对应的高再求面积,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先将红领巾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再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奇思妙想,也不会在意红领巾的尺寸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问题(测量数据不统一)、分析问题(测量出错的原因)、解决问题(红领巾尺寸不一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且能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意义是深远的.
  理念体现于细节!数学实践活动只有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才有生存的土壤,它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拟从阅读数学课堂现场的四个方面,即核心点、关键点、着力点、落脚点来思考、阐述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鲜活起来、灵动起来、深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生命的潜能,更好地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学课堂;鲜活;现场;生命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教师们最神圣的殿堂,教师的一生就是从一个课堂走向另一个课堂. 课堂上,一旦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老师
【摘要】探究能力是学生社会性特性展现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所应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同时更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理论知识,就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  中国近代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诺贝尔奖获得者、波兰实验化学家居里夫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它的应用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但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尚未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或不知怎样辅助教学,片面追求大而全的课件,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思想不尽相同,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图像,繁杂的数学符号等,这些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具有特殊性。本文根据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功能,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
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乐学、创新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乐学、创新促会学,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好动,教师抓住这一特征,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一、情境设置,激发求知欲望  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要】本文利用区间套和连续函数的局部有界性给出了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有界性定理的一种全新的证明方法。  【关键词】闭区间列;区间套;局部有界性    1引 言  连续函数是数学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函数。连续是讨论函数的导数、微分、中值定理、积分等的基础,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也显得非常重要。在闭区间上函数的性质中,有界性定理又是最值定理和介值定理等的基础。  在很多数学教材和文献中,给出了有界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各类考试、检测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试卷评讲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堂好的试卷讲评课对巩固双基、规范解题、熟练技巧、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有着特殊意义.以下是本人在多年的高三教学中,对数学试卷讲评的一些体会和见解.  一、试卷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精心准备  1抓重点、讲典型  讲课(题)必须讲在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上,要具有导向性,要能激发
初中数学教学在当前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学生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在数学的学习上,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因此,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探究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成为必然之势.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运用哪些方法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数学教学的经验,将在下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一、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有效前提,所以很多教师都会说:“兴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面对新的要求,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已经在尝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数学教学,那么,在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如何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呢?  一、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练习总是和教学如影随形,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什么知
【中图分类号】O156.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 言  数学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围绕着考试转,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以数学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既枯燥乏味又看不到什么实际用途.但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并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更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建模”可以说是数学专业为数不多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总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很多学生都成为应试教育下的奴隶——死记硬背型的“人才”。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对数学知识熟烂于心,但谈及应用便举步维艰;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