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胎及出生体质量不同一性双胎(不同一性双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特点.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双胎孕妇1010例及其2020个胎儿,以双胎胎儿间出生体质量差异≥25%为不同一性双胎的标准诊断,不同一性双胎孕妇共119例及其238个胎儿为不同一性双胎组;双胎间出生体质量差异<25%的891例孕妇及其1782个胎儿为出生体质量同一性双胎(同一性双胎组).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单胎孕妇4042例及其4042个胎儿作为单胎对照组.结果 (1)两组双胎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一性双胎组的大胎出生体质量、小胎出生体质量及双胎胎儿间出生体质量差异分别为(2090±827)g、(1392±592)g及(33.9±9.3)%,同一性双胎组分别为(2408±543)g、(2191±505)g及(8.9±6.5)%,两组各项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一性双胎发生率为11.78%(119/1010).与同一性双胎组相比,不同一性双胎组晚期流产率、单绒毛膜双胎所占比例较高(P<0.05),其脐带附着异常、双胎输血综合征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同一性双胎组(P<0.05).(2)双胎胎儿出生体质量的分布特点:①双胎妊娠的2020个胎儿中,80.05% (1617/2020)的双胎胎儿出生体质量小于单胎对照组同孕周胎儿的第50百分位数,而23.71%(479/2020)的双胎胎儿出生体质量小于单胎对照组同孕周胎儿的第10百分位数.②从孕19周开始,总体双胎胎儿出生体质量的第50、90百分位数均低于单胎对照组同孕周胎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应百分位数;孕38周之后,单胎对照组胎儿出生体质量仍继续增长,并在孕41周时达到出生体质量中位数的最大值;而双胎胎儿出生体质量巾位数在孕38周时即达峰值,孕39周后出现下降趋势,并低于单胎对照组胎儿的第10百分位数.③不同一性双胎组中大胎与小胎的出生体质量的分布特点:65例(54.6%,65/119)大胎和1例(0.8%,1/119)小胎的出生体质量高于总体双胎胎儿出生体质量的第50百分位数;而5例(4.2%,5/119)大胎和97例(81.5%,97/119)小胎的出生体质量低于总体双胎胎儿出生体质量的第10百分位数.结论 (1)双胎胎儿的出生体质量随孕周变化及增长趋势与单胎不同,评估双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应采用双胎胎儿的出生体质量标准.(2)若以双胎胎儿出生体质量作为参考标准,多数的不同一性双胎中至少一胎存在宫内生长受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