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也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培育创业学生心理资本的重要性,并从心理资本理论的视角构建了提升心理素质、丰富创业资源、完善服务系统等方面的创业教育途径。
关键词:心理资本;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80-02
近几年,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得如火如荼,形式多样,无论是举办各种创业创新大赛,还是开办GYB、SYB等创业课程,都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已经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意在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开发潜能和创造力。本文拟从心理资本理论的视角,探索应用型大学的创业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创业心理素质,以达到提升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创业能力的目的。
一、大学生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提出的,他将能够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到资本的范畴,主张心理资本是指人的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1]。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也是比较特殊的,而学者们在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维度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角度和理解。例如,李林英等人探讨的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感谢和兴趣五个维度。而蒋苏芹研究的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包括九个方面,即成就动机、自尊希望、乐观和幸福、责任感、自我效能、情绪智力、坚韧、包容宽恕和创新能力。[2]
笔者认为文中被研究的心理资本维度应该是大众较为认可、而且能较好地体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文中选用的维度为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
二、应用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现状
近几年,各种省市级创业计划大赛在高校掀起热潮,政府也为优秀参赛项目引入资金、提供创业优惠政策,很多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起各种创业孵化基地,可以说,国家、教育局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到了空前的高度。
与重点大学相比,应用型大学发展创业教育也有其优势。应用型大学以培养专门技术性人才为目标,专业以理工科为主,较强的区域性使应用型大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应用型大学加强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出的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的创业型人才。然而,应用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大多仍停留在形式主义阶段,创业计划竞赛比较偏向于创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综合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另一方面,应用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缺乏系统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
三、心理资本培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性
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过硬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就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对应用型大学学生创业的影响进行逐一阐述。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中判断自己能否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比起重点大学的学生,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就业市场,都处于弱势。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低,觉得自身能力都比不上985、211大学的学生,这种不自信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并在创业过程中变得自卑和消极,继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动性。相反,自我能效感高的学生,对创业表现更为热忱,愿意接受挑战,能够产生和接受新思维新想法。
希望是个体设定目标,并找到实现目标的路径,通过努力从而实现目标,是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可以带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削弱挫折对成功动机的负面影响。笔者所在的学校,江苏理工学院,就有很多创业目标不明确的学生,遇到困难在没有尝试其他的方法的情况下就选择放弃。所以,低希望水平会降低创业者的创造力,降低创业激情,影响创业成功率。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归因模式,也能反映个体对于未来的积极期望。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要面对学业、创业、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带来的情绪影响。因此,掌握情绪的自我管理、保持乐观的心态是通往创业成功道路的重要手段。
坚韧性是个人在遭受压力、挫折和失败时能及时恢复并且成功应对的动态过程。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在创业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很容易一蹶不振,所以培养创业学生不惧困难和挫折、吃苦耐劳的品质,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应对能力,从而提升自信心。面对压力时,适时的调整和排解情绪可以增强自我能效感,而解决压力后的愉悦感也可以使创业者变得更加乐观,更具希望。
四、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开发学生心理资本的途径
(一)在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提升创业学生心理素质
1.自信训练,开发自我能效感。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曾开办“自信训练营”,通过宣讲、团辅活动、班会课等形式,促使参与的大学生肯定自我、悦纳自我,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种形式的引导无疑是开发自我能效感最为直接的方式。当然,榜样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高校可以时常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返校分享经验,树立在校生创业典型,学生在接触这些生动的案例后,能够提升自我能效感的替代性经验在无形中形成了,增强了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
2.合理规划,希望同行。大一新生入学之初都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用于全面认识自我,初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及方向和实施方案。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了学业规划书,学生就学习、生活、理想等方面分别制定四年总目标、每学年目标、每学期目标,并安排导师定期给予指导,这一举措使得学生能够分解自己的总目标,在内在驱动力的指导下,克服实现具体目标过程中的障碍,活在当下而又充满希望。
3.积极归因,保持乐观。归因是影响乐观的关键因素,心理老师可以组织团体辅导,采用团体讨论的模式,针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将长久的、消极的归因转化为短暂的、积极的归因,从而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归因风格。 另外,可以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顺境,营造一个可以培育乐观心境的环境。
4.建立支持系统,提升创业韧性。大学生创业的过程面临着很多困难,高校应引导学生提高耐挫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选择与规避危害,从容地面对现实,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商”,逆商是个体应对逆境的反应方式,即战胜挫折和困境的能力[3]。
(二)丰富大学生创业资源,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1.完善创业课程,提升教师素质。应用型高校应当转变以老师讲课为主教学模式,除了大班的理论教学,还需要开设小班教学、互动式教学,例如采用团辅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团辅等心理相关课程,在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创业心理资本,树立学生正确的创业态度。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助,克服在创业过程中的困惑或心理障碍,悦纳自我,保持乐观的创业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应用型大学应当重视和鼓励辅导员在心理和创业上的进修,取得心理咨询师和创业指导师的资质,从而使我们老师能更加专业地帮助和引导学生。
2.导师制引导,校园文化助力。由于辅导员管理的学生较多、能力有限,而应用型大学可以利用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采用校内外导师制,对学生分型培养。为创业学生安排有经验的校外导师,定期进行交流,分析学生在学习和创业中遇到的难点,提供心理支持,督促学生完成设立的目标,提高自我能效感与韧性。高校可以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例如开展各种创业活动、讲座和竞赛,引导学生加入创业类社团。与志同道合的创业小伙伴多交流合作,能够保持自身的创业激情,取长补短,增强信心,不断完善心理素质。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支持与服务体系
政府和学校应该合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创建各种类型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无论是创办创业孵化基地,还是让学生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研究项目,都可以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激发其创业潜能,积累创业经验。此外,高校还应设立创业指导机构,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信息等方面具体的指导,鼓励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创业尝试,如外卖服务、报亭业务等等。通过政府、学校和各位老师的努力,采取各种扶持方法,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平台,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应用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化工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江苏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研及其干预研究”(2013SJDFDY006),江苏省2015年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研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11463047X)。
参考文献:
[1]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2]蒋苏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内涵与结构研究[M].南昌:南昌大学,2010:6-44.
[3]田硕,许燕.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中的作用与开发[J].大学生就业与创业,2013,1:105-107.
关键词:心理资本;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80-02
近几年,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得如火如荼,形式多样,无论是举办各种创业创新大赛,还是开办GYB、SYB等创业课程,都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已经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意在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开发潜能和创造力。本文拟从心理资本理论的视角,探索应用型大学的创业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创业心理素质,以达到提升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创业能力的目的。
一、大学生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提出的,他将能够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到资本的范畴,主张心理资本是指人的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1]。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也是比较特殊的,而学者们在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维度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角度和理解。例如,李林英等人探讨的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感谢和兴趣五个维度。而蒋苏芹研究的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包括九个方面,即成就动机、自尊希望、乐观和幸福、责任感、自我效能、情绪智力、坚韧、包容宽恕和创新能力。[2]
笔者认为文中被研究的心理资本维度应该是大众较为认可、而且能较好地体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文中选用的维度为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
二、应用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现状
近几年,各种省市级创业计划大赛在高校掀起热潮,政府也为优秀参赛项目引入资金、提供创业优惠政策,很多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起各种创业孵化基地,可以说,国家、教育局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到了空前的高度。
与重点大学相比,应用型大学发展创业教育也有其优势。应用型大学以培养专门技术性人才为目标,专业以理工科为主,较强的区域性使应用型大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应用型大学加强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出的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的创业型人才。然而,应用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大多仍停留在形式主义阶段,创业计划竞赛比较偏向于创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综合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另一方面,应用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缺乏系统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
三、心理资本培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性
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过硬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就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对应用型大学学生创业的影响进行逐一阐述。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中判断自己能否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比起重点大学的学生,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就业市场,都处于弱势。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低,觉得自身能力都比不上985、211大学的学生,这种不自信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并在创业过程中变得自卑和消极,继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动性。相反,自我能效感高的学生,对创业表现更为热忱,愿意接受挑战,能够产生和接受新思维新想法。
希望是个体设定目标,并找到实现目标的路径,通过努力从而实现目标,是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可以带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削弱挫折对成功动机的负面影响。笔者所在的学校,江苏理工学院,就有很多创业目标不明确的学生,遇到困难在没有尝试其他的方法的情况下就选择放弃。所以,低希望水平会降低创业者的创造力,降低创业激情,影响创业成功率。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归因模式,也能反映个体对于未来的积极期望。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要面对学业、创业、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带来的情绪影响。因此,掌握情绪的自我管理、保持乐观的心态是通往创业成功道路的重要手段。
坚韧性是个人在遭受压力、挫折和失败时能及时恢复并且成功应对的动态过程。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在创业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很容易一蹶不振,所以培养创业学生不惧困难和挫折、吃苦耐劳的品质,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应对能力,从而提升自信心。面对压力时,适时的调整和排解情绪可以增强自我能效感,而解决压力后的愉悦感也可以使创业者变得更加乐观,更具希望。
四、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开发学生心理资本的途径
(一)在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提升创业学生心理素质
1.自信训练,开发自我能效感。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曾开办“自信训练营”,通过宣讲、团辅活动、班会课等形式,促使参与的大学生肯定自我、悦纳自我,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种形式的引导无疑是开发自我能效感最为直接的方式。当然,榜样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高校可以时常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返校分享经验,树立在校生创业典型,学生在接触这些生动的案例后,能够提升自我能效感的替代性经验在无形中形成了,增强了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
2.合理规划,希望同行。大一新生入学之初都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用于全面认识自我,初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及方向和实施方案。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了学业规划书,学生就学习、生活、理想等方面分别制定四年总目标、每学年目标、每学期目标,并安排导师定期给予指导,这一举措使得学生能够分解自己的总目标,在内在驱动力的指导下,克服实现具体目标过程中的障碍,活在当下而又充满希望。
3.积极归因,保持乐观。归因是影响乐观的关键因素,心理老师可以组织团体辅导,采用团体讨论的模式,针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将长久的、消极的归因转化为短暂的、积极的归因,从而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归因风格。 另外,可以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顺境,营造一个可以培育乐观心境的环境。
4.建立支持系统,提升创业韧性。大学生创业的过程面临着很多困难,高校应引导学生提高耐挫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选择与规避危害,从容地面对现实,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商”,逆商是个体应对逆境的反应方式,即战胜挫折和困境的能力[3]。
(二)丰富大学生创业资源,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1.完善创业课程,提升教师素质。应用型高校应当转变以老师讲课为主教学模式,除了大班的理论教学,还需要开设小班教学、互动式教学,例如采用团辅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团辅等心理相关课程,在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创业心理资本,树立学生正确的创业态度。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助,克服在创业过程中的困惑或心理障碍,悦纳自我,保持乐观的创业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应用型大学应当重视和鼓励辅导员在心理和创业上的进修,取得心理咨询师和创业指导师的资质,从而使我们老师能更加专业地帮助和引导学生。
2.导师制引导,校园文化助力。由于辅导员管理的学生较多、能力有限,而应用型大学可以利用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采用校内外导师制,对学生分型培养。为创业学生安排有经验的校外导师,定期进行交流,分析学生在学习和创业中遇到的难点,提供心理支持,督促学生完成设立的目标,提高自我能效感与韧性。高校可以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例如开展各种创业活动、讲座和竞赛,引导学生加入创业类社团。与志同道合的创业小伙伴多交流合作,能够保持自身的创业激情,取长补短,增强信心,不断完善心理素质。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支持与服务体系
政府和学校应该合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创建各种类型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无论是创办创业孵化基地,还是让学生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研究项目,都可以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激发其创业潜能,积累创业经验。此外,高校还应设立创业指导机构,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信息等方面具体的指导,鼓励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创业尝试,如外卖服务、报亭业务等等。通过政府、学校和各位老师的努力,采取各种扶持方法,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平台,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应用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化工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江苏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研及其干预研究”(2013SJDFDY006),江苏省2015年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研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11463047X)。
参考文献:
[1]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2]蒋苏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内涵与结构研究[M].南昌:南昌大学,2010:6-44.
[3]田硕,许燕.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中的作用与开发[J].大学生就业与创业,2013,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