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向未来的体育,需要注重尊重学生和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自主的学习,帮助学生在身体和心智上获得和谐发展。个性化教学要构建正确的教育观,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在学习中多方面、多层次地得到激发,使之学会终身学习,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个性化;体育;学习
  
1. 个性化体育的理念
  
1.1尊重学生的个性
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由于人的个性不可能一下子在体育中得到同化,他总是为自己留有“可能性的范围”,有人视其为“惰性”,体育很难对他所保留的范围起作用。要如何才能接触到他们保留的范围,对他们产生更多的影响效应呢?那么,体育就要符合学生的整体发展,要考虑学生的需要性。社会需要各种角色的人,人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学习,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会依照与自身生存相应的方式去发展。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成了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出发点,如:健康生存的需要,是以无疾病,能够很好地应付日常生活的紧张压力,完成分内工作量为目的;生长发育的需要,是以身高、体重、体形和健美发展为目的;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是以素质、技术和技能,以文化修养及其知识为目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超越自我实现精神追求为目的。
1.2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
个性化体育强调发展学生个体潜能的优势,认为每一个人内在应该具有亮点。运动实践可以帮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之处,帮助他们找到如何发挥自己价值的途径、方法。要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体育需要实现开放性。首先,注重学生心灵的开放,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自然性,将自我个性体现出来,快乐地学习。游戏,或球类运动最能体现人的自然性。正如阿兰所说:“最大的人间快乐是大家协同地、自由地去从事困难的工作而没有分歧,游戏就是这一状态的最好的体现。”由于在游戏中的每个情境的应对方式是不可以预知,又不可预先被教,因此他的反应举动是独立完成的,且富有独具特色的创造性。其次,教学的开放性还可表现在教学的选择性上,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价值趋向不是任意的,而是有选择性的,他们根据主体生存发展的潜在需要进行选择,有选择会使他们自主积极地学习。自主积极地学习就犹如打开了智慧之门,使能量、信息相互交流,个性的潜能被激发。
1.3 培养良好的个性素质,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独特的个体,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21世纪的体育强调学生为了未来而学习,以迎接未来的挑战。体育需要其加以引导,使之成为进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通过要求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利用个体出于自尊的需要,总希望在竞赛中胜过他人这种普遍性的个性心理特點,来引导激励和强化学生的某些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由于竞赛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合理、正确地安排学生参与一些竞赛活动,将有助于加速某些社会的内容过程,使其多种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独特个性,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要求人与人之间灵活协调,互帮互助,学会组织与管理,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关心。这不仅是集体合作性的培养,而且是德性的学习。因为“相互依存”的体验是与德性密切关联的。足球、篮球、排球等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所热衷,是因为它的竞技性、合作性与时代需要是吻合的,人们在那里可以找到那默契的协作感觉,可以培养与人协作的能力。长期的协作意识的培养,会使人学会真正融入集体,发挥自己的价值。
  
2. 个性化体育的实施
  
从体育的过程上看,个性化体育帮助学生在身体和心智上获得和谐发展,且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老师应把握时机,尊重个体发展的时间特征,服从个体身心变化发展的规律。
2.1体育者应把握时机
有一个学生在学习总结中谈到;那一次考试2400米,当跑到精疲力竭时,听到老师鼓励,“加油啊,已跑完一半的距离了”,她突然来了精神,跑完了全程感觉良好。有时感染还具有延持性效应。如某一班,由于班上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同学坚持长跑锻炼,最后竟然带动了全班同学,长跑成了他们的班风,他们的最后考试成绩十分优异。教学中,抓住时机全身心投入,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明智恰当地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就可以产生直觉性效应。体育是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养,一个好的教师就像一个指挥,他需要将班上的每一个人都要观察到,并加以引导,使其与整体达到和谐。感染对学生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因此,它的效应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在逐步调节中不断获得的。要获得运动的体验。这种体验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起初的影响只是“心情不好,精神紧张,锻炼以后有一种释然的感觉”,久而久之,在平常的状态下,能够较多地获得参加运动的愉悦感觉。
2.2个性的多样性
个性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尊重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多样化的教学以及可选择性的课程可适应学生的不同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特长。
2.3 体育的最终目的
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格完善。在竞技中,人会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天性,此时最能审察一个人的行为特征,要对人的行为进行改变,也是这个时刻。一种劣性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体现它的改变,如集体竞技不考虑其成成员,只为了表现自己,后来变得善于与别人协作,这说明他是真正的改变。体育是在规则下开展活动的,规则约束了潜在的劣性,使它变成理智的行动。长期生活在规则下,行为形成定式,会变为人的自觉行为。这样导引人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外在对他的要求转变成自我内心的要求,久而久之变成为道德主体。有许多著名的球星,为人所敬仰,不仅是他球艺高超,而且运动场上球品也很高,否则必定被人所唾弃。这种球品一般不是生来就具备的,而是在无数的成败中陶冶出来的。体育对人的影响,每个人的时机不一样。更多的人在很长时期变化是缓慢的,但当人全身心投入于体育中,往往他的成长变化会快一些。
  
3. 面向未来的个性化体育是教会他们学会学习
  
3.1 树立适应未来的教学观
体育不能把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作为学生的终极目标。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某些技术、技能和知识中,学会学习,通过学习,唤起学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杜威认为,单纯地把积累知识与教育等同起来是荒唐的,“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是当他需要的时候,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
教学实践的调查表明,围绕考试进行的教学,虽然是为了学生,但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它偏离了学校体育目标。为了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须从每个学生身心基础出发,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综合能力。
3.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体育运动具有自我操作性特点,人在自我操作下实现各种体育运动,并在各种运动状态下,学会生存发展。操作虽有特定的运动形式,但运动形式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它只是此岸到彼岸的舟楫。通过运动对身心状态、生理水平、运动素质,加以影响,使之获得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才是根本。授人以渔,可以用学习的迁移原理来解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一定的练习量是身体得到促进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的运动学习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运动多的人,他在新的学习中获得的正迁移机会就大。对于相似性较大的新的学习内容,他就很容易掌握。如会乒乓球后,去学习羽毛球会相得益彰。学习的迁移一方面有技术相似对下一个学习的迁移作用,另一方面学会如何学习,产生概括经验,会有助于未来新的学习。随着学习和练习,理解力提高,学习悟性提高,就会使学习迁移范围加大。人的操作性将外在的知识与内在的心智结合起来,形成运动体验,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开启,并逐步得到完善。将获得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升华为人的智力、想象力、思考力及创造力。
通过体育教学学会一、两种锻炼方法,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需要的。一方面社会在变化,运动的时尚也在变迁,另一方面,随着人的身体状况、生理机能的变化,适合采用的运动手段不一定正好就是当初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倡导通过体育,使他们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便将来他们能够根据发展的需要,去掌握某些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安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
                        
                    
                            
                        关键词:个性化;体育;学习
1. 个性化体育的理念
1.1尊重学生的个性
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由于人的个性不可能一下子在体育中得到同化,他总是为自己留有“可能性的范围”,有人视其为“惰性”,体育很难对他所保留的范围起作用。要如何才能接触到他们保留的范围,对他们产生更多的影响效应呢?那么,体育就要符合学生的整体发展,要考虑学生的需要性。社会需要各种角色的人,人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学习,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会依照与自身生存相应的方式去发展。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成了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出发点,如:健康生存的需要,是以无疾病,能够很好地应付日常生活的紧张压力,完成分内工作量为目的;生长发育的需要,是以身高、体重、体形和健美发展为目的;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是以素质、技术和技能,以文化修养及其知识为目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超越自我实现精神追求为目的。
1.2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
个性化体育强调发展学生个体潜能的优势,认为每一个人内在应该具有亮点。运动实践可以帮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之处,帮助他们找到如何发挥自己价值的途径、方法。要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体育需要实现开放性。首先,注重学生心灵的开放,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自然性,将自我个性体现出来,快乐地学习。游戏,或球类运动最能体现人的自然性。正如阿兰所说:“最大的人间快乐是大家协同地、自由地去从事困难的工作而没有分歧,游戏就是这一状态的最好的体现。”由于在游戏中的每个情境的应对方式是不可以预知,又不可预先被教,因此他的反应举动是独立完成的,且富有独具特色的创造性。其次,教学的开放性还可表现在教学的选择性上,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价值趋向不是任意的,而是有选择性的,他们根据主体生存发展的潜在需要进行选择,有选择会使他们自主积极地学习。自主积极地学习就犹如打开了智慧之门,使能量、信息相互交流,个性的潜能被激发。
1.3 培养良好的个性素质,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独特的个体,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21世纪的体育强调学生为了未来而学习,以迎接未来的挑战。体育需要其加以引导,使之成为进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通过要求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利用个体出于自尊的需要,总希望在竞赛中胜过他人这种普遍性的个性心理特點,来引导激励和强化学生的某些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由于竞赛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合理、正确地安排学生参与一些竞赛活动,将有助于加速某些社会的内容过程,使其多种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独特个性,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要求人与人之间灵活协调,互帮互助,学会组织与管理,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关心。这不仅是集体合作性的培养,而且是德性的学习。因为“相互依存”的体验是与德性密切关联的。足球、篮球、排球等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所热衷,是因为它的竞技性、合作性与时代需要是吻合的,人们在那里可以找到那默契的协作感觉,可以培养与人协作的能力。长期的协作意识的培养,会使人学会真正融入集体,发挥自己的价值。
2. 个性化体育的实施
从体育的过程上看,个性化体育帮助学生在身体和心智上获得和谐发展,且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老师应把握时机,尊重个体发展的时间特征,服从个体身心变化发展的规律。
2.1体育者应把握时机
有一个学生在学习总结中谈到;那一次考试2400米,当跑到精疲力竭时,听到老师鼓励,“加油啊,已跑完一半的距离了”,她突然来了精神,跑完了全程感觉良好。有时感染还具有延持性效应。如某一班,由于班上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同学坚持长跑锻炼,最后竟然带动了全班同学,长跑成了他们的班风,他们的最后考试成绩十分优异。教学中,抓住时机全身心投入,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明智恰当地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就可以产生直觉性效应。体育是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养,一个好的教师就像一个指挥,他需要将班上的每一个人都要观察到,并加以引导,使其与整体达到和谐。感染对学生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因此,它的效应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在逐步调节中不断获得的。要获得运动的体验。这种体验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起初的影响只是“心情不好,精神紧张,锻炼以后有一种释然的感觉”,久而久之,在平常的状态下,能够较多地获得参加运动的愉悦感觉。
2.2个性的多样性
个性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尊重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多样化的教学以及可选择性的课程可适应学生的不同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特长。
2.3 体育的最终目的
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格完善。在竞技中,人会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天性,此时最能审察一个人的行为特征,要对人的行为进行改变,也是这个时刻。一种劣性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体现它的改变,如集体竞技不考虑其成成员,只为了表现自己,后来变得善于与别人协作,这说明他是真正的改变。体育是在规则下开展活动的,规则约束了潜在的劣性,使它变成理智的行动。长期生活在规则下,行为形成定式,会变为人的自觉行为。这样导引人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外在对他的要求转变成自我内心的要求,久而久之变成为道德主体。有许多著名的球星,为人所敬仰,不仅是他球艺高超,而且运动场上球品也很高,否则必定被人所唾弃。这种球品一般不是生来就具备的,而是在无数的成败中陶冶出来的。体育对人的影响,每个人的时机不一样。更多的人在很长时期变化是缓慢的,但当人全身心投入于体育中,往往他的成长变化会快一些。
3. 面向未来的个性化体育是教会他们学会学习
3.1 树立适应未来的教学观
体育不能把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作为学生的终极目标。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某些技术、技能和知识中,学会学习,通过学习,唤起学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杜威认为,单纯地把积累知识与教育等同起来是荒唐的,“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是当他需要的时候,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
教学实践的调查表明,围绕考试进行的教学,虽然是为了学生,但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它偏离了学校体育目标。为了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须从每个学生身心基础出发,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综合能力。
3.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体育运动具有自我操作性特点,人在自我操作下实现各种体育运动,并在各种运动状态下,学会生存发展。操作虽有特定的运动形式,但运动形式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它只是此岸到彼岸的舟楫。通过运动对身心状态、生理水平、运动素质,加以影响,使之获得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才是根本。授人以渔,可以用学习的迁移原理来解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一定的练习量是身体得到促进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的运动学习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运动多的人,他在新的学习中获得的正迁移机会就大。对于相似性较大的新的学习内容,他就很容易掌握。如会乒乓球后,去学习羽毛球会相得益彰。学习的迁移一方面有技术相似对下一个学习的迁移作用,另一方面学会如何学习,产生概括经验,会有助于未来新的学习。随着学习和练习,理解力提高,学习悟性提高,就会使学习迁移范围加大。人的操作性将外在的知识与内在的心智结合起来,形成运动体验,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开启,并逐步得到完善。将获得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升华为人的智力、想象力、思考力及创造力。
通过体育教学学会一、两种锻炼方法,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需要的。一方面社会在变化,运动的时尚也在变迁,另一方面,随着人的身体状况、生理机能的变化,适合采用的运动手段不一定正好就是当初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倡导通过体育,使他们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便将来他们能够根据发展的需要,去掌握某些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安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