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益于《一切都在运动中》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o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参加了县组织的优质课选拔赛,执教的是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这是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于是我搜集了一部分相关素材,制作了本课的多媒体课件。第二天,我在四(1)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课堂教学时,我先以《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视频)导入,然后进行新课内容第一个环节,是观察教材上的两幅图,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图中哪些物体运动了,并让学生讲出是怎么知道的,从而引出运动的概念,并且在描述物体的运动中,初步建立参照物的模糊概念。这个环节,学生基本没有问题。在科学上,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首先选定参照物。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当作参照物。比如:大地、树木、墙壁、建筑物等,但有时也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根据书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设想,我设计了以运动的公交车为参照物,来判断路边的树木也是在运动的环节,因为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感觉到两边的树木是在后退的,在我看来学生都有乘车的切身体会,理解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的。谁知无论我怎么引导,包括播放了亲自在公交车上拍的视频录像,大部分学生还是说“树就是没有运动”,只有少数同学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试教完这节课,我出了一身汗,感慨很多,本课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完成。教研组老师一起帮助我分析了失败的原因,重新调整了教学案,再试上,效果很好,咋回事了。细细品味,真有不少奥妙!
  一、以身边素材为源泉,充分挖掘
  苏教版科学教材的主编路培琦老师很早就指出:科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套教材,不要教教材,要用教材去教,而用教材去教时,重点要把眼光放在孩子的发展上,而不是放在教师们要教的书本上,书本只是为教师所用。
  ? 这节课是由教材上的两幅图开始,从学生熟知的场景入手,在学生认真观察图中的各种运动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不得不心悦诚服,编者在编教材时考虑周详,图中各类物体的选择具有其代表性。但教师在上课时也发现,由于图片的原因,学生在观察时,看不清小河中的鸳鸯和路上的乌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何不根据农村孩子的生活特点,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物体呢?我们可以选择学校附近的一处地方,使用照相机拍下学生一眼就明白清楚的物体:如天上飞的喜鹊、河中游的鸭子、路上跑的小狗……这些学生天天都能看见,上课使用这样的素材,学生感到既亲切又兴奋,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越贴近,学生自主探索的程度就越高,建构新知的思维就越活跃。科学教育不正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吗?同样,教材中有一幅乘船的图片,学生有乘船体验的比较少。于是教师就选择学生都乘坐过的公交车,上课时播放在公交车上拍的录像,学生一边看一边指着录像中一个个熟悉的画面,欢呼雀跃,那种感受是刻骨铭心的,体验是弥足珍贵的。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其核心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所经历的各个过程,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聆听,用头脑思考,用双手做,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维习惯。但是探究问题的设计也要体现层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是: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书上例子是以行驶的公交车为参照物,来判断树木也是运动的。但是学生虽然有这样的亲身体会,但是基于常识,他们都认为树是没有运动的。所以上课时,无论教师怎样绞尽脑汁的 “引导”, 大部分学生还是说“树就是没有运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反思。我们何必“牛不喝水强按头”呢,非要强迫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树也是运动的呢”,这个认识我们可以放到这节课的最后,由地球乃至整个宇宙都是运动的,所以“一切都在运动中”。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一个角度研究这个问题豁然开朗。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公交车上的乘客是运动的;以公交车(或者另一个乘客)为参照物,公交车上的乘客是静止的。这不就是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三、亲历实践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者们研究表明:儿童认识世界有三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行为把握世界,第二阶段是表象把握世界,第三阶段是符号把握世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去亲历实践探究,亲身体验感悟。正如老师们所说的:上《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何必一定要在课堂中,全体学生都乘坐在一辆公交车上,在行驶的车上上课,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但课堂既然不能搬上公交车,那么就把“公交车”请到课堂吧。虽然学生都有乘车的实际经验,并且老师也拍摄了公交车的录像,但总不如学生自己去亲身实践探究。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课上教师用滑板代替公交车,让学生滑滑板模拟乘坐公交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一切尽在不言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以学定教,形成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小学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以学生为主,学生的学是教学的起点与终点。教学中以科学概念教学为主线,概念的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这节课中,“运动”的概念是课堂的灵魂和主线,无论是通过《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导入,还是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引出参照物,以参照物进行物体运动的判断练习,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概念的教学,这种概念教学不是那种刻意的灌输式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总之,以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生为本,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秉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教”理念,脚踏实地的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相信科学课的活动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定能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北方地区粉喷桩施工时常见的双层地层结构加水措施的分析,采用实例说明了几种加水方法,提出解决该类地层施工加水的经验办法,并且较好地解决了施工困难.
蒲城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同时又是典型的资源性贫水县.水利不仅是全县农业经济的命脉,更是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县委、县政
期刊
放置宫内节育器(IUD)被认为是最有效控制生育的方法之一.我国开始引进和推广使用IUD已有30多年,20世纪70~80年代以金属单环为主,随着带器进入绝经期的妇女日益增多,笔者发现,
由陕西省水利厅组织召集,著名作家贾平凹、京夫、方英文及西北大学教授、<周易>研究专家费秉勋与我省文化界名人杨稳新、何丹萌等17人参加的"黄河魂"生态游览区主题文化研讨
贫困的镇巴山区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
期刊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安康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当地农田水利和连年干旱灾害教训的基础上,把塘窖建设作为水利二次创业和兴水治旱的革命性措施,果断地提出农业基础建设要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