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我们可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让语文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小说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使它具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既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姜峰老师的《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专题讲座为我们指明了小说教学的方向。
在教学中,我按照姜老师的理论,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进行了一次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上,我从以下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文本
我先按照常规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步骤。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的线索: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理清故事情节: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2.分析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3.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民,爱慕虚荣。
若瑟夫: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4.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各自的作用。
5.欣赏文中对于勒的不同称呼。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于勒共有20个不同的称呼,有赞叹、斥骂、同情,表达出不同人物不同时期对于勒不同的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这些称呼见下表:
遇到于勒前:
遇到于勒时:
当学生们把这些称呼都找出来时,他们也从表格中看到了一点人情味,这就是若瑟夫的善良、纯真与菲利普夫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跳出文本
在备课时,我想该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这篇小说。按照以往的教法,我会引导学生往“金钱至上”这方面去考虑,但是,这次我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在选择探究的切入点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话题,目的是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
辩论话题——“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
正方:绝对不会躲开,因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的亲兄弟。
反方:坚决躲开于勒,因为菲利普夫妇有自己的苦衷。
我先让学生在小组进行辩论。在巡视课堂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最终,学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站在各自立场展开讨论。
正方: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之所以变化无常,完全是亲情的缺失,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
反方一个学生发言:“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值得同情的。”
我问:“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因为于勒的恶行,菲利普夫妇一家的生活被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在船上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们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
我说:“说得有道理,哪个同学还能谈一谈呢?”
另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拮据的生活辛酸,正如文中说‘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
这时,我对大家说:“同学们在辩论中的发言都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落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正方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这就是小说主题的多维性。”
三、拓展文本
想象训练:运用语言、神态描写,以《船上巧遇于勒》为题,写一个片段。
本题主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探究。
以下是一个学生写作的片段:
船上巧遇于勒
父亲急切地上下端详着他,最后才吐出一句惊喜的话:“于勒弟弟,真的是……是你……吗?”那人听到喊声,转过头来,看了父亲一眼,马上万分惊讶而又激动地说道:“是我,是我,哥哥!我真的是于勒啊!”
站在远处生气的母亲,似乎也看到了这一幕,明白了这一切,飞也似地狂跑到于勒叔叔面前,说道:“于勒啊,你总算回来了。你知道吗,当初把你送走后,我们是多么自责、后悔啊!我们是多么希望你能平安回来,与我们团聚在一起啊……”
“我知道,我也希望如此。但……”于勒叔叔闻言,十分欣喜,但他神色迟疑了一下,脸色忽然悲伤起来:“我倒了大霉了!”
“什么事?”我的父母脱口而出。
“我在南美做了笔大生意,结果全部落空了,破产了,连这身衣服也是向船长讨的,他可是个好心人。所以……”
“够了,”母亲像变了个人似地怒吼道,“我就知道你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现在破产了还想回来吃我们,你把我们拖累得还不够吗?你走,永远不要再回来!我一刻也不想再见到你。”
学生对这种三步教学方式很感兴趣。后来进行《杨修之死》的教学时,我就让学生在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就杨修的死因展开辩论。学生的辩论激烈、精彩,课堂上掌声不断,他们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收获也很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教法。这样,学生才感到新鲜,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语文课才不会枯燥无味。
这些都是我参加国培以后的收获。我觉得小说教学要灵活多样,不能按部就班。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了,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明白,这样的课被认为好课。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学习惰性。课堂上,学生沉默、机械,课堂沉闷、乏味。因此,要给学生读懂文本,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会让更多有个性的解读呈现出来。
2.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并有效理解课文的内容。
事实证明,当出现不同的意见时,学生的学习劲头明显高涨。唇枪舌剑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因此,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两军对垒”的机会,我们就会看到更多更精彩的学生发言。有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安排学生提出相反的观点,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此能明显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辨的欲望。
3.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在45分钟里,教师要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生本对话、师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4.学生的潜力无比巨大。
学生在课后练笔的过程中展现了他们非同一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说明他们将对小说主题、人物以及情节的深入理解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这在以前的练笔中很难看到。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不正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吗?
通过课改,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共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 韦 雄)
“小说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使它具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既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姜峰老师的《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专题讲座为我们指明了小说教学的方向。
在教学中,我按照姜老师的理论,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进行了一次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上,我从以下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文本
我先按照常规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步骤。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的线索: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理清故事情节: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2.分析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3.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民,爱慕虚荣。
若瑟夫: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4.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各自的作用。
5.欣赏文中对于勒的不同称呼。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于勒共有20个不同的称呼,有赞叹、斥骂、同情,表达出不同人物不同时期对于勒不同的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这些称呼见下表:
遇到于勒前:
遇到于勒时:
当学生们把这些称呼都找出来时,他们也从表格中看到了一点人情味,这就是若瑟夫的善良、纯真与菲利普夫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跳出文本
在备课时,我想该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这篇小说。按照以往的教法,我会引导学生往“金钱至上”这方面去考虑,但是,这次我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在选择探究的切入点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话题,目的是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
辩论话题——“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
正方:绝对不会躲开,因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的亲兄弟。
反方:坚决躲开于勒,因为菲利普夫妇有自己的苦衷。
我先让学生在小组进行辩论。在巡视课堂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最终,学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站在各自立场展开讨论。
正方: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之所以变化无常,完全是亲情的缺失,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
反方一个学生发言:“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值得同情的。”
我问:“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因为于勒的恶行,菲利普夫妇一家的生活被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在船上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们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
我说:“说得有道理,哪个同学还能谈一谈呢?”
另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拮据的生活辛酸,正如文中说‘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
这时,我对大家说:“同学们在辩论中的发言都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落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正方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这就是小说主题的多维性。”
三、拓展文本
想象训练:运用语言、神态描写,以《船上巧遇于勒》为题,写一个片段。
本题主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探究。
以下是一个学生写作的片段:
船上巧遇于勒
父亲急切地上下端详着他,最后才吐出一句惊喜的话:“于勒弟弟,真的是……是你……吗?”那人听到喊声,转过头来,看了父亲一眼,马上万分惊讶而又激动地说道:“是我,是我,哥哥!我真的是于勒啊!”
站在远处生气的母亲,似乎也看到了这一幕,明白了这一切,飞也似地狂跑到于勒叔叔面前,说道:“于勒啊,你总算回来了。你知道吗,当初把你送走后,我们是多么自责、后悔啊!我们是多么希望你能平安回来,与我们团聚在一起啊……”
“我知道,我也希望如此。但……”于勒叔叔闻言,十分欣喜,但他神色迟疑了一下,脸色忽然悲伤起来:“我倒了大霉了!”
“什么事?”我的父母脱口而出。
“我在南美做了笔大生意,结果全部落空了,破产了,连这身衣服也是向船长讨的,他可是个好心人。所以……”
“够了,”母亲像变了个人似地怒吼道,“我就知道你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现在破产了还想回来吃我们,你把我们拖累得还不够吗?你走,永远不要再回来!我一刻也不想再见到你。”
学生对这种三步教学方式很感兴趣。后来进行《杨修之死》的教学时,我就让学生在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就杨修的死因展开辩论。学生的辩论激烈、精彩,课堂上掌声不断,他们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收获也很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教法。这样,学生才感到新鲜,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语文课才不会枯燥无味。
这些都是我参加国培以后的收获。我觉得小说教学要灵活多样,不能按部就班。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了,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明白,这样的课被认为好课。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学习惰性。课堂上,学生沉默、机械,课堂沉闷、乏味。因此,要给学生读懂文本,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会让更多有个性的解读呈现出来。
2.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并有效理解课文的内容。
事实证明,当出现不同的意见时,学生的学习劲头明显高涨。唇枪舌剑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因此,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两军对垒”的机会,我们就会看到更多更精彩的学生发言。有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安排学生提出相反的观点,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此能明显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辨的欲望。
3.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在45分钟里,教师要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生本对话、师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4.学生的潜力无比巨大。
学生在课后练笔的过程中展现了他们非同一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说明他们将对小说主题、人物以及情节的深入理解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这在以前的练笔中很难看到。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不正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吗?
通过课改,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共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