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庚戌:专注执著成就奇迹
【寄语】“梦想和方向,是生命的支点。不要怕有多难、有多远、不现实,就怕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每一个方向都是好方向,不要说有多久、有多晚、来不及,就怕迟迟不出发。每一个开始,都是好的开始。”
1989年,卢庚戌以辽宁省营口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建筑系。那时,大学校园里兴起校园歌曲风,刚进校不久,卢庚戌看完校园歌手大赛之后,就燃起了从事音乐的激情,自学了吉他。第二年,他参加了学校的吉他大赛,获得第二名。后来,跟同学组建了“梦中草原”三重唱组合,成为校园歌手。即将毕业时还在清华大学举办了“梦中草原”组合演唱会。
毕业后,卢庚戌进入一家设计院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但半年后,他发现自己想当职业歌手的愿望非常强烈,于是便辞职专心唱歌、写歌。可他第一次拿着制作的歌曲小样找到一位制作人时却被判了“死刑”——“你唱歌没有戏,你的嗓子不行。”卢庚戌没有死心。他想起有一位音乐老师来清华大学教过咽音,就去拜师学艺。练习一年后,他发现自己的嗓音有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便向父母借了10万元,自己制作专辑。他跟父母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尝试,如果不成,我也不会遗憾,从此踏踏实实去做建筑师。”
2000年,卢庚戌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未来的未来》,这次,他获得了业内和市场的认可。卢庚戌回想从辞职到发行第一张专辑的6年间,“遭受了几十年来最大的挫折,但也得到最大的收获。我很专注地做音乐,什么都不去想。专注和执著可以成就奇迹”。如今,对卢庚戌所在的水木年华组合来说,他们的大学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他们创作的《一生有你》《在他乡》《借我一生》等歌曲依然在校园广为传唱,感染着更多的年轻人。
【适用话题】专注、执著、梦想、方向、热情、奋斗、闪亮的青春……
郭为:凡事尽己所能
【寄语】“青年对自己要有所要求,做每件事都无愧于心。在做好这一点的基础上,才能不辜负父母、师长的期待。”
年轻时,郭为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企业家。他自小是个能读得进书的人。小时候,有两篇报告文学对他影响很大,一篇是写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一篇是写华罗庚的《从平原到高山》。从那时起,郭为迷上了数学。每天清晨,当别人捧着外语书时,他却与数学书相伴。1978年恢复高考,郭为立志要考大学,当个知识分子。当时,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工程师。1988年,拿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证书的郭为选择了柳传志的公司——联想。在“联想”时,郭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一句话:需求就是爱好。他一直坚持的,就是在每一个岗位上尽己所能。2000年,“联想”将旗下两项业务分拆,郭为接过了“单飞”的神州数码,正式完成了从“知识分子”到“企业家”的蜕变。在别人看来,郭为是个成功人士。然而在郭为看来,成功是没有标准的,“其实成功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只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展现最好的自己,就会感受到幸福,那就是你的成功。”
【适用话题】爱好、爱好与成功、成功的标准、幸福
宁浩:新锐导演的“疯狂”青春
【寄语】“人生漫长,莫忘初衷。不要在被动地进入社会之后随波逐流,不要在金钱或者欲望中迷失自己。社会上左右人们视线的东西很多,但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欲望那点事儿,还有太多丰富的东西构成我们的梦想和人生。”
10岁起,宁浩就拿起了画笔,自此,他所有的梦想都与绘画有关。用宁浩的话说,绘画让他找到自我价值的认同。中专毕业后,宁浩被分到太原市话剧团做美工。他热爱这份“既可以养活自己,又和梦想统一”的工作。
然而,上帝和宁浩开了一个玩笑。他边工作边报考了大学,体检中却被查出色弱。他不得不和深爱的绘画分手。“走着总比蹲着强”,宁浩坚信,看不清路的时候就站到高处去。宁浩决定,去北京。1997年,20岁的他在北京为了养活自己,开始向同样租住在地下室里的室友学习摄影。不到1个月,所谓“出师”的他就跑到宿舍楼下的告示栏去贴小广告,“人像写真,一百元一卷”。一卷写真拍下来,能挣50元。生意好时,每月竟能挣到一千多元,比以前工作时的工资还要高。
温饱问题解决后,宁浩开始反复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都会呢,我就想到做导演了。”宁浩开玩笑说。2001年,宁浩从北师大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毕业。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颇受好评。随后,他的电影作品《香火》《绿草地》《无人区》等相继问世。2006年,刘德华的“亚洲新星导”计划选中了宁浩,投资拍摄了让他声名鹊起的《疯狂的石头》。宁浩火了。
这位全中国第四个冲破亿元票房的导演目前的梦想是“学会拍电影”。他说:“一件事做得越多越心存敬畏,越了解越觉得当年自己无知。拍电影值得我用一生时间去揣测和研究。”
【适用话题】梦想和人生、热情、奋斗、敢想敢做、钻研……
陈山枝:珍惜每次“拉犁”机会
【寄语】“在学习和钻研的过程中,年轻人要珍惜每一次机会,做好眼前每一件事,然后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报志愿时,看到计算机通信专业,觉得挺新鲜的。”不想听父母意见学医的陈山枝,最终选择了信息通信技术这个让他觉得是个交叉学科的专业。只是他没想到,这个专业他会一直从本科读到博士。
读博士期间是对陈山枝影响最大的阶段,“因为那个时候对自己的专业才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陈山枝几乎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学习和科研上,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钻到图书馆和实验室,“啃”各种文献资料、调试程序进行测试验证,没事的时候还总在琢磨课题。按照学校的要求,只要在博士期间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就可以进行毕业答辩,陈山枝发表了近30篇中英文学术论文,一半发表在EI学术会议和期刊上。他是迄今为止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人。“我就是比较努力认真吧。”他淡淡地说。
博士毕业后,陈山枝进入了大唐高鸿公司。在那里,他从一个研究型学者慢慢变为一个实战型专家,并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唐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工作中,陈山枝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出现的问题。他将做项目比喻成“拉犁”,他说:“只有拉好自己的犁,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才能迈好下一级台阶,才能更好地提升。”
【适用话题】刻苦努力、钻研、踏实、提升自我
【寄语】“梦想和方向,是生命的支点。不要怕有多难、有多远、不现实,就怕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每一个方向都是好方向,不要说有多久、有多晚、来不及,就怕迟迟不出发。每一个开始,都是好的开始。”
1989年,卢庚戌以辽宁省营口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建筑系。那时,大学校园里兴起校园歌曲风,刚进校不久,卢庚戌看完校园歌手大赛之后,就燃起了从事音乐的激情,自学了吉他。第二年,他参加了学校的吉他大赛,获得第二名。后来,跟同学组建了“梦中草原”三重唱组合,成为校园歌手。即将毕业时还在清华大学举办了“梦中草原”组合演唱会。
毕业后,卢庚戌进入一家设计院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但半年后,他发现自己想当职业歌手的愿望非常强烈,于是便辞职专心唱歌、写歌。可他第一次拿着制作的歌曲小样找到一位制作人时却被判了“死刑”——“你唱歌没有戏,你的嗓子不行。”卢庚戌没有死心。他想起有一位音乐老师来清华大学教过咽音,就去拜师学艺。练习一年后,他发现自己的嗓音有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便向父母借了10万元,自己制作专辑。他跟父母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尝试,如果不成,我也不会遗憾,从此踏踏实实去做建筑师。”
2000年,卢庚戌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未来的未来》,这次,他获得了业内和市场的认可。卢庚戌回想从辞职到发行第一张专辑的6年间,“遭受了几十年来最大的挫折,但也得到最大的收获。我很专注地做音乐,什么都不去想。专注和执著可以成就奇迹”。如今,对卢庚戌所在的水木年华组合来说,他们的大学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他们创作的《一生有你》《在他乡》《借我一生》等歌曲依然在校园广为传唱,感染着更多的年轻人。
【适用话题】专注、执著、梦想、方向、热情、奋斗、闪亮的青春……
郭为:凡事尽己所能
【寄语】“青年对自己要有所要求,做每件事都无愧于心。在做好这一点的基础上,才能不辜负父母、师长的期待。”
年轻时,郭为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企业家。他自小是个能读得进书的人。小时候,有两篇报告文学对他影响很大,一篇是写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一篇是写华罗庚的《从平原到高山》。从那时起,郭为迷上了数学。每天清晨,当别人捧着外语书时,他却与数学书相伴。1978年恢复高考,郭为立志要考大学,当个知识分子。当时,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工程师。1988年,拿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证书的郭为选择了柳传志的公司——联想。在“联想”时,郭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一句话:需求就是爱好。他一直坚持的,就是在每一个岗位上尽己所能。2000年,“联想”将旗下两项业务分拆,郭为接过了“单飞”的神州数码,正式完成了从“知识分子”到“企业家”的蜕变。在别人看来,郭为是个成功人士。然而在郭为看来,成功是没有标准的,“其实成功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只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展现最好的自己,就会感受到幸福,那就是你的成功。”
【适用话题】爱好、爱好与成功、成功的标准、幸福
宁浩:新锐导演的“疯狂”青春
【寄语】“人生漫长,莫忘初衷。不要在被动地进入社会之后随波逐流,不要在金钱或者欲望中迷失自己。社会上左右人们视线的东西很多,但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欲望那点事儿,还有太多丰富的东西构成我们的梦想和人生。”
10岁起,宁浩就拿起了画笔,自此,他所有的梦想都与绘画有关。用宁浩的话说,绘画让他找到自我价值的认同。中专毕业后,宁浩被分到太原市话剧团做美工。他热爱这份“既可以养活自己,又和梦想统一”的工作。
然而,上帝和宁浩开了一个玩笑。他边工作边报考了大学,体检中却被查出色弱。他不得不和深爱的绘画分手。“走着总比蹲着强”,宁浩坚信,看不清路的时候就站到高处去。宁浩决定,去北京。1997年,20岁的他在北京为了养活自己,开始向同样租住在地下室里的室友学习摄影。不到1个月,所谓“出师”的他就跑到宿舍楼下的告示栏去贴小广告,“人像写真,一百元一卷”。一卷写真拍下来,能挣50元。生意好时,每月竟能挣到一千多元,比以前工作时的工资还要高。
温饱问题解决后,宁浩开始反复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都会呢,我就想到做导演了。”宁浩开玩笑说。2001年,宁浩从北师大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毕业。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颇受好评。随后,他的电影作品《香火》《绿草地》《无人区》等相继问世。2006年,刘德华的“亚洲新星导”计划选中了宁浩,投资拍摄了让他声名鹊起的《疯狂的石头》。宁浩火了。
这位全中国第四个冲破亿元票房的导演目前的梦想是“学会拍电影”。他说:“一件事做得越多越心存敬畏,越了解越觉得当年自己无知。拍电影值得我用一生时间去揣测和研究。”
【适用话题】梦想和人生、热情、奋斗、敢想敢做、钻研……
陈山枝:珍惜每次“拉犁”机会
【寄语】“在学习和钻研的过程中,年轻人要珍惜每一次机会,做好眼前每一件事,然后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报志愿时,看到计算机通信专业,觉得挺新鲜的。”不想听父母意见学医的陈山枝,最终选择了信息通信技术这个让他觉得是个交叉学科的专业。只是他没想到,这个专业他会一直从本科读到博士。
读博士期间是对陈山枝影响最大的阶段,“因为那个时候对自己的专业才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陈山枝几乎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学习和科研上,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钻到图书馆和实验室,“啃”各种文献资料、调试程序进行测试验证,没事的时候还总在琢磨课题。按照学校的要求,只要在博士期间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就可以进行毕业答辩,陈山枝发表了近30篇中英文学术论文,一半发表在EI学术会议和期刊上。他是迄今为止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人。“我就是比较努力认真吧。”他淡淡地说。
博士毕业后,陈山枝进入了大唐高鸿公司。在那里,他从一个研究型学者慢慢变为一个实战型专家,并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唐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工作中,陈山枝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出现的问题。他将做项目比喻成“拉犁”,他说:“只有拉好自己的犁,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才能迈好下一级台阶,才能更好地提升。”
【适用话题】刻苦努力、钻研、踏实、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