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清代白话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为后人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词汇。通过对《儒林外史》的语言分析发现,该部小说中的语言基于“官话”,也有许多淮扬方言词汇。这与作者的出生地、生活迁徙,以及对淮扬方言的提炼与应用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儒林外史》 淮扬方言 淮扬词汇
一、引言
《儒林外史》不仅在文学方面有重大成就,其语言特色也常为批评家称赞不绝。“它的第一个特色是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里,即在叙述和描写里,用的差不多也全是人民群众所用的口语。使用口语有如水晶体一般通体明彻,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有时为了适合说话人的特定身份或职业,在他们的对话里,渗进一些文言古语或行话,但说话的基调仍是口语。”(群一,1997)。细读会发现有许多淮扬方言,对照相关的方言词典和期刊文献,把它们对应的普通话意思注释出来。本文所用的参阅书目是由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 上下册),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下面按意义分类的顺序,先列词条,后注释普通话意思,再举书中例句,例句后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回数。
二、《儒林外史》中淮扬方言词例
(一)天时、地理
“青天白日”——白天。
(1)好快活!和尚夫人大青天白日调情!(4)
“功夫”——时间。
(2)也要些须有个本钱奉养父母,才得有功夫读书。(15)
“窝子”——地方,地盘。
(3)说在集上赶集,占了他摆摊子的窝子。(17)
(二)衣食、用具
“欢团”——爆米团儿。
(4)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3)
“炒米”—— 干炒过的或者煮熟晾干后再炒的米。
(5)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3)
“蒲窝子”——用稻草编的御寒鞋。
(6)夏天靸个蒲窝子,外腿烂脚的。(4)
“尸皮子”——原指死人入殓时华丽的穿戴,后引申为对活人穿着美丽的讽刺或戏虐。
(7)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听见说做了夫人。(4)
“火叉”——烧火时添加草料用的铁制工具。
(8)扬执中急了,拿火叉赶着,一直打了出来。(11)
“厦子”——用桔杆、芦荟等搭成的小屋,并不用砖头砌成。
(9)把后面天井内搭了个芦席的厦子做厨房。(21)
“人事”——来往交际馈送的礼物。
(10)又买了几件南京的人事:头绳、肥皂之类,带与衙门里各位管家。(25)
“马子”——马桶。
(11)把他揪到马子跟前,揭开马子,抓了一把屎尿,抹了他一脸一嘴。(25)
(三)描述、夸张
“大眼望小眼”——眼盯着看,并含有发呆、发愣、无可奈何之意。
(12)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3)
“一声不倒一声哼”——接连不断的哼。
(13)四斗子把他放了睡下,一声不倒一声哼。(6)
“窄鳖鳖”——狭窄。
(14)你难道不知道家里房子窄鳖鳖的,统共只得这一间上房。(6)
“梦梦统统”——糊里糊涂的意思,形容一个人乍醒时恍惚颠倒。
(15)他哥睡得梦梦统统,扒了出来,只顾得他一副上集的担子。(16)
“辣燥”——厉害、泼辣。
(16)现今小厮傲头傲脑,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着他才好。(26)
“不好过”——身体不舒服,可能生病了。
(17)你们若只管哭时,惹得夫人心里越发不好过了。(26)
“迸脆”——形容食物非常香脆。
(18)這迸脆的是什么东西?。(28)
“不过意”——不好意思。
(19)每日在河房里效劳,杜慎卿着实不过意他。(31)
“不得好”——不可能把病医好。
(20)娄老爹的病是不得好的了。(32)
“停当的”——现成的。
(21)衣服、被褥是做停当的,与老伯带去。(32)
“仰八叉”——仰面跌倒在地的样子。
(22)两个差人慌忙抛了行李,赶着扯他,被他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41)
“滑喇”——形容墙倒下的声音非常大。
(23)那一堵墙就像地动一般滑喇的凭空倒了下来。(43)
“格喳”——形容夹棍断开的声音。
(24)只听得格喳的一声,那夹棍迸为六段。(52)
“气哺哺”——极生气的样子。
(25)气哺哺的又随堂吃了一顿饭。(55)
“跑躁”——近于发狂的暴躁,多指夏天晚上闷热,心中烦躁。
(26)他用了一剂药,小的哥子次日就发了跑躁,跳在水里淹死了。(24)
“背时”——不合时宜。
(27)我说他们,他们还要笑我说背时的话,你说可要气了死人。(47)
(四)称谓、人品
“阴阳”——阴阳先生,专门替别人看风水,以此为职业的人。
(28)次日,请将阴阳徐先生来写了七单。(4)
“盘程”——路费。
(29)忙到布政司衙门里领了杯、盘、衣帽、旗匾、盘程,匆匆进京会试。(7)
“酒娘子”——勾兑的江米酒。
(30)两斗米做酒足有二十斤酒娘子。(9)
“记心”——记忆力。
(31)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15)
“上人”——长辈,犹指公公婆婆之类。
(32)敬重上人,不要违拗夫主的言。(21)
“眼水”——眼泪。
(33)牛但凡舐着盐,就要淌出眼水来。(24)
“生意”——职业。
(34)他虽生意是贱业倒颇颇君子之行。(26)
“花子”——乞丐。
(35)道士、和尚、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肖与一个正经人。(34)
“孤老”——骈夫,旧指情人。
(36)那些妓女们相与的孤老多了。(53)
(五)人体、动作
“折”——折合,抵换。
(37)每日早上,还折两个钱与你买点心吃。(1)
“砸嘴”——舌尖抵住上颚发出吸气音,表示称赞羡慕惊讶为难等。
(38)一会儿砸嘴弄唇的,脸上发出许多怪物像。(2)
“掼”——扔,掷,丢。
(39)劈手把鸡夺了,掼在地上,一把拉了回来。(3)
“弄送”——作弄,戏弄。
(40)就是他的佃户,商议定了,做鬼做神,来作弄我。(4)
“过下来的”——刚生下来。
(41)严贡生家一口才过下来的小猪走到他家去。(5)
“短”——拦截。
(42)把小的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5)
“不则声”——不出声、不言语。
(43)把脸本丧着,不则一声。(5)
“把”——给。
(44)自己吃不成,也要把人吃,穿不成的,也要把人穿。(5)
“着人”——叫人、请人。
(45)只见赵氏着人来说:二奶奶听见大老爹回来……。(6)
“骨都”——指嘴唇伸长突出,是一幅极不满意又不敢发作的样子。
(46)四斗子骨都着嘴,一路絮聒了出去。(6)
“序”——即叙,彼此交谈追溯查对,同家同姓可以序,看是否是同一宗族。
(47)虽是同姓,却不曾序过。(7)
“盘”——仔细查问成清点账目。
(48)本东自己下店,把帐一盘。(9)
“回嘴”——顶嘴。
(49)老妞又不服,回他的嘴,扬执中恼了。(11)
“挺觉”——睡觉。
(50)“吃罢,趴床上,挺觉去了”。(1)
“着气”——生气。
(51)鲁编修因女婿不肯做举业,心里着气。
“赌赛”——比赛。
(52)“那些朋友们和我赌赛”。(12)
“怀身子”——怀孕。
(53)那王家女儿怀着身子,要分娩,不想养不下来,死了。(26)
“嘴把子”——耳光。
(54)被大娘子知道,一顿嘴把子,赶了出来。(26)
“承他情”——别人帮助了自己,要感谢别人。
(55)特到扬州来望他一望,承他情荐在匣上。(29)
“挨着”——坚持住。
(56)娄太爷道:大相公,我从前挨着,只望病好。(32)
“尾着”——跟着。
(57)今日尾着他在大爷这里。(35)
“短路”——拦路抢劫。
(58)你既有胆子短路,你自然还有些武艺。(38)
“着”——让。
(59)叫他且回府,着姑娘在这里。(40)
“扯谎”——说谎。
(60)他却不肯说出来,只是嘴里扯谎吓人。(44)
“搬楦头”——相互揭发短处和缺点。
(61)有大家搬楦头,说偷着店里的客官。(45)
“失贼”——丢失东西、被盗。
(62)我们同你家老爷虽是乡亲,但这失贼的事该地方官管。(43)
“当”——以为,认为。
(63)你当这吹打的是谁。(47)
“打背公”——就是打背弓,这里是打偏手的意思。
(64)我要在中间打五十两银子的背弓。(47)
“不消”——不用,不需要。
(65)风四哥,你不消去寻他,我叫家里人替你送个信去。(51)
“韶刀”——叨唠,啰嗦。
(66)你看侬妈也韶刀了。(53)
“该”——欠人的钱。
(67)丈人道:放屁!你是该人的钱,怎是我用你的。(54)
“强”——同“犟”,多指强硬不屈,固执己见,令人看了不顺眼。
(68)我替他讲明白了,他还要死强。(54)
(六)方位、指代
“那咱”——那时候。
(69)那咱你在这里上学时还小哩头上扎着抓角儿。(7)
“个个”——每个人。
(70)五河的风俗是个个都要同雇的大脚婆娘睡觉的。(45)
(七)其他
“落后”——最后、末后。
(71)落后请将周先生来,顾老相公亲自奉他三杯。(2)
“老早”——时间很早。
(72)那梅玖戴着方巾,老早到了。(2)
“统共”——总共、一共。
(73)统共只得这一间上房。(6)
“怪道”——难怪、原来如此。
(74)原来便是尊翁,怪道面貌相似。(8)
“不得”——没有。
(75)我不得功夫,要去烧锅做饭。(9)
“问”——向,相當于和、跟。
(76)反问我找银子。(14)
“鬼话”——谎话,不真实的话。
(77)你要赚钱罢了,说这许多鬼话。(32)
“只得”——最多、差不多。
(78)又尽力往上一扑,离郭孝子只得一尺远。(38)
“一转”——周围一圈。
(79)拿汗巾揩干了杯子上一转的水渍。(41)
三、淮扬方言在《儒林外史》中广泛应用的原因
通过以上考察发现,《儒林外史》的叙述语言以江淮官话为基础,此外,运用了不少全椒方言、南京方言、扬州方言。这种现象的出现,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吴敬梓一生辗转多处。他出生于安徽全椒,十四岁随父到江苏赣榆县教谕住所;三十三岁移家至南京,“寄居秦淮水亭”。定居南京后,先后多次到过安庆、苏州、杭州、芜湖等地,晚年在扬州也住过一段时间,五十四岁逝于扬州。在他游历山水和写作《儒林外史》期间,受淮扬文化的感染与熏陶,是自然之事。
第二,吴敬梓涉及青楼风尘。他年轻时放浪形骸,曾频繁往来于家乡全椒、扬州、南京,涉足风月之地,花天酒地。他还经常和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乐工、戏子、歌女等在一起歌舞唱乐。这种封建“正统”轨道之外的生活,必然会使他从青楼女子那里学一些淮扬方言词汇,或多或少地写入他的小说中。
第三,吴敬梓善于提炼词汇。《儒林外史》不但运用了符合儒林的“官话”,而且还吸收了朴素、自然、率真的平民口头语,将世俗的粗话进行提炼、润色,使之成为精粹通用的文学语言,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步接收。
四、结语
《儒林外史》作为清代白话小说的典范,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阶段重要的标志性著作。从方言角度来探讨《儒林外史》语言特征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群一.《儒林外史》与云南方言词汇集[J].昆明师专学报, 1997,
(1).
[2]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方言志[M].北京: 方言出版
社, 1997.
[3]南京市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市志-方言志[M].南京: 江苏
教育出版社,1993.
[4]天长市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天长县志-方言志[M].北京: 方言
出版社,1997.
[5]滁州市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滁州市志-方言志[M].北京: 方言
出版社, 1998.
[6]严仍宁.《儒林外史》中的全椒方言[J].滁州学院学报, 2005,(2).
[7]黄继林.扬州方言词典[Z].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8]李荣.南京方言词典[Z].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9]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辞典[Z].北京: 中华书局,1999.
[10]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 上下册)[M].上海: 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林柏燕.关于《儒林外史》[J].中华文艺,1962,(9).
(陆从兰 合肥 安徽大学中文系 230039)
关键词:《儒林外史》 淮扬方言 淮扬词汇
一、引言
《儒林外史》不仅在文学方面有重大成就,其语言特色也常为批评家称赞不绝。“它的第一个特色是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里,即在叙述和描写里,用的差不多也全是人民群众所用的口语。使用口语有如水晶体一般通体明彻,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有时为了适合说话人的特定身份或职业,在他们的对话里,渗进一些文言古语或行话,但说话的基调仍是口语。”(群一,1997)。细读会发现有许多淮扬方言,对照相关的方言词典和期刊文献,把它们对应的普通话意思注释出来。本文所用的参阅书目是由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 上下册),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下面按意义分类的顺序,先列词条,后注释普通话意思,再举书中例句,例句后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回数。
二、《儒林外史》中淮扬方言词例
(一)天时、地理
“青天白日”——白天。
(1)好快活!和尚夫人大青天白日调情!(4)
“功夫”——时间。
(2)也要些须有个本钱奉养父母,才得有功夫读书。(15)
“窝子”——地方,地盘。
(3)说在集上赶集,占了他摆摊子的窝子。(17)
(二)衣食、用具
“欢团”——爆米团儿。
(4)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3)
“炒米”—— 干炒过的或者煮熟晾干后再炒的米。
(5)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3)
“蒲窝子”——用稻草编的御寒鞋。
(6)夏天靸个蒲窝子,外腿烂脚的。(4)
“尸皮子”——原指死人入殓时华丽的穿戴,后引申为对活人穿着美丽的讽刺或戏虐。
(7)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听见说做了夫人。(4)
“火叉”——烧火时添加草料用的铁制工具。
(8)扬执中急了,拿火叉赶着,一直打了出来。(11)
“厦子”——用桔杆、芦荟等搭成的小屋,并不用砖头砌成。
(9)把后面天井内搭了个芦席的厦子做厨房。(21)
“人事”——来往交际馈送的礼物。
(10)又买了几件南京的人事:头绳、肥皂之类,带与衙门里各位管家。(25)
“马子”——马桶。
(11)把他揪到马子跟前,揭开马子,抓了一把屎尿,抹了他一脸一嘴。(25)
(三)描述、夸张
“大眼望小眼”——眼盯着看,并含有发呆、发愣、无可奈何之意。
(12)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3)
“一声不倒一声哼”——接连不断的哼。
(13)四斗子把他放了睡下,一声不倒一声哼。(6)
“窄鳖鳖”——狭窄。
(14)你难道不知道家里房子窄鳖鳖的,统共只得这一间上房。(6)
“梦梦统统”——糊里糊涂的意思,形容一个人乍醒时恍惚颠倒。
(15)他哥睡得梦梦统统,扒了出来,只顾得他一副上集的担子。(16)
“辣燥”——厉害、泼辣。
(16)现今小厮傲头傲脑,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着他才好。(26)
“不好过”——身体不舒服,可能生病了。
(17)你们若只管哭时,惹得夫人心里越发不好过了。(26)
“迸脆”——形容食物非常香脆。
(18)這迸脆的是什么东西?。(28)
“不过意”——不好意思。
(19)每日在河房里效劳,杜慎卿着实不过意他。(31)
“不得好”——不可能把病医好。
(20)娄老爹的病是不得好的了。(32)
“停当的”——现成的。
(21)衣服、被褥是做停当的,与老伯带去。(32)
“仰八叉”——仰面跌倒在地的样子。
(22)两个差人慌忙抛了行李,赶着扯他,被他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41)
“滑喇”——形容墙倒下的声音非常大。
(23)那一堵墙就像地动一般滑喇的凭空倒了下来。(43)
“格喳”——形容夹棍断开的声音。
(24)只听得格喳的一声,那夹棍迸为六段。(52)
“气哺哺”——极生气的样子。
(25)气哺哺的又随堂吃了一顿饭。(55)
“跑躁”——近于发狂的暴躁,多指夏天晚上闷热,心中烦躁。
(26)他用了一剂药,小的哥子次日就发了跑躁,跳在水里淹死了。(24)
“背时”——不合时宜。
(27)我说他们,他们还要笑我说背时的话,你说可要气了死人。(47)
(四)称谓、人品
“阴阳”——阴阳先生,专门替别人看风水,以此为职业的人。
(28)次日,请将阴阳徐先生来写了七单。(4)
“盘程”——路费。
(29)忙到布政司衙门里领了杯、盘、衣帽、旗匾、盘程,匆匆进京会试。(7)
“酒娘子”——勾兑的江米酒。
(30)两斗米做酒足有二十斤酒娘子。(9)
“记心”——记忆力。
(31)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15)
“上人”——长辈,犹指公公婆婆之类。
(32)敬重上人,不要违拗夫主的言。(21)
“眼水”——眼泪。
(33)牛但凡舐着盐,就要淌出眼水来。(24)
“生意”——职业。
(34)他虽生意是贱业倒颇颇君子之行。(26)
“花子”——乞丐。
(35)道士、和尚、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肖与一个正经人。(34)
“孤老”——骈夫,旧指情人。
(36)那些妓女们相与的孤老多了。(53)
(五)人体、动作
“折”——折合,抵换。
(37)每日早上,还折两个钱与你买点心吃。(1)
“砸嘴”——舌尖抵住上颚发出吸气音,表示称赞羡慕惊讶为难等。
(38)一会儿砸嘴弄唇的,脸上发出许多怪物像。(2)
“掼”——扔,掷,丢。
(39)劈手把鸡夺了,掼在地上,一把拉了回来。(3)
“弄送”——作弄,戏弄。
(40)就是他的佃户,商议定了,做鬼做神,来作弄我。(4)
“过下来的”——刚生下来。
(41)严贡生家一口才过下来的小猪走到他家去。(5)
“短”——拦截。
(42)把小的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5)
“不则声”——不出声、不言语。
(43)把脸本丧着,不则一声。(5)
“把”——给。
(44)自己吃不成,也要把人吃,穿不成的,也要把人穿。(5)
“着人”——叫人、请人。
(45)只见赵氏着人来说:二奶奶听见大老爹回来……。(6)
“骨都”——指嘴唇伸长突出,是一幅极不满意又不敢发作的样子。
(46)四斗子骨都着嘴,一路絮聒了出去。(6)
“序”——即叙,彼此交谈追溯查对,同家同姓可以序,看是否是同一宗族。
(47)虽是同姓,却不曾序过。(7)
“盘”——仔细查问成清点账目。
(48)本东自己下店,把帐一盘。(9)
“回嘴”——顶嘴。
(49)老妞又不服,回他的嘴,扬执中恼了。(11)
“挺觉”——睡觉。
(50)“吃罢,趴床上,挺觉去了”。(1)
“着气”——生气。
(51)鲁编修因女婿不肯做举业,心里着气。
“赌赛”——比赛。
(52)“那些朋友们和我赌赛”。(12)
“怀身子”——怀孕。
(53)那王家女儿怀着身子,要分娩,不想养不下来,死了。(26)
“嘴把子”——耳光。
(54)被大娘子知道,一顿嘴把子,赶了出来。(26)
“承他情”——别人帮助了自己,要感谢别人。
(55)特到扬州来望他一望,承他情荐在匣上。(29)
“挨着”——坚持住。
(56)娄太爷道:大相公,我从前挨着,只望病好。(32)
“尾着”——跟着。
(57)今日尾着他在大爷这里。(35)
“短路”——拦路抢劫。
(58)你既有胆子短路,你自然还有些武艺。(38)
“着”——让。
(59)叫他且回府,着姑娘在这里。(40)
“扯谎”——说谎。
(60)他却不肯说出来,只是嘴里扯谎吓人。(44)
“搬楦头”——相互揭发短处和缺点。
(61)有大家搬楦头,说偷着店里的客官。(45)
“失贼”——丢失东西、被盗。
(62)我们同你家老爷虽是乡亲,但这失贼的事该地方官管。(43)
“当”——以为,认为。
(63)你当这吹打的是谁。(47)
“打背公”——就是打背弓,这里是打偏手的意思。
(64)我要在中间打五十两银子的背弓。(47)
“不消”——不用,不需要。
(65)风四哥,你不消去寻他,我叫家里人替你送个信去。(51)
“韶刀”——叨唠,啰嗦。
(66)你看侬妈也韶刀了。(53)
“该”——欠人的钱。
(67)丈人道:放屁!你是该人的钱,怎是我用你的。(54)
“强”——同“犟”,多指强硬不屈,固执己见,令人看了不顺眼。
(68)我替他讲明白了,他还要死强。(54)
(六)方位、指代
“那咱”——那时候。
(69)那咱你在这里上学时还小哩头上扎着抓角儿。(7)
“个个”——每个人。
(70)五河的风俗是个个都要同雇的大脚婆娘睡觉的。(45)
(七)其他
“落后”——最后、末后。
(71)落后请将周先生来,顾老相公亲自奉他三杯。(2)
“老早”——时间很早。
(72)那梅玖戴着方巾,老早到了。(2)
“统共”——总共、一共。
(73)统共只得这一间上房。(6)
“怪道”——难怪、原来如此。
(74)原来便是尊翁,怪道面貌相似。(8)
“不得”——没有。
(75)我不得功夫,要去烧锅做饭。(9)
“问”——向,相當于和、跟。
(76)反问我找银子。(14)
“鬼话”——谎话,不真实的话。
(77)你要赚钱罢了,说这许多鬼话。(32)
“只得”——最多、差不多。
(78)又尽力往上一扑,离郭孝子只得一尺远。(38)
“一转”——周围一圈。
(79)拿汗巾揩干了杯子上一转的水渍。(41)
三、淮扬方言在《儒林外史》中广泛应用的原因
通过以上考察发现,《儒林外史》的叙述语言以江淮官话为基础,此外,运用了不少全椒方言、南京方言、扬州方言。这种现象的出现,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吴敬梓一生辗转多处。他出生于安徽全椒,十四岁随父到江苏赣榆县教谕住所;三十三岁移家至南京,“寄居秦淮水亭”。定居南京后,先后多次到过安庆、苏州、杭州、芜湖等地,晚年在扬州也住过一段时间,五十四岁逝于扬州。在他游历山水和写作《儒林外史》期间,受淮扬文化的感染与熏陶,是自然之事。
第二,吴敬梓涉及青楼风尘。他年轻时放浪形骸,曾频繁往来于家乡全椒、扬州、南京,涉足风月之地,花天酒地。他还经常和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乐工、戏子、歌女等在一起歌舞唱乐。这种封建“正统”轨道之外的生活,必然会使他从青楼女子那里学一些淮扬方言词汇,或多或少地写入他的小说中。
第三,吴敬梓善于提炼词汇。《儒林外史》不但运用了符合儒林的“官话”,而且还吸收了朴素、自然、率真的平民口头语,将世俗的粗话进行提炼、润色,使之成为精粹通用的文学语言,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步接收。
四、结语
《儒林外史》作为清代白话小说的典范,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阶段重要的标志性著作。从方言角度来探讨《儒林外史》语言特征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群一.《儒林外史》与云南方言词汇集[J].昆明师专学报, 1997,
(1).
[2]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方言志[M].北京: 方言出版
社, 1997.
[3]南京市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市志-方言志[M].南京: 江苏
教育出版社,1993.
[4]天长市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天长县志-方言志[M].北京: 方言
出版社,1997.
[5]滁州市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滁州市志-方言志[M].北京: 方言
出版社, 1998.
[6]严仍宁.《儒林外史》中的全椒方言[J].滁州学院学报, 2005,(2).
[7]黄继林.扬州方言词典[Z].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8]李荣.南京方言词典[Z].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9]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辞典[Z].北京: 中华书局,1999.
[10]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 上下册)[M].上海: 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林柏燕.关于《儒林外史》[J].中华文艺,1962,(9).
(陆从兰 合肥 安徽大学中文系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