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美国篮球数据专家重新开始讨论关于“手感热(Hot Hand)”的话题——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在几乎所有研究手感热的结果,要么是什么都没有,要么是与专家预期相反,在一个球员投进一球后,下一次再出手命中的概率要高于之前投丢一球。大卫·布鲁克斯曾在《纽约时报》撰文称:“所谓手感热都是幻觉,连续投进球之后球员往往命中率更高只是巧合。”但这样的判断未免太过无趣,毕竟,在篮球中当一名球员的手感热得着火,观众的激情也随之更高。如果没有手感热,科比是如何做到81分神迹的?库里又是怎么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砍下54分的?这真的只是抛硬币一般的偶然?
在波士顿举行的“新英格兰体育数据座谈会”中,几位作者提出了新的数据统计方法,以及“手感热”或许真的存在的可能。大部分球员和教练,包括投篮训练师,都相信它的存在,哪怕此前曾有无数人用数据证明它不可能存在。以前的数据专家没有用过多镜头追踪系统(SportVU motion-tracking cameras),而现在研究数据的人则多了不少便利。这个追踪系统可以观测到每一次出手的地点,辨认出离出手人最近的防守者,测量出两人之间的距离,以及追踪球的抛物线等等。通过这个系统,我们甚至能够判断出一次出手的难度指数。前太阳顾问约翰·埃泽克维兹、哈佛数据专家安德鲁·博克斯科斯基和卡洛林·斯坦恩在各自的研究结果中找到了一些共同点。
1.当球员投进一到三个球之后,下一次球队进攻他很有可能再次出手。当然,一方面是自信心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教练和队友们的信任。
2.当球员连续进球后,他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更困难的出手。球员投进跳投之后,下一球仍选择跳投的几率要高于之前投丢一次跳投或者用别的方式进球。
他们也发现,当一名球员连续进球后,防守者的位置也会离他更近,虽然只是很小的改变——当一位球员连续投进五球之后,在第六球时他的防守者会靠近他大约15公分,但这却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数据家们发现要判断一次出手的难度指数很困难,以前的数据一直都忽视了难度,一个上篮成功和一次三分都丢就是简单的进或者没进,但难度指数对于手感热的衡量却至关重要。防守者假如站在出手者和篮筐之间,造成的干扰恐怕要比距离相同,但站在出手者同一边的防守者要大,所以内特·罗宾逊防守史蒂夫·诺瓦克的效果肯定和勒布朗·詹姆斯去防不同。总体来说,数据家可以估计出一次出手的命中率。不管球员连续出手五次、六次还是八次之后,他们都能命中多少。如果他们的命中率在往上升,那么就能说明手感热是存在的。
埃泽克维兹、博克斯科斯基和斯坦恩发现,当球员连续投进五球,将难度指数控制在一定水平,他在第六球的命中率将提升1-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假如第六球放在平常情况下是40%,那么在手感热的情况下就会是42%到43%。这是在控制了难度指数的情况下得出的结果,但在现实环境中,连续出手的球员的命中率是在下降的。感觉到手感热的球员确实相对增多出手,但难度指数都非常高。也许他们是想继续试手感,但他们的命中率确实有所下滑。换句话说,当一位球员手感热了,他也许能投得更好,但也许还能因为糟糕的出手选择伤害球队。
“手感热就算存在也会有副作用,球员以为他手感热了,就开始过分自信地浪投。”桑迪·威尔在2009年的麻省理工斯隆体育分析论坛上,非常不支持手感热的理论,他表示球员只是“以为”他们手感热而已。
手感热的现象是非常酷的,但要把它数据化太难了,专家们各执一词,难以得出结论。球员们试手感也不是个好现象,我知道很多纽约球迷在看到J.R.史密斯投进一个高难度进球后会欢呼,但也会告诉他千万别脑热。但在比赛之中,球员谁会注意这些。如果史密斯觉得自己手感好,他肯定继续投;如果他的队友们相信他手感好,也会继续给他传球——除非教练把他换下场。但在现实中,当史密斯投进一个高难度进球之后伍德森是不会立刻叫个暂停,把他按在板凳上的。如威尔所说:“这肯定会影响他的心态,每投进一球就被换下去算什么战术。”
手感热现象也可能存在于罚球之中。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教授杰里米·阿尔克斯研究发现,当在两次罚球的情况下,当一名球员罚进第一个,那么接着罚进第二个的概率要比平时高3%。篮球教练们应该好好研究和学习一现象,将球员在比赛中乱试手感的概率降到最低。但其实,给这个现象做一个定义也不容易,什么叫手感热?用什么数据衡量?投三次进两球?还是十二次进八球?手感热是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结束?球员在一个赛季里能“热”几次?但不管怎样,这个现象都非常有趣,它是形而上的,也与人的本能和技术有关,不管能否有个定论,关于“手感热”的讨论过程都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在波士顿举行的“新英格兰体育数据座谈会”中,几位作者提出了新的数据统计方法,以及“手感热”或许真的存在的可能。大部分球员和教练,包括投篮训练师,都相信它的存在,哪怕此前曾有无数人用数据证明它不可能存在。以前的数据专家没有用过多镜头追踪系统(SportVU motion-tracking cameras),而现在研究数据的人则多了不少便利。这个追踪系统可以观测到每一次出手的地点,辨认出离出手人最近的防守者,测量出两人之间的距离,以及追踪球的抛物线等等。通过这个系统,我们甚至能够判断出一次出手的难度指数。前太阳顾问约翰·埃泽克维兹、哈佛数据专家安德鲁·博克斯科斯基和卡洛林·斯坦恩在各自的研究结果中找到了一些共同点。
1.当球员投进一到三个球之后,下一次球队进攻他很有可能再次出手。当然,一方面是自信心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教练和队友们的信任。
2.当球员连续进球后,他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更困难的出手。球员投进跳投之后,下一球仍选择跳投的几率要高于之前投丢一次跳投或者用别的方式进球。
他们也发现,当一名球员连续进球后,防守者的位置也会离他更近,虽然只是很小的改变——当一位球员连续投进五球之后,在第六球时他的防守者会靠近他大约15公分,但这却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数据家们发现要判断一次出手的难度指数很困难,以前的数据一直都忽视了难度,一个上篮成功和一次三分都丢就是简单的进或者没进,但难度指数对于手感热的衡量却至关重要。防守者假如站在出手者和篮筐之间,造成的干扰恐怕要比距离相同,但站在出手者同一边的防守者要大,所以内特·罗宾逊防守史蒂夫·诺瓦克的效果肯定和勒布朗·詹姆斯去防不同。总体来说,数据家可以估计出一次出手的命中率。不管球员连续出手五次、六次还是八次之后,他们都能命中多少。如果他们的命中率在往上升,那么就能说明手感热是存在的。
埃泽克维兹、博克斯科斯基和斯坦恩发现,当球员连续投进五球,将难度指数控制在一定水平,他在第六球的命中率将提升1-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假如第六球放在平常情况下是40%,那么在手感热的情况下就会是42%到43%。这是在控制了难度指数的情况下得出的结果,但在现实环境中,连续出手的球员的命中率是在下降的。感觉到手感热的球员确实相对增多出手,但难度指数都非常高。也许他们是想继续试手感,但他们的命中率确实有所下滑。换句话说,当一位球员手感热了,他也许能投得更好,但也许还能因为糟糕的出手选择伤害球队。
“手感热就算存在也会有副作用,球员以为他手感热了,就开始过分自信地浪投。”桑迪·威尔在2009年的麻省理工斯隆体育分析论坛上,非常不支持手感热的理论,他表示球员只是“以为”他们手感热而已。
手感热的现象是非常酷的,但要把它数据化太难了,专家们各执一词,难以得出结论。球员们试手感也不是个好现象,我知道很多纽约球迷在看到J.R.史密斯投进一个高难度进球后会欢呼,但也会告诉他千万别脑热。但在比赛之中,球员谁会注意这些。如果史密斯觉得自己手感好,他肯定继续投;如果他的队友们相信他手感好,也会继续给他传球——除非教练把他换下场。但在现实中,当史密斯投进一个高难度进球之后伍德森是不会立刻叫个暂停,把他按在板凳上的。如威尔所说:“这肯定会影响他的心态,每投进一球就被换下去算什么战术。”
手感热现象也可能存在于罚球之中。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教授杰里米·阿尔克斯研究发现,当在两次罚球的情况下,当一名球员罚进第一个,那么接着罚进第二个的概率要比平时高3%。篮球教练们应该好好研究和学习一现象,将球员在比赛中乱试手感的概率降到最低。但其实,给这个现象做一个定义也不容易,什么叫手感热?用什么数据衡量?投三次进两球?还是十二次进八球?手感热是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结束?球员在一个赛季里能“热”几次?但不管怎样,这个现象都非常有趣,它是形而上的,也与人的本能和技术有关,不管能否有个定论,关于“手感热”的讨论过程都是十分值得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