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已离开青海多年,很多时候,我都会惊异于自己来自一个发源了那么多江河的地域。我越来越清晰地知晓,青藏高原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存在,而我对它的了解和理解是多么有限。人的一生中可能有过的蒙昧,必要经历时间的磨洗,才能超越自身的障碍,看到曾经离弃的事物在黑夜的天空闪烁的极光。 2017年,我在山东荣获“齐鲁最美教师”称号。此后的多次采访和演讲中,我都会从“我是哪儿来的”说起:我来自青藏高原,那里是世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已离开青海多年,很多时候,我都会惊异于自己来自一个发源了那么多江河的地域。我越来越清晰地知晓,青藏高原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存在,而我对它的了解和理解是多么有限。人的一生中可能有过的蒙昧,必要经历时间的磨洗,才能超越自身的障碍,看到曾经离弃的事物在黑夜的天空闪烁的极光。
2017年,我在山东荣获“齐鲁最美教师”称号。此后的多次采访和演讲中,我都会从“我是哪儿来的”说起:我来自青藏高原,那里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山的高峻,水的深广,天空的辽阔,人类情怀的博大,都在昭示这个冰雪世界之于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些山川背后那些亿万年被风传递的密码和语言。
我在青海生活了40年,成为一个教师也成为一个作家。经历了事业的不断上升,也经历了个人生活的跌入深渊。在来到山东之前,我从未切肤感受自己与青藏高原有如此深切的关联,也从未反省过自己的生命曾经被那片土地如此丰厚地养育过。
我在青岛开始回望来的地方,追寻高原、人和自然的关系,深刻而持久地研讀同样出身青藏高原,致力于书写藏地和荒原的当代著名作家杨志军的作品,以及他的精神历程,出版了著作《寻找杨志军——通向彼岸的多种可能》,2011年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14年在研读了摄影家关于青海三江源的摄影作品后,出版了评论集《秘境三江源——生态摄影的心灵之旅》。
就此,我恍然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原乡,洞悉我所有的精神滋养都来自于青藏高原。
一路走在寻找光的路途,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到底在何处,我用了整整30年的时光。人生没有止境,也许终此一生,我都不能抵达理想的胜境,也会孤独和寂寞,但既然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的路,就不能指望众声喝彩。沿途的风景,甘之若饴,坦然接受,荣辱皆可担当。
其他文献
岁末年初的这段时间,一部名为《芳华》的电影占据了国内各大影院的多半座位,这里且不去谈影片承载的意蕴,它的另一种魅力在于,牵动了我们每个人的芳华情怀。 197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中国步入了新的时代。刚刚高中毕业的我,幸运地赶上了全国恢复高考,因而我的芳华岁月是从书香四溢的大学校园开始的。那一年的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我大学同班同学,就汇集了来自社会的各种角色,年
20世纪60年代末,我出生在青南牧区一个地地道道的牧民家庭,自6岁开始我就能帮妈妈照看弟弟妹妹们,揽牛粪等一般小家务活都不在话下。在儿时记忆中大人们总忙个不停,我爸爸有时在外面赶马车拉运东西,很多天回不了家,回家就又要去放生产队的马群漫山遍野地跑呀跑的。妈妈也每天都起早贪黑地挤牛奶、打酥油、磨炒面、参加会议等,每天的日子好像在同一个轨道里不变地重复着,几乎没有闲暇搭理自己的孩子们,所以家里的重任自
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海高原柴达木西部出现了一支男人的队伍。驼铃声和歌声,喘息声和风声,鼓动起一顶顶帐篷、一面面旗帜。“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定义被改写了。当帐篷里有了女人,干瘪的土地开始湿润,单调的灰黄绽出鲜红。 她们的盛开经历过百般磨砺。狂暴的风沙很原始,比洞穴人的棍棒还要无情。它的肆无忌惮使平静的瀚海变成了魔鬼的世界。敢于涉足的女人与男人一样被重重地抽打。 她们是血做的骨肉是不屈的精灵。
生活很像一条河。该结冰的时候结冰,该融化的时候融化,但是总能在阳光下反射出彩虹一样缤纷的颜色。能够徜徉在这样的河流里,享受红的热烈,绿的宁静,蓝的深沉,黑的忧伤,灰的无奈,是一件令人心满意足的事。就像广阔的人生,每个心灵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都能找到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天地。改革开放40年,对于正处于生长关键时期的中华民族,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面临着如何使自己的存在成为现实,让自己的努力变得更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迈进了改革开放后的第40个年头。40年,对于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河来说,可能只是刹那芳华,但对于我们这些亲历了时代巨变的70后而言,不仅人生已过大半,我们的个人命运和家乡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40年来,我们与改革开放后的青海一起成长,走过了一段艰辛与辉煌交织的砥砺岁月。 我仍清晰记得40年前自己五六岁时的瘦小模样,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满口三川土语,不会说一句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