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348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百家争鸣,秩序,争辩,吸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61—04
  人民版《百家争鸣》的编写体现了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课文分“孔子和早期儒学”“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四目介绍了儒道法墨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除了介绍开创者孔子外,还介绍了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孟子和荀子。正文、“课前提示”“知识链接”均有涉及百家争鸣局面意义的文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文还点出儒墨之争、韩非吸收道家思想等能体现百家相互争辩、相互吸收的内容,更全面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内涵。但此种分流派的叙述,固能让学生了解各家的主要主张,然若教师不注意挖掘,就难以揭示诸子与剧变的社会之间的互动,因此也就难以体察诸子相互争辩与相互学习之心路。基于此,我在挖掘教科书的同时,结合名家论述,选择了“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一、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
  本课开篇写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段话,可以视作对百家争鸣高度浓缩的背景介绍,它凸显了这批杰出思想家的主张与剧变社会的关联。
  春秋战国是一个“失序”的时代。其中春秋是一个西周传统政治社会秩序逐步解体的过渡时期,可以用“礼崩乐坏”一语蔽之。广义的礼乐固然已无法维持,狭义的礼乐如具体典礼、仪式也在逐步破坏。而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特征,就是继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以后,几大强国之间进一步展开更大、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时的天下,如孟子的观察:“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真是人间何世!
  我们或可以打个比方,当日社会似一个染病的机体,这批思想家似医家,而一个个主张恰似一个个药方。关于这些药方,司马谈是这样说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余英时先生有个论断:“中国古代‘道’的另一特征,我想称它为‘人间性’。……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葛兆光先生也指出:“在战国时代的思想史上,‘秩序’是一个很中心的话题。”基于上述,我作出了这样的主题安排。
  二、诸子如何恢复或重建秩序?
  我们可以根据教科书的叙述,找到下列大有深意的文字,大概是说:儒家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试图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墨家“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推崇夏朝的政治”;道家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法家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先看儒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庞朴先生结合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仁”字的写法(“从身从心”,非通常所认为的“从人从二”,也非“从尸从二”),指出孔子及其后学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把“仁”“这个地区性的美德提升为普遍性的美德;把这个民族性的美德推广为人类性的美德”。孔子的“礼”为的是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井然有序的差序结构。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
  孟子着重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倡导实行“仁政”,其“仁政”是建立在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义、礼、智四端基础上的,又因“政在得民”,所以“君轻民贵”。孟子“四端”用意极深,葛兆光先生指出,孔子将周礼视作不言自明的秩序基础,但在剧烈变动的时代,人们就不禁要质问,凭什么按这种秩序?“四端”正是孟子为儒家学说找到的基石,他告诉人们,这是人的本性使然。
  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荀子重点阐发了孔子关于“礼”的理论,特别强调礼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葛兆光先生认为,荀子“承认人的理性,但是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教育与学习,依靠后天的熏染来使人们养成遵守规则、服从秩序的习惯,成为彬彬君子”,“传统的儒者执着于理想而不切实用,但荀子的思路中蕴涵了十分实用的,既可以用之于道德自律,又可以推之于法律管束的意识形态意味”,“当自觉的‘礼’不足以惩戒人心,整顿社会,就自然要用强制性的‘法’”,“所以从荀子到韩非、李斯的传续,不仅仅是任务的师承关系,也是思想史上的理路延续与伸展”。这在一定程度可以解决儒家的荀子怎么教出了两个法家人物这一疑惑。荀子还对孔、孟较少谈及的天进行了阐述,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人们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即“制天命而用之”。通过上述疏理,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儒家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及其与变动社会的互动关系。
  再看墨家。墨家是继儒家之后较早出现的学派,与儒家并称为战国时期的显学。这一派更多依据想象中的夏代故事来证明自己。墨子提倡“兼爱”,即无差别的爱,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由此又主张“非攻”,谴责列国的兼并战争,并且不惜进行实际的斡旋,以消除战争。《墨子·公输》篇记载了墨子与公输盘的武器斗法,并促使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有趣故事。墨家是十分坚定的现世实用主义者,诸如他们批评儒家的葬、丧之礼,认为不利于积累财富和繁衍人口,批评儒家的礼乐制度是耗费财富。“三表法”可以视作他们判断对社会有用与无用、有利与无利的唯一标准。
  关于道家,教科书的标题用了“老庄之学”且不提老子生活年代实属谨慎。关于老子其人,记载歧异,但随着郭店竹简《老子》的出土,把老子放在战国晚期甚至中期的说法都不成立了,《老子》一书反映了战国前期道者的思想。老子对秩序的崩溃感到沮丧,比儒家和墨家追寻得更远,在那个时代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反对儒、墨的“仁政”“尚贤”的政治理论。葛兆光先生指出,“老子一系道者其实也在寻求一种秩序”,“道家早期有很强的入世现实性”。到了庄子,他在对现世的愤懑和烦扰中,不断思考:为什么个人的价值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为什么个人生命的意义一定要依据社会的参照系才能凸显?个人是否有独自存在的意义?于是,无是非、齐死生、忘物我,抹杀一切对立事物的界限。由此他反对社会进步,否定文化知识,痛恨仁义礼乐,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儒、墨、道都是诉诸古代权威,我们可以借冯友兰先生的论述作一小结:“孔子的古代权威是周文王和周公。为了赛过孔子,墨子诉诸传说中的禹的权威,据说禹比文王、周公早一千多年。孟子更要胜过墨家,走得更远,回到尧、舜时代,比禹还早。最后,道家为了取得自己的发言权,取消儒、墨的发言权,就诉诸伏羲、神农的权威,据说他们比尧、舜还早若干世纪。”
  但法家的历史观是一个例外,教科书的编者非常注意这一点,在“资料卡片”栏目引《商君书·更法》篇:“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又在“材料阅读与思考”栏目引同篇中商鞅和保守派辩论的言论。正文中还引了韩非“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等言论。商鞅最重“法”,《慎法》篇说“不可以须臾忘于法”,“法任而国治矣”,《开塞》篇说“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力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更加全面的法治理论。要而言之,法家希望建成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拥有严格、有效的官僚管理系统,形成整齐、规范的社会秩序。
  三、如何理解韩非吸收道家思想?
  诸子相互争辩前文已多有涉及,关于教科书所及儒墨之争,我们不妨再看看孟子的反击:“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
  按我们通常的思路,道家和法家大致可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了,那么如何理解韩非吸收道家思想呢?冯友兰先生指出,“在无为的观念上,两个极端遇合了”。这种吸收还体现在,韩非思想中辩证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老子的影响,所不同者,老子强调对立面的无条件的转化,韩非强调对立面的冲突斗争。
  在葛兆光的著作中,我们还看到了战国时代“道法转关”的现象,“当时有慎到、申不害兼道、法之学,有《管子》中杂名法道术的论述,有韩非的《解老》《喻老》之作,有《文子》《鹗冠子》的近似法制主义的言论。看来《史记》记载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并不是一些偶然的现象”。当然,此处的讲解点到为止。
  四、结语:这是一个诡论吗?
  当前,中学历史“教”与“研”似乎各存在着一个诡论:中学历史“教”的诡论在于,是满足于张分田教授所说的“以客观介绍一些常识性知识为好,尽量不要做主观性的价值评价”,“全面的解读与评价可以留待学生在今后的读书和思考中去逐步解决”。还是如葛兆光教授所言,做到“善于把历史故事化地讲出来”,“要有热情和关怀,深知历史的意义在哪里”,“拥有准确的知识,能够向学生清楚地叙述出历史的过程”?中学历史“研”的诡论在于,其一,虽然你研读了那么多著作,却提不出什么真知灼见,不过是晒晒书本,嚼饭哺人,何苦来着?其二,既然你在教学过程大量引证名家的论述,那么直接用名家著作取代教科书可也,教科书有何存在的必要呢?就中国思想史教学而言,你不如干脆用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得了。
  我想,就“教”的方面来说,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做后者,即使如前者,要做到张教授所言的“客观介绍”,也需要我们下工夫去“研”,中学的“研”固不同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就历史学科本体性知识而言,不需要我们提出什么真知灼见,事实上我们也无能为力。我们的“研”更多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教”。我始终不认为可以用史家的著作来直接取代教科书,即使杰出如布罗代尔,他曾专门为法国中学生编写过一本文明史,但后来居然没有被法国教育当局采用。
  这也就给了我们这个群体一个定位,让我们得以消解上述诡论:我们心存教科书和居于它上位的课程标准,我们心系中学课堂和课堂中的学生,我们通过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尽量把有意义的历史传达给聆听的他们,让他们心中有所动,眼界有所开,于历史仿佛有通感,于人生仿佛有体悟。由此,“学术情怀、中学立场”这八个字当成为我们追求的路向,也当成为我们这个群体自赎的途径。
  【作者简介】方军,男,197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温州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其他文献
一个冬天的周末,老张闲来无事在街上转悠,走着走着,突然,他在一辆停在路边的奥迪车前站住了,他赫然发现地上有一张百元大钞,确切地说,是半张钞票,因为另一半被“奥迪”的左后轮压了个正着。 老张四下里看了看,路人行色匆匆,并没有人注意他。他探下身,装作系鞋带的样子,伸手去抽那张钞票,却没抽动,钞票被轮子死死压住了。他调转屁股,试着用身体去扛车身,车身微微颤了两颤,轮子却仍然纹丝不动。  老张直起身,从衣
如今,一些中国夫妇正悄悄地从内地出发,想要把腹中的生命诞在地球彼端的土地上。他们希望用人力改变“天意”,让这个拥有美国护照的孩子,从来到世间那一刻起,便有机会享有美国的优质教育、福利与居住环境;与此同时,一个为之服务的赴美生子产业链也逐渐发展起来。在不乏“灰色”与投机的色彩下,中国父母和商家们各自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赴美产子到底有多大好处  赴美产子的好处,主要体现在教育、就业、权利、福利四大块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的两项独立研究分别发现,冰冻的西兰花、胡萝卜和蓝莓等食品,比“新鲜”状态下含有更多的营养素。  英国利兹海德食物研究所和切斯特大学进行了40项测试,分别研究果蔬在冰箱普通冷藏室和在冰冻室零下温度中存储3天之后的营养成分。  结果显示,吃刚刚摘下的果蔬产品最健康,不过冰冻果蔬的营养价值几乎与刚摘的产品相同,而且要远胜于平常人们购买的所谓“新鲜食品”。利兹海德的雷切尔·伯奇
排着队形、放着音乐、喊着号子的徐州大妈千人集体暴走,成都大妈在暴雨中齐跳“小苹果”,温州一位大妈因老公不陪跳舞怒吞杀虫粉,北京大妈人流高峰期在公交车上择菜,湖北宜昌大妈在三峡大学校区争抢免费物品彼此不撒手……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妈”们再次陷入舆论口水之中。  “中国大妈”一词始于广场舞、成于华尔街。广场舞是群众自我娱乐、自我管理的一种形式,是许多“大妈”的最爱,它既可以健身,也为老姐妹们见面聊家常
在刚过去的春节里,当万家团圆欢喜时,家住江西吉安县的刘朋(化名)一家却整日愁眉苦脸。原来,困扰刘家1年多的骗婚案依旧没能了断。  2010年,刘朋和胡素珍相亲成功,次日领了结婚证。刘家给了胡家近4万元彩礼钱。2个月后,胡素珍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来老婆是个冒牌货,刘朋要结束这段婚姻,但在跑遍婚姻登记机关、人民法院后才发现,他竟处于一场无法离掉的婚姻当中。无奈之下,刘朋只得将吉安县民政局告上法院,并
张超英是个不喜欢按部就班的东北姑娘,她放弃国内的“铁饭碗”,跑到爱尔兰的都柏林去刷盘子,梦想着学好英语考所好大学。不知不觉,她在都柏林一家餐馆里跟碗盘打了一年多的交道,洗盘子的技术练得顺溜无比,可英文还是说得磕磕巴巴。  一天,大厨阿巴斯愤怒地对张超英说:“张小姐,你能不能把碗洗干净一点。”张超英把盘子拿过来一看,上面果然有块油渍。她说:“这油明明是刚滴上去的。”阿巴斯暴跳如雷:“张小姐,你为什么
加入一家企业,谁也不能保证一直工作到退休,往往在发展的过程中,继续面临着多样的选择。而如何与原有单位说“再见”,也就成为了一门职场艺术。选择离开现在的单位,一份好的辞职报告不仅是一名员工的工作程序,更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辞职的时候,要与主管上级进行沟通,一份辞职报告说明的不仅是离开的决心,更蕴含着离开的境界。不必长篇大论,而要真诚坦率;不必扭扭捏捏,而要大大方方。  一份合格的辞职报告应有哪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一位来自农村的53岁家庭妇女,半年前因为儿子结婚着急而出现失眠,晚上睡觉不踏实、早醒、心烦,看到什么事情都烦,什么也不想干,没有兴趣,以前喜欢的电视节目也不愿意看了,不愿意出门见邻居,身体困倦,总愿意躺着。发愁儿子结婚的事情,觉得自己不如人,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了,对不住家人,拖累家人,觉得生活没有意思,说自己死了是一种解脱,但还没有采取自杀行为。患者总说胃口不好,吃饭需要家人督促,体重下降。起初家
他是一个优秀的男人,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女友漂亮聪慧,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两人中规中矩地相识了一年多,眼看谈婚论嫁就要摆上议事日程,忽然间,女友提出分手。  “为什么?”他一遍遍地问,好奇大于生气,“你究竟对我有什么不满意?工作、学历还是家庭?或者是我的处世态度和生活作风有什么问题?”“都不是,”女友说,“只是因为那张照片。”他的心不禁一颤。  那是一张极普通的照片,是他与一位女学生的合影。他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