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修图典范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angru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画家大卫的名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可谓“为领导修图的典范”。画中描绘的是1804年12月,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场景。
   按规矩,传统的受冠做法是被加冕者背对观众,面对祭坛跪着,教皇给他戴上皇冠。而在这幅素描草图中,拿破仑霸气又专横,手举皇冠,正准備给自己戴上。原来,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及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因此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面前让其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
   这未免太浮夸了……所以,为了让拿破仑看起来不那么么自负高傲,大卫煞费苦心地修改草图、放弃记录这个画面,转而选择了头戴桂冠的拿破仑正准备给皇后约瑟芬加冕的瞬间。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又没有使教皇难堪。
   为什么是正准备?哪还有比这个瞬间更巧妙的:皇冠不仅被高高举起,成为所有人视线的焦点,关键是象征皇权的皇冠掌握在拿破仑手里,这恐怕才是拿破仑最想看到的画面。不过,修图时不是光有犀利走位就够了,还需要美颜。当时的约瑟芬皇后已41岁了,可是在这幅画中,她的脸庞红润细腻,宛如少女。很明显,这是大卫使用了“美颜功能”。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则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其雍容华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幅画中还有一些对现实的加工:画中拿破仑的母亲出席了加冕礼,端坐于画面中央的王座之上,而事实是拿破仑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愤怒并未在那天露面。同时,为自己加冕的拿破仑也在大卫的妙笔下变得高挑了。
   拿破仑的身高众所周知,可是在大卫笔下,他首先处于高台,所以看起来高于画面左边的人群、跪着的皇后约瑟芬。而跟拿破仑一样处于高台的神职人员,大卫作画时要么令其退后一步,要么令离拿破仑近的教皇摘掉帽子(草图中,教皇是戴着帽子的),这样就拔高了拿破仑的相对身高。另一方面,大卫又通过画的尺寸,拔高了拿破仑的绝对身高:这幅画高六米多,简单换算一下,画中的拿破仑有一米八高。据说,拿破仑对这幅画的评价是:“这不是画,我们可以在画上行走。”由此可见,拿破仑对此画很满意。
   这幅著名的大型历史油画,大卫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作为参加了盛典的观礼者之一,他很好地把握了当时的现场氛围,把这一人物众多,气氛异常寂静、肃穆的历史性场面生动地刻画出来。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是他以前任何作品中所没有的。而且为了尽力画好这一幅鸿篇巨制,大卫找人帮忙制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大卫请到画室里来当模特,可谓煞费苦心。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雍正登基时已四十几岁,不算年轻,但对驾驭整个官僚机器的能力仍自信满满。  官员任免一直是治国的关键问题之一,雍正打破了清代的一些人事规章制度,说:“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他认为任用官员要看做事能力,不必排资论辈。  雍正在位13年间,有序而又频繁地召见地方官吏,亲自参与选拔并决定基层官吏升降。据统计,他曾引见文官5800余人、武官约1400人。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不起眼,然而考虑当时的交
“窃国大盗”袁世凯制造了83天的称帝闹剧,成为中国史上的一大笑话。他的人生也很快落幕,但其子女之间的争斗才刚拉开序幕。  从小热爱追逐权力的袁克定为父亲的“大业”忙前忙后,甚至不惜“坑蒙拐骗”,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袁克文则恰好相反,一方面努力突出自己“皇二子”的身份,表明对“袁家江山”没兴趣;一方面又坚决地站在父亲的敌对立场,甚至写诗讽刺父亲。  可以想见,他们已没多少手足情义可言,袁世凯死前就曾
正德六年(1511年)的一次会试中有一道题目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这道题出自《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列举了他的弟子在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中成绩最优秀的十个人。可之后公布的优秀考卷却张冠李戴,把四科中的十个人和后世祭祀孔子所配享的孔门“十哲”混为一谈。落第的考生表示不服,写了篇《颜渊告状文》进行讥讽,并到处张贴,一时间风云骤起,弄得主考官们缩头藏脸,不敢辩解。  光绪十五年(
民国女性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特殊,既不同于古代女性的矜持拘谨,也不同于现代女性的放肆张扬。她们是大胆出走的“娜拉”,却也是时代洪流中的浮萍。接受现代教育的女学生无疑很有特色,她们一律放足,身穿制服,洋袜、皮鞋俱全,会说英文、弹钢琴、吃西餐。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她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追求独立、平等、个人解放。  到20世纪20年代末,传统审美符号在城市中已基本消除,新的审美符号迅速建立起来,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根扁担,最易于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妈妈在扁担的两头,孩子在正中间。要想让孩子走得稳,爸爸、妈妈施予的力量应是均衡的。如果一方太轻松,就会让另一方很吃力,双方不协调,中间的孩子则左右为难。成功的教育总有惊人的相似,失败的教育虽各有原因,但追根溯源,无非是家庭这根扁担挑得不平。妈妈这个角色很重要,但妈妈更要演好自己。如何演好自己呢?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孩子的功课交给孩子、把爸爸的职责交给爸
与零情商的王安石相比,司马光绝对算得上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圣斗士。  当年,仁宗病逝,继承人英宗因自己生父没能如愿追封而大闹情绪,装病躲在深宫里,不肯出面为养父仁宗送丧。愤怒的臣子或苦口婆心地游说,或破口大骂地攻击,英宗都不予理会一他装得了病,也装得了傻。这时,司马光非常巧妙地找了个发力点,他把太医院的医生都抓起来,查看相关医疗记录,并晒出英宗的体检报告一“六脉平和,体内无疾”。  在铁打的证据
一  提起苏辙,大家的第一反应多半是:苏轼的弟弟嘛!第二反应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嘛!不过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苏辙对后世的影响力和苏轼完全没法比。老爹苏洵的地位虽然也不及苏轼,但好歹有个典故流传于世,“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而且有一篇《六国论》入选语文教科书。  苏辙呢?在普通人的认知里,除了“苏轼弟弟”这个响亮的头衔,其他几乎一片空白,说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缺少广为流传的代表作。
说起曲折漫长的学车历程,淘编个个抛了一把辛酸泪。在驾校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炼狱,教练就是阎羅本人,每句吐槽都如刀剐油烹般冷酷。  教练:看见前面那棵大树了吗?  决微:看见了。  教练:撞过去!  决微:啊?我不敢!  教练:那你还不赶紧踩刹车!在找撞的角度吗?  子玉:没办法,我一紧张就死拽方向盘。  教练:怎么,看中我的方向盘了,想拽下来带回家?  小荷:怎么觉得我开歪了?  教练:哪能啊,是路
说起鲁迅,你一定不会陌生。毕竟对于上了多年语文课的人来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口号不是白喊的。  他穿着旧式长衫,吹着小胡子,晃着藤椅,叼着烟袋……须发直立,横眉冷对,看上去一本正经、不怒自威。但实际上,鲁迅是个很可爱、很好玩的人,用人格魅力一次次颠覆着大众的认知。  有趣  鲁迅有种本事,能让爱他的人特爱他,讨厌他的人特讨厌他。但无论旁人对他是爱是恨,鲁迅都像打哈哈一般翻过去
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外放池州时,欧阳修向宋仁宗力荐包拯,说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堪为大用,下放池州有点浪费,不如让他先代理一下开封市长。包拯坐镇开封府后也很是拼命,连破了几桩大案奇案,一时间“开封出了个包青天”名扬四海。  不到两年时间,包拯被直调中央进了常委,委以谏议大夫之职。然而包拯“新官上任三把火”,却差一点把自己给点着了。嘉祐四年三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包拯竟然连续弹劾了前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