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选你,靖王殿下。”这句台词一度为韩国网民津津乐道
中国电视剧《伪装者》登陆韩国中华TV不久,便超越《行尸走肉》等英美剧,成为韩国最大门户网站之一daum每日国外电视剧搜索排名第一位。
除却周边漫画、布偶和各色展览,更有旅行社发布伪装者主题游路线——4天3夜的时间,从演员胡歌所开的明星餐厅Fount Restaurant,到上海松江、嘉兴的外景地以及上海影视乐园,重走伪装者之路。
随着《琅琊榜》《伪装者》《花千骨》《甄嬛传》等一系列中国热播剧登陆韩国并备受追捧,以影视剧为代表的中国文娱产品在韩国逐渐人气攀升。
成为像包青天一样的法官
这并不是“汉风”于韩国初乍起。
对于年过半百的韩国OhmyNews新闻网文娱部高级记者金大伍而言,这样的火热唤醒了一段记忆。作为韩国第一代文娱记者,他对20年前《包青天》的火爆记忆犹新。
1995年,KBS-2TV(韩国广播公司)将中国电视剧《包青天》引入韩国。每到周五,韩国人纷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此剧。据当时的官方统计,收视率高达43.4%。
如今,许多上了年纪的韩国人仍对《包青天》主题曲中的“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耳熟能详。
彼时的韩国,电视剧以备受家庭主妇喜爱的“肥皂剧”为主,加之韩国三大电视台垄断广电资源,韩国民众很难看到不同的电视剧。
《包青天》的横空出世,胜在故事情节精彩。“紧凑、充满悬疑感,对于社会不公的贤明判决,外加演员们的英气风范,不仅迷住了韩国女性,也迷住了韩国男性。”金大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时间,成为一个像包青天一样的法官,变成了许多韩国儿童的梦想。金大伍笑称,“我也是把‘展昭’当作偶像的众多韩国男士之一。”时至今日,他仍难掩那份憧憬。
1995年6月9日,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包青天》自引进韩国以后,已经获得一个月连续收视率第1名的较好成绩。这不仅使引进该剧的KBS电视台负责人始料未及、惊叹不已,更使三位主演在韩国获得巨大欢迎,并专门安排赴韩活动。”
中国文化产品一度消失
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政府提出“文化兴国”战略,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外通过“影视振兴委员会”“文化产业振兴院”等多个机构帮助韩国文化走向世界;对内扶持“韩流”产业,对境外影视剧进行一定限制。
最典型的便是“国产影片义务上映”(Screen Quota)制度即电影配额制。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影视产业,规定所有院线每年须上映146天以上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要播放一定时数的本国影视作品。该制度最早出现于1966年,1995年“电影振兴法”正式颁布,国产影片义务上映制度正式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并持续至今。
对于制度本身,韩国内部亦争论不休。“如今的Screen Quota制度无法满足韩国影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韩国高丽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金成俊(音译)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境外影视作品相对于韩国本土作品的优势,归结起来就是资金的优势。而韩国国内影视作品目前的发展模式也是大多由大型财阀牵头。”
例如,“韩国CJ E
中国电视剧《伪装者》登陆韩国中华TV不久,便超越《行尸走肉》等英美剧,成为韩国最大门户网站之一daum每日国外电视剧搜索排名第一位。
除却周边漫画、布偶和各色展览,更有旅行社发布伪装者主题游路线——4天3夜的时间,从演员胡歌所开的明星餐厅Fount Restaurant,到上海松江、嘉兴的外景地以及上海影视乐园,重走伪装者之路。
随着《琅琊榜》《伪装者》《花千骨》《甄嬛传》等一系列中国热播剧登陆韩国并备受追捧,以影视剧为代表的中国文娱产品在韩国逐渐人气攀升。
成为像包青天一样的法官
这并不是“汉风”于韩国初乍起。
对于年过半百的韩国OhmyNews新闻网文娱部高级记者金大伍而言,这样的火热唤醒了一段记忆。作为韩国第一代文娱记者,他对20年前《包青天》的火爆记忆犹新。
1995年,KBS-2TV(韩国广播公司)将中国电视剧《包青天》引入韩国。每到周五,韩国人纷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此剧。据当时的官方统计,收视率高达43.4%。
如今,许多上了年纪的韩国人仍对《包青天》主题曲中的“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耳熟能详。
彼时的韩国,电视剧以备受家庭主妇喜爱的“肥皂剧”为主,加之韩国三大电视台垄断广电资源,韩国民众很难看到不同的电视剧。
《包青天》的横空出世,胜在故事情节精彩。“紧凑、充满悬疑感,对于社会不公的贤明判决,外加演员们的英气风范,不仅迷住了韩国女性,也迷住了韩国男性。”金大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时间,成为一个像包青天一样的法官,变成了许多韩国儿童的梦想。金大伍笑称,“我也是把‘展昭’当作偶像的众多韩国男士之一。”时至今日,他仍难掩那份憧憬。
1995年6月9日,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包青天》自引进韩国以后,已经获得一个月连续收视率第1名的较好成绩。这不仅使引进该剧的KBS电视台负责人始料未及、惊叹不已,更使三位主演在韩国获得巨大欢迎,并专门安排赴韩活动。”
中国文化产品一度消失
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政府提出“文化兴国”战略,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外通过“影视振兴委员会”“文化产业振兴院”等多个机构帮助韩国文化走向世界;对内扶持“韩流”产业,对境外影视剧进行一定限制。
最典型的便是“国产影片义务上映”(Screen Quota)制度即电影配额制。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影视产业,规定所有院线每年须上映146天以上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要播放一定时数的本国影视作品。该制度最早出现于1966年,1995年“电影振兴法”正式颁布,国产影片义务上映制度正式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并持续至今。
对于制度本身,韩国内部亦争论不休。“如今的Screen Quota制度无法满足韩国影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韩国高丽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金成俊(音译)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境外影视作品相对于韩国本土作品的优势,归结起来就是资金的优势。而韩国国内影视作品目前的发展模式也是大多由大型财阀牵头。”
例如,“韩国CJ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