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就业所想到的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虽然比较严峻,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总量已经过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整体供需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就业形势直接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关联。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是就业的灵魂,只有国家持续发展,毕业生就业才能得到保障,而且,毕业生的择业,也要从有利于国家和自已的发展出发进行考虑。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市场
  
  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8万,增幅达到22%。这说明全国人民要求上大学的热情很高,高等教育的市场需求很大。但从就业形势来看,2006年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就业指一个人在社会中获得一份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整体供需关系密切相关的。因此,就业形势直接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关联。多年来,我国毕业生就业总的形势较好,这都得益于我们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持续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是就业的灵魂,只有国家持续发展,毕业生就业才能得到保障,而毕业生的择业,也要从有利于国家和自己的发展出发进行考虑。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虽然比较严峻,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总量已经过剩。从实际状况来看,目前我国七亿多的庞大从业队伍中,高层次人才仍属稀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少得可怜”,大学在校生的人数也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当今正是需要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才干的时候,大学毕业生也有着发挥才干的广阔天地。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不容回避。就是说,社会上出现了“有事无人干”和“有人无事干”同时存在的奇怪现象。结构性失业与自愿性失业交织在一起。这里反映出的实质性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受高等教育人数占人口的比例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不断增加,才能使整体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使国家的科技、经济、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但从国家发展的整体需求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那为什么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呢?
  我们且不可在看到大学毕业生中存在“有人无事干”时忽略了社会上还同时存在着“有事无人干”的情况。只有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聘难”一起分析,把有人无“业”就和有“业”无人就联系考虑,才能看清问题之所在。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无疑暴露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能力和职业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当今大学毕业生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不愿从事某些本可胜任的职业。所以,作为择业者的大学生,应该从提高职业能力和转变择业观念方面去改变“就业难”的现象。
  首先,当前大学毕业生中有不少人的综合素质不高,制约了毕业生适应能力的发挥,很难实现跨行业、跨地区就业,更难以主动创业,从而造成就业难度加大。许多社会学家分析认为:“大学生就业常患‘三无’(无责任、无气力、无感动)病。大学生工作后不懂得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常有逃避心理;有的大学生工作后发现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和自己想象的一样时,很快就感到落寞,意志变得消沉,‘无气力’工作;还有的大学生工作时找不到兴趣点,没有进取的动力,少了感动。”这样的状态怎能搞好工作,又怎能成为用人部门所期望的骨干力量呢!
  其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如在调查中发现,65%以上的毕业生期望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31%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20%的毕业生期望在4000元以上;70%的毕业生希望留在直辖市或沿海开放地区,近6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既要工资高,又要环境优越,还要地区发达,哪有那么多的好地方供选择呢!
  这两方面就能够反映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存在不够务实和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就业观念体现出大学生对就业目的和意义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表现。就业观是大学生择业行动的先导,在择业过程中起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就业观不够端正,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自然就会出现偏差。
  现在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现象。多数人考虑的不是“我”应该为国家、社会负什么责任、尽什么义务,而是“我”个人的利益、前途等如何更好地得到保障。不愿到国家经济发展一线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片面追求待遇高、环境舒适的大城市、大企业、热门行业。所以出现了许多大学毕业生工作后不久就跳槽、辞职等现象。他们不考虑这样做会给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发展造成怎样的伤害和损失,只要对“我”有利就行。其后果是给“大学毕业生就业”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收入较低的技术部门等等。所以,并不存在大学毕业生过剩的问题。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必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更不可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呢?所以,大学毕业生应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择业理想与社会现实、择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看清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以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择业的客观基础;应主动适应社会的客观要求,把尽快就业作为当务之急。切莫自我估价定位过高,主观臆断。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普通的一员,也要同其他劳动者一样,乐于到普通的劳动岗位上去就业。每一个毕业生都必须清醒地面对现实,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树立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观念。
  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好儿女志在四方”、“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精神,响应时代的召唤,以祖国的需要为最高志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创造人生的崇高价值。只要加强实践学习、努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又何患英雄无用武之地呢!何况大学生有着知识、技能和年龄上的优势,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是否肯吃苦、能吃苦。大学毕业生更要靠辛勤的劳动创造自己美好的前程。
  当然,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这些现象,绝不能只怪大学生本身,我们要对今天的教育理念进行认真反思,寻找根源。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制造”人才的行业,是以人为本的人的建设。它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树立献身科技、报效社会和精诚敬业的奋斗精神。
  然而,今天我国的大学生除了所学专业知识外,其他方面知之甚少,甚至一些著名大学的学生,知识面也很狭窄,连我国最基本的一些传统的古老文化都不了解。一些大学生盲目地崇拜名利、欣赏浮华、追求“时髦”,而缺乏深刻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这是急需我们深思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国家要求大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实施大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任务。无疑,“学会做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不仅应列入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修身课题,而且应当贯穿于生命的始终。“爱心”是“做人”的基础,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爱心”是源泉,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只有“爱心”教育,才能使人懂得真、善、美,弘扬真、善、美。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学习再好,也只能成为社会的隐患。
  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校必须大力而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人文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其突出特征是尊重宇宙万物的统一,强调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教人求真求善求美。人文学科是以研究人自身为内在目的的教化活动。它所致力的是人的生存意义、人所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它不同于通常的专业性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人文精神不仅是思想性的,还是行动性的,既注重理论教化,更强调实践修养,既是一种哲理,也是一种智慧。我国著名发明家、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发明协会名誉副理事长张开逊教授指出,当今社会人文进步比科技进步更重要,科技传播的终极价值在于科学的人文价值,科学的第二座高峰是人文智慧的高峰。人类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驾驭智慧的智慧,即人文智慧。科学技术好比一把可以为人类打开“天堂”之门的神奇钥匙,但如果不慎也可能打开“地狱”之门。为了人类的“天堂”就要制造钥匙,但必须考虑如何很好地呵护这把钥匙,正确地使用这把钥匙。人们并不缺乏制造钥匙的科技智慧,缺乏的是使用钥匙的智慧——人文智慧。教育不仅要开发、培养学生的科技智慧,更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人文智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文精神主要是体现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智慧。
  当前我们大力提倡加强人文教育,正是要帮助学生在精神世界里、在做人的问题上提高自身的素质(人文素质)。应当看到无论在我们的工作上还是在学生的表现上,那种“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重‘做事’轻‘做人’”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现象导致了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健全、不实用,甚至出现扭曲。现在有些人过分重视功利的东西,而忽略情感和理想,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而丢掉做人的根本,忘记了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如果人都做不好,还做什么事。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培育学生“做人”,那岂不是最大、最可怕的失败?
  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既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崇高的人格;既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德”的培养,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德是才之魂,才是德之实;以德御才,德才兼备。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做人和治国都要以德为本。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德治国,这是我们富民强国的根本方略。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的两会期间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胡主席“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精辟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化。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问题。一场全民性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在全国展开,这给改进和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营造了氛围。我们一定要抓好当前的大好时机,深入分析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端正教育理念,认真把“人”的塑造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注意抵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对学生们的侵蚀,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素质人才。(本文责任编辑:洪雁)
其他文献
摘要:在模拟电子实验教学中,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教材内容,以最佳的教学手段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模拟电子;效能;教学改革    效能在科学论述中泛指某些事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实验效能是指实验主体(教师和学生)作用于客体(实验目标)而显示的实验行为、实验状态和实验效果的总称。  模拟电子实验是模拟电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形成实验技能,培养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国家计生委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抓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三大工程"工作.三大工程的首项就是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此工程是指通
曲唑酮(商品名:美抒玉)是一种抗抑郁药,临床亦用于治疗ED,但该药引起的阴茎异常勃起,国内除1999年张盛杰所报道曲唑酮致阴茎异常勃起1例[1]外,近几年尚未见其它报道.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被一些地区列为中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但普遍开展这项工作还存在着教材未定、师资匮乏以及教学时间安排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