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讨环氧乙烷(EO) 灭菌器的安全使用的科学方法,严格各项环节质量管理是环氧乙烷灭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保证。
【关键词】 环氧乙烷 灭菌 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手术的发展, 环氧乙烷灭菌的使用日益增多,这种灭菌器械使用安全系数较大。但环氧乙烷存在一定毒性,会释放出带毒性的残留物质,故在使用环氧乙烷灭菌时要注意防止其毒副作用。
1 环氧乙烷灭菌的优点
环氧乙烷主要应用于畏热畏湿的器材、导管等高分子物品。环氧乙烷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杂环类环氧化物灭菌剂,主要有穿透力强、杀菌谱广、对物品损害小、灭菌效果可靠等优点。气态环氧乙烷杀菌谱广,是一种能达到可靠灭菌的化学消毒剂,因此可以用于不能耐受蒸气和干热的器材及物品的灭菌。
2 环氧乙烷的毒性
环氧乙烷气体对眼睛和呼吸道有较强刺激,其症状与感受与氨气相似,如大量吸入环氧乙烷气体可发生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和精神定向力障碍,严重者可引起肺水肿,皮肤和组织接触到吸收环氧乙烷的器材可能会出现有害反应。环氧乙烷液体蒸发很快,不致直接造成皮肤烧灼或起泡。但是,医院里的病人和职工接触环氧乙烷灭菌后而未除尽残留毒性的衣服、鞋袜、橡皮手套、麻醉面罩、气管内插管、敷料时可能引起皮炎。虽然空气中环氧乙烷含量低到统计学不具任何意义,但因职业需要长期接触环氧乙烷的人,有时会发生某些严重病症,如白血病和自发流产等。
3 环氧乙烷的防护措施
3.1 正确安装、使用和维护设备。由于环氧乙烷灭菌器运作和开启时存在泄露风险,必须将环氧乙烷灭菌器放置在无火源、无高热源、通风良好的独立房间内使用。灭菌器水平放置,各侧预留空间,便于维修和定期保养。考虑到环氧乙烷比空气重,会沉积于地表面处扩散,将排风扇安装在较低处,以增加低处弥漫气体的排出。使用专用的排气管道,排出的残余气体均经过无害化解析处理。操作室內清洁、干燥,室温控制在16—21℃,设置禁火、禁烟标记及防火、防爆、防毒等消防安全设施,避免电灯开关和静电的火花,以免发生燃烧和爆炸。保持灭菌器的完好状态,严格按操作流程操作,确保灭菌物品清洗干净,控制含水量,灭菌器内装载物品留有空隙,装载量不超过柜内体积的80%,灭菌过程中绝对不将灭菌器的锅门打开等,把握各种影响因素,保障灭菌质量安全。根据设备保养要求积极配合器械科定期对灭菌器进行清洁、检修和调试。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环氧乙烷空气浓度监测,以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保证工作间内环氧乙烷浓度低于2mg/m3,早发现、早解决,确保操作人员工作安全不受伤害。
3.2 重视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对环氧乙烷灭菌操作人员进行严格、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紧急事故处理的培训,定期进行考核,使操作人员熟悉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灭菌原理、灭菌优点和毒性及暴露风险。
准确掌握灭菌设备的灭菌参数、工作流程和暴露防范措施。有效防止了意外操作和中毒事件的发生。
3.3 开展质量监测和质量追溯
由于环氧乙烷化学气体低温灭菌的不稳定性,每灭菌批次均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以保证灭菌物品的安全使用。灭菌前检查设备各硬件部分是否正常,灭菌包
装是否合格。根据操作规程和灭菌的各种必要条件,逐项检查所用环氧乙烷的浓度、剂量、温度、相对湿度、持续时间、灭菌物品的性质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
说明及操作手册的要求。灭菌后观察灭菌物品包内及包外化学指示物的变色情况,配合生物监测结果,合格后的灭菌物品方可安全放行,投入到临床使用。为实现灭菌质量追溯,严格做好灭菌有效期、操作者姓名、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等各项相关记录,确保灭菌物品的可追溯性。
3.4 落实安全防护和应急预案
每次进行环氧乙烷灭菌,包括物品装载和卸载时,实施安全防护措施:穿长袖工作服,戴口罩、帽子、防护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开启室内通风及排风装置。操作结束后立即脱下手套并洗手,防止误接触环氧乙烷引起对皮肤的损害。操作人员掌握环氧乙烷使用的应急预案:工作中如嗅到环氧乙烷气味,绝对不在工作室内逗留,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开启排风扇。如果出现头晕、恶心、面麻、口麻、皮肤瘙痒等不适时,立即离开工作现场,到通风良好的环境吸入新鲜空气。如不慎接触眼睛及皮肤,立即冲洗至少15分钟,严重者及时送医院诊治。
参考文献
[1]黄靖雄.环氧乙烷灭菌[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2):1435 1439.
[2]倪玲美,戴新娥,莫军军,等.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理与康复,2012,11(1):75 76.
[3]黄浩,成翼娟,何小燕.消毒供应中心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2.
【关键词】 环氧乙烷 灭菌 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手术的发展, 环氧乙烷灭菌的使用日益增多,这种灭菌器械使用安全系数较大。但环氧乙烷存在一定毒性,会释放出带毒性的残留物质,故在使用环氧乙烷灭菌时要注意防止其毒副作用。
1 环氧乙烷灭菌的优点
环氧乙烷主要应用于畏热畏湿的器材、导管等高分子物品。环氧乙烷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杂环类环氧化物灭菌剂,主要有穿透力强、杀菌谱广、对物品损害小、灭菌效果可靠等优点。气态环氧乙烷杀菌谱广,是一种能达到可靠灭菌的化学消毒剂,因此可以用于不能耐受蒸气和干热的器材及物品的灭菌。
2 环氧乙烷的毒性
环氧乙烷气体对眼睛和呼吸道有较强刺激,其症状与感受与氨气相似,如大量吸入环氧乙烷气体可发生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和精神定向力障碍,严重者可引起肺水肿,皮肤和组织接触到吸收环氧乙烷的器材可能会出现有害反应。环氧乙烷液体蒸发很快,不致直接造成皮肤烧灼或起泡。但是,医院里的病人和职工接触环氧乙烷灭菌后而未除尽残留毒性的衣服、鞋袜、橡皮手套、麻醉面罩、气管内插管、敷料时可能引起皮炎。虽然空气中环氧乙烷含量低到统计学不具任何意义,但因职业需要长期接触环氧乙烷的人,有时会发生某些严重病症,如白血病和自发流产等。
3 环氧乙烷的防护措施
3.1 正确安装、使用和维护设备。由于环氧乙烷灭菌器运作和开启时存在泄露风险,必须将环氧乙烷灭菌器放置在无火源、无高热源、通风良好的独立房间内使用。灭菌器水平放置,各侧预留空间,便于维修和定期保养。考虑到环氧乙烷比空气重,会沉积于地表面处扩散,将排风扇安装在较低处,以增加低处弥漫气体的排出。使用专用的排气管道,排出的残余气体均经过无害化解析处理。操作室內清洁、干燥,室温控制在16—21℃,设置禁火、禁烟标记及防火、防爆、防毒等消防安全设施,避免电灯开关和静电的火花,以免发生燃烧和爆炸。保持灭菌器的完好状态,严格按操作流程操作,确保灭菌物品清洗干净,控制含水量,灭菌器内装载物品留有空隙,装载量不超过柜内体积的80%,灭菌过程中绝对不将灭菌器的锅门打开等,把握各种影响因素,保障灭菌质量安全。根据设备保养要求积极配合器械科定期对灭菌器进行清洁、检修和调试。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环氧乙烷空气浓度监测,以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保证工作间内环氧乙烷浓度低于2mg/m3,早发现、早解决,确保操作人员工作安全不受伤害。
3.2 重视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对环氧乙烷灭菌操作人员进行严格、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紧急事故处理的培训,定期进行考核,使操作人员熟悉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灭菌原理、灭菌优点和毒性及暴露风险。
准确掌握灭菌设备的灭菌参数、工作流程和暴露防范措施。有效防止了意外操作和中毒事件的发生。
3.3 开展质量监测和质量追溯
由于环氧乙烷化学气体低温灭菌的不稳定性,每灭菌批次均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以保证灭菌物品的安全使用。灭菌前检查设备各硬件部分是否正常,灭菌包
装是否合格。根据操作规程和灭菌的各种必要条件,逐项检查所用环氧乙烷的浓度、剂量、温度、相对湿度、持续时间、灭菌物品的性质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
说明及操作手册的要求。灭菌后观察灭菌物品包内及包外化学指示物的变色情况,配合生物监测结果,合格后的灭菌物品方可安全放行,投入到临床使用。为实现灭菌质量追溯,严格做好灭菌有效期、操作者姓名、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等各项相关记录,确保灭菌物品的可追溯性。
3.4 落实安全防护和应急预案
每次进行环氧乙烷灭菌,包括物品装载和卸载时,实施安全防护措施:穿长袖工作服,戴口罩、帽子、防护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开启室内通风及排风装置。操作结束后立即脱下手套并洗手,防止误接触环氧乙烷引起对皮肤的损害。操作人员掌握环氧乙烷使用的应急预案:工作中如嗅到环氧乙烷气味,绝对不在工作室内逗留,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开启排风扇。如果出现头晕、恶心、面麻、口麻、皮肤瘙痒等不适时,立即离开工作现场,到通风良好的环境吸入新鲜空气。如不慎接触眼睛及皮肤,立即冲洗至少15分钟,严重者及时送医院诊治。
参考文献
[1]黄靖雄.环氧乙烷灭菌[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2):1435 1439.
[2]倪玲美,戴新娥,莫军军,等.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理与康复,2012,11(1):75 76.
[3]黄浩,成翼娟,何小燕.消毒供应中心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