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习作能力的培养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思想、语言、技巧,涵盖的面实在大而深,让人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作文紧密联系起来,以教材为依托,精心设计小练笔,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写话。
一、借助文本插图 指导人物外貌描写
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进行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育、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必然会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因此,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成功的肖像描写是深刻解读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还可以以形传神,进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人物的身份和生活际遇等内涵。
而学生在以往描写中普遍出现外貌描写面面俱到,从眼睛、鼻子、嘴巴、头发,一个不落,写出来的内容就像是描写一个动物,读来就可笑。不懂得从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优秀品质中去挖掘。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在现实社会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和品性。因此在描写人物外形时,我们一定要善于仔细观察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和内涵的独特之处来进行肖像描写。
人教版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传神,是学生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的很好素材。文中有一幅插图,就是这位老妇人她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的场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利用这幅插图,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细心观察画面,写好老妇人的外貌描写。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人物神态,并结合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总结了老妇人的形象特征是极瘦、年纪老、音乐学院教授、高雅、善良、慈祥、乐于助人……接下来的写话,变得轻松多了,学生没有了先前的困难,笔尖也变得很流畅。
附学生习作范例:
1.老人坐在木椅上,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梢照在老人的头上。只见她满头银发,梳妆得很整齐,菊花瓣般的笑容在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她内穿一件黄色毛衣背心,下穿黑色长裙,外披咖啡色风衣,一看就有一种音乐家的气质。
2.她面带微笑,平静地望着我。她,一位清瘦矍铄的老妇人,满头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乱,白皙的皮肤, 一双深潭似的眼睛充满了关切,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时时挂在脸上, 颀长的手指似有灵性,极柔美地舞动着。
3.这位老人满头银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她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却散发着一股亲和力。一双深陷的眼睛里传递的是对“我”的认可、关心、鼓励,意味深长……
二、品读文本语句,仿照人物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中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突出人物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方法。它可以直接深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展示人物形象也十分重要。因此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应走进人物的内心,揣摩人物的最深层的丝丝脉络。
人教版第十二册《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请大家仔细默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中能深刻体会到时间是那样的匆匆,在不经意间就悄悄流逝?”在学生交流排比句,谈感受后,我这样引导:“是呀,作者有一颗敏锐的心,他对时间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匆匆流逝感触是那样深,这一组排比句带给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学学朱自清先生的写法,写写自己身边的小事。”学生练笔后交流。有的学生这样写道:“读书的时候,时间从书本上流过;做作业的时候,时间从笔尖滑过;上课的时候,时间从老师的口中溜过。” 有的这样写:玩电脑游戏的时候,时间从鼠标下溜走;在公园漫步的时候,时间从脚下走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眼角流逝。还有的这样写:打篮球时,时间从挥洒的汗滴中流走;放风筝时,时间从飞跑的双腿间溜走;聊天时,时间从欢声笑语间闪过。
我想此时学生与作者的心已经融合了,一同进入了文字背后更深的精神世界……
三、展开想象空间, 指导人物对话描写
言为心声,通过语言描写,不仅能表现人物的身份、经历、年龄、职业等与众不同,表现出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而且能透其心声,突出其性格特征,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物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能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境遇。成功的语言描写,不仅要写人物说什么,而且要写人物怎么说,要和动作、神态、姿态等方面的刻画结合起来,使动作、神情、言行相得益彰。
教学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时,结合《语文作业本》中的小练笔: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为了增加学生补写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的写作兴趣, 要求用剧本的形式写,选出写得好的,让喜欢表演的同学演一演。这样,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四、观察课间活动,指导人物动作描写
黑格尔提出:“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在写作文时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特别是选择那些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动作,尤其要注意选用准确、生动的动词,通过“怎么做”写出人物的个性。
人教版第十册《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是最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在摔跤的过程中,小嘎子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去钩他的腿”,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
课后,针对我校每天都有的40分钟“课间大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亲身体验,选择一项活动,或选择一个同学参与游戏的过程,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仔细地描写一个片段。学生有的写“接力赛”,有的写“播种与收割”,有的写“搬运轮胎”,还有的写“跳绳”、“踢毽子”和“拔河”,因为这些活动学生们都有亲身体验,写来就特别生动。
“跟着课文学作文”可以把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谋篇布局的基本章法、传情达意等基本技能落到实处。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从而使学生易于表达,乐于写作。
一、借助文本插图 指导人物外貌描写
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进行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育、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必然会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因此,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成功的肖像描写是深刻解读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还可以以形传神,进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人物的身份和生活际遇等内涵。
而学生在以往描写中普遍出现外貌描写面面俱到,从眼睛、鼻子、嘴巴、头发,一个不落,写出来的内容就像是描写一个动物,读来就可笑。不懂得从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优秀品质中去挖掘。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在现实社会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和品性。因此在描写人物外形时,我们一定要善于仔细观察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和内涵的独特之处来进行肖像描写。
人教版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传神,是学生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的很好素材。文中有一幅插图,就是这位老妇人她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的场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利用这幅插图,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细心观察画面,写好老妇人的外貌描写。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人物神态,并结合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总结了老妇人的形象特征是极瘦、年纪老、音乐学院教授、高雅、善良、慈祥、乐于助人……接下来的写话,变得轻松多了,学生没有了先前的困难,笔尖也变得很流畅。
附学生习作范例:
1.老人坐在木椅上,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梢照在老人的头上。只见她满头银发,梳妆得很整齐,菊花瓣般的笑容在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她内穿一件黄色毛衣背心,下穿黑色长裙,外披咖啡色风衣,一看就有一种音乐家的气质。
2.她面带微笑,平静地望着我。她,一位清瘦矍铄的老妇人,满头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乱,白皙的皮肤, 一双深潭似的眼睛充满了关切,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时时挂在脸上, 颀长的手指似有灵性,极柔美地舞动着。
3.这位老人满头银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她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却散发着一股亲和力。一双深陷的眼睛里传递的是对“我”的认可、关心、鼓励,意味深长……
二、品读文本语句,仿照人物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中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突出人物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方法。它可以直接深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展示人物形象也十分重要。因此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应走进人物的内心,揣摩人物的最深层的丝丝脉络。
人教版第十二册《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请大家仔细默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中能深刻体会到时间是那样的匆匆,在不经意间就悄悄流逝?”在学生交流排比句,谈感受后,我这样引导:“是呀,作者有一颗敏锐的心,他对时间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匆匆流逝感触是那样深,这一组排比句带给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学学朱自清先生的写法,写写自己身边的小事。”学生练笔后交流。有的学生这样写道:“读书的时候,时间从书本上流过;做作业的时候,时间从笔尖滑过;上课的时候,时间从老师的口中溜过。” 有的这样写:玩电脑游戏的时候,时间从鼠标下溜走;在公园漫步的时候,时间从脚下走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眼角流逝。还有的这样写:打篮球时,时间从挥洒的汗滴中流走;放风筝时,时间从飞跑的双腿间溜走;聊天时,时间从欢声笑语间闪过。
我想此时学生与作者的心已经融合了,一同进入了文字背后更深的精神世界……
三、展开想象空间, 指导人物对话描写
言为心声,通过语言描写,不仅能表现人物的身份、经历、年龄、职业等与众不同,表现出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而且能透其心声,突出其性格特征,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物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能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境遇。成功的语言描写,不仅要写人物说什么,而且要写人物怎么说,要和动作、神态、姿态等方面的刻画结合起来,使动作、神情、言行相得益彰。
教学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时,结合《语文作业本》中的小练笔: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为了增加学生补写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的写作兴趣, 要求用剧本的形式写,选出写得好的,让喜欢表演的同学演一演。这样,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四、观察课间活动,指导人物动作描写
黑格尔提出:“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在写作文时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特别是选择那些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动作,尤其要注意选用准确、生动的动词,通过“怎么做”写出人物的个性。
人教版第十册《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是最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在摔跤的过程中,小嘎子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去钩他的腿”,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
课后,针对我校每天都有的40分钟“课间大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亲身体验,选择一项活动,或选择一个同学参与游戏的过程,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仔细地描写一个片段。学生有的写“接力赛”,有的写“播种与收割”,有的写“搬运轮胎”,还有的写“跳绳”、“踢毽子”和“拔河”,因为这些活动学生们都有亲身体验,写来就特别生动。
“跟着课文学作文”可以把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谋篇布局的基本章法、传情达意等基本技能落到实处。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从而使学生易于表达,乐于写作。